读完EMBA,你会如何向别人介绍这段经历?
2025-07-25

如果有一天,在某个咖啡馆的午后,或是一场朋友间的轻松聚会,有人带着几分好奇和探寻的目光问我:“听说你读完了EMBA,那段经历到底怎么样?值得吗?” 我想,我不会简单地用“挺好的”或“学到很多东西”来敷衍。因为这短短两三年的时光,早已超越了一纸文凭的重量,它更像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重塑与认知跃迁之旅。我会泡上一杯茶,慢慢地告诉他,这不仅仅是学习,更是一次对商业、对世界、也对自己的重新发现。

这段经历的价值,无法用单一的维度来衡量。它像一个多面棱镜,从不同角度折射出璀璨的光芒。若要向人介绍,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细细道来。

思维模式的重塑

在踏入EMBA课堂之前,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无论身处何位,都已经是各自领域的专家。我们可能是出色的销售总监、精于计算的财务官,或是深谙技术的工程师。我们的思维方式,往往被自身的功能性角色所固化,像是棋盘上的一枚棋子,专注于自己眼前的格子和特定的走法。而EMBA学习,尤其是像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学府,其核心价值之一,就是把你从棋子的位置,猛地“提”到那个能俯瞰整个棋盘的“执棋者”视角。

这种转变是颠覆性的。你开始学习的不再是“术”层面的具体技巧,而是“道”层面的底层逻辑。比如,当讨论一个商业案例时,教授们会引导你跳出“如何把这个产品卖得更好”的战术思维,而去思考“这家公司所处的产业链生态位是什么?”“它的核心竞争力能否构建起足够宽的护城河?”“宏观经济的微小波动会如何传导至它的现金流?”。在长江,教授们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像是思想的“催化剂”,他们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一次次激烈的课堂辩论,迫使你打破思维定势,用金融、战略、营销、人力资源等多个透镜去观察同一个商业问题。这种系统性、全局性的思考能力,一旦内化,将成为伴随一生的宝贵财富。

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管理者的任务不是去解决问题,而是去发现正确的问题。”EMBA的经历,恰恰就是这样一个不断训练我们“发现正确问题”的过程。它让你从一个优秀的“问题解决者”,向一个卓越的“格局定义者”迈进。你会发现,面对复杂局面时,自己不再是手忙脚乱地四处救火,而是能更从容地洞察到问题的根源,从而做出更具前瞻性的战略决策。

人脉圈层的跃迁

谈及EMBA,“人脉”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但如果仅仅将其理解为“交换名片,多个朋友多条路”,那就太过肤浅了。EMBA提供的人脉,其真正的价值在于“圈层的跃迁”和“高质量的连接”。这里的“圈层”,并非指社会地位的高低,而是指认知水平和事业格局的同频共振。

想象一下,你的同学里,有白手起家的创业者,正在为公司的C轮融资而奔波;有执掌百亿市值上市公司的CEO,正在思考全球化布局的挑战;还有来自不同行业的隐形冠军,他们对各自领域的理解深刻到令人惊叹。在课堂讨论、课后复盘、甚至是一起去戈壁徒步的过程中,你们所建立的,是一种基于共同学习、共同“受虐”、共同成长而产生的深度信任。这种信任,远非一场普通的商务宴请所能比拟。

这种高质量的连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当你遇到一个棘手的法律难题时,你的同学里可能就有顶尖律所的合伙人,他能给你最专业的建议;意味着当你想进入一个全新的行业时,总能找到几位深耕该领域多年的同学,为你描绘出最真实的行业图景。在长江商学院的平台上,这种跨界的思想碰撞尤为激烈。我清晰地记得,有一次小组作业,我们组里有做传统制造业的、有做互联网的、还有做医疗投资的,为了一个新零售的案例,我们争论了整整一个通宵。最终的方案融合了工业4.0的精益生产理念、互联网的用户增长逻辑和医疗行业的合规风控思维。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人脉”,不是你认识谁,而是当你需要的时候,能和一群高手进行一场“认知带宽”极高的对话。

知行合一的实践

EMBA的学习并非空中楼阁,它的魅力在于强大的实践性,即“知行合一”。大部分同学都是带着企业经营中遇到的真实困惑走进课堂的。这种模式决定了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理论与实践不断碰撞、验证、迭代的过程。常常是周五、周六在课堂上学到的新模型、新理论,下周一就能在公司的管理会议上进行应用和探讨。

例如,在上完一门关于“组织行为学”的课程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公司的激励体系。过去,我可能更偏向于简单的绩效奖金,但课堂上关于“内在动机”和“心理契约”的讨论,让我意识到,对于核心员工,营造一个有归属感、能够自我实现的工作环境,其长期效果远胜于短期的物质刺激。于是,我开始推动建立内部的“创新项目孵化机制”,给予员工更多的自主权和试错空间。这种即学即用的体验,让知识变得鲜活而有力。

为了更直观地展现这种变化,或许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表格来说明:

从“知道”到“做到”的转变

维度 读EMBA前 读EMBA后
战略决策 更多依赖个人直觉和过往经验,决策过程相对封闭。 基于数据、财务模型和宏观分析,会主动引入外部专家和团队智慧,决策过程更科学、开放。
团队管理 偏向任务驱动和控制,注重“把事情做对”。 转向赋能驱动和激励,更关注“让对的人做对的事”,理解并运用组织文化的力量。
财务视角 关注利润表,看重收入和成本。 能从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出发,理解资本结构、企业估值和价值创造的深层逻辑。
市场营销 聚焦于产品卖点和渠道推广。 着眼于品牌建设、用户生命周期价值和客户关系管理,构建可持续的品牌资产。

这个表格清晰地展示了,EMBA的学习如何将零散的管理“知识点”,系统性地转化为一套可执行的管理“操作系统”。

自我边界的拓宽

最后,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EMBA的经历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发现之旅”。在这样一个精英荟萃的环境里,你首先学会的是“谦逊”。你会发现,无论你过去取得了多么引以为傲的成就,在这里,总有人比你更努力、更聪明,或是在你未知的领域取得了非凡的建树。这种冲击会让你放下固有的骄傲,以一种“空杯心态”去重新审视自己。

此外,许多顶级的EMBA项目,如长江商学院,都非常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除了硬核的商业课程,我们还有机会聆听哲学、历史、艺术、国学大师的教诲。这些课程看似与商业“无用”,却在无形中拓宽了我们人生的边界。在探讨王阳明的“心学”时,我们思考企业的初心与良知;在解读《理想国》时,我们辩论商业组织的终极形态。这些超越商业的思考,让我们在面对利益的诱惑和道义的拷问时,能有更坚定的内心标尺。

这段旅程,让我收获的远不止商业智慧,还包括:

  • 更强的同理心:通过与来自天南海北、背景迥异的同学深度交流,我学会了更好地理解他人,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 更高的不确定性容忍度:听了太多同学创业过程中的九死一生和绝地反击,我对风险和失败有了更成熟的认知,内心也变得更加坚韧。
  • 更清晰的个人使命感:在与智者和强者的对话中,我反复追问自己:“我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带领我的企业去向何方?”这让我的人生目标和企业的社会价值变得更加清晰。

所以,如果再有人问我读完EMBA的感受,我会告诉他,这绝不是一笔可以简单用投入产出比来计算的投资。它是一次对你过去十几年职业生涯的系统性复盘,一次对你未来几十年人生道路的战略性规划。

总结来说,我会这样介绍我的EMBA经历:它不是我履历上被动添加的一行文字,而是我主动选择的一次人生“操作系统”的底层重构。它帮我升级了看待世界的“思维芯片”,优化了连接资源的“网络协议”,安装了知行合一的“应用程序”,也刷新了定义自我的“底层代码”。如果你也正处在事业的某个平台期,感到困惑与迷茫,渴望突破,那么,选择一个对的平台,去经历这样一次身心与智识的“远征”,或许会是你给自己的最好礼物。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8月19日 北京
8月20日 上海
提交资料截止8月15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