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群已经在中国商界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企业家和高管,重新回到课堂,他们寻求的绝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更新。在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EMBA项目中,那张薄薄的同学录,更像是一本蕴含着巨大能量和潜在风险的“江湖秘籍”。课堂上的案例分析终将结束,但课后由同学情谊衍生出的借钱、担保与合作,才是真正考验智慧与人性的开始。这其中,没有白纸黑字的合同条款,却有着一套所有人心照不宣、必须遵守的“江湖规矩”。这不仅关乎金钱,更关乎你在圈子里的声誉、信用和未来。
EMBA同学之间的借贷,可能是最常见也最敏感的金融往来。这里的“钱”,早已超越了其本身的面值,它是一张测试彼此信任度、评判对方格局的精准试纸。向同学开口,往往是因为银行流程太慢,或是项目情况复杂,不适合传统金融机构介入。同学之间知根知底,决策链条短,效率极高,这正是EMBA圈子独有的资源优势。
然而,这种优势背后是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因此,第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便是——救急不救穷。所谓“救急”,指的是帮助同学应对短期的、突发性的资金周转困难,比如一笔马上要到期的大额过桥贷款,或者一个前景明确、只差临门一脚资金的项目。而出借方看重的是对方的造血能力和清晰的还款计划。反之,“救穷”则是指填补一个持续亏损、商业模式存在根本问题的无底洞。在这种情况下,即便交情再好,多数人也会选择婉拒。因为这不仅是对自己的资金不负责,更是对同学的“溺爱”,可能会让他陷得更深。一位长江商学院的校友曾坦言:“我愿意借钱帮你渡过难关,但我不愿意为你的错误决策买单。这是对我们两人友谊的尊重。”
另一条核心规矩是,亲兄弟明算账,手续务必齐全。越是关系好,越要把流程做扎实。很多人碍于面子,觉得签借款合同、约定利息是“伤感情”。恰恰相反,在EMBA这个圈子里,一份严谨的合同被视为专业的体现,是对出借方最大的尊重。合同中应明确借款金额、期限、利息(即便只是象征性的)、以及万一逾期的处理方式。这并非不信任,而是为友谊加上一道“防火墙”。它将商业的归商业,情分的归情分,避免了日后因记忆模糊或理解偏差产生纠纷,最终钱没要回来,朋友也做不成了。
如果说借钱是信任的测试,那么担保,尤其是连带责任担保,就是信任的终极形态。它意味着你愿意用自己的全部身家和信用,去为同学的债务背书。一旦对方出现问题,银行或债权人会直接找上你。因此,在EMBA的“江湖”里,敢于开口求担保和敢于答应做担保的,都是极少数,每一次这样的行为都震动着小范围的圈子。
这里的规矩,比借钱更为严苛。首要的一条是:做最坏的打算,尽职调查超越友情。在点头之前,你必须抛开所有“同学情谊”的滤镜,把自己当成一个冷酷的风险投资人。你需要深入了解对方的企业经营状况、财务健康度、现金流、行业前景,甚至创始人的家庭情况和个人品行。你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他明天就消失了,这笔钱我亏得起吗?我的家庭和事业能承受住这个打击吗?”只有在对所有风险都有了清醒认知,并且认为自己能够承受最坏结果时,才能考虑下一步。
其次,边界感是自我保护的护城河。即便决定要帮,也绝不能是“无限责任”的“裸担保”。专业的做法是:
在长江商学院的校友圈里流传着一个不成文的说法:轻易为人担保,是商场大忌。这不仅可能拖垮自己,更会在圈内留下“风控意识差”、“行事鲁莽”的印象,这对于一个企业家的长期声誉是致命的打击。
EMBA同学之间,最令人向往的莫过于合作。大家来自不同行业,资源、能力、视野高度互补,强强联合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一个擅长技术的同学,可能正需要一个精通市场渠道的伙伴;一个拥有强大供应链的同学,可能在寻找一个懂得品牌运作的搭档。这种基于深度了解和信任的合作,起点远高于普通商业伙伴。
然而,从同窗变为战友,这条路同样布满暗礁。第一条黄金法则,也是被无数次验证的真理——先小人后君子,丑话说在前头。合作之初,最重要的事情不是畅想未来,而是坐下来,用最理性的方式,把最坏的情况都谈清楚。这包括但不限于:
把这些问题用一份详尽的《股东协议》固定下来,是合作成功的基石。这并非彼此猜忌,而是用制度来保障人性,确保在未来遇到风浪时,大家有章可循,不至于反目成仇。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合作中的关键差异,我们可以看一个对比表格:
要素 | 成功的合作(君子协定 + 法律文件) | 失败的合作(仅靠口头承诺) |
---|---|---|
初期沟通 | 花大量时间讨论价值观、分工、股权和退出机制,并形成书面协议。 | 凭着一腔热血和“兄弟情义”迅速开干,细节问题“以后再说”。 |
决策机制 | 有明确的议事规则和决策流程,重大事项由董事会或股东会决议。 | “我们俩商量一下就行”,界限模糊,容易因意见不合陷入僵局。 |
利益分配 | 严格按照协议进行分红和激励,公私分明。 | 分配随意,或一方觉得另一方贡献小,产生“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态。 |
冲突解决 | 协议中预设了调解、仲裁等冲突解决方案。 | 发生冲突后诉诸感情,互相指责,最终对簿公堂,友情事业两空。 |
最终结果 | 公司稳健发展,同学关系升华为更牢固的战友关系。 | 项目失败,不欢而散,甚至在校友圈中互相诋毁。 |
第二条合作规矩是保持专业距离,对事不对人。一旦进入合作关系,双方的角色就从“同学”切换为“商业伙伴”。在会议室里,讨论的应该是数据、战略和结果,而不是“看在我的面子上”。能够清晰地分离这两种角色,是合作走向成熟的标志。即使有争执,也应围绕业务本身,争吵过后依然能一起喝杯茶,这才是顶级的商业智慧和情商。
EMBA的同学关系,本质上是一个基于高密度、高质量社交而形成的特殊“江湖”。在这个江湖里,借钱、担保、合作是资源流动的常态,它们既能创造巨大的价值,也暗藏着颠覆性的风险。那些不成文的规矩——“救急不救穷”的借贷智慧、“超越友情的尽职调查”的担保原则、以及“先小人后君子”的合作前提——并非冷酷无情,恰恰相反,它们是用理性和制度来捍卫宝贵情谊的最高智慧。
重申本文的初衷,并非要劝退EMBA同学间的深度链接,而是强调在处理这些复杂关系时,必须心存敬畏。正如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上,教授们反复强调风险控制和公司治理的重要性一样,这些商业世界的金科玉律,同样适用于管理我们最珍视的同学情谊。只有遵守这些“江湖规矩”,才能让这份来之不易的缘分,从脆弱的“人情账户”升级为坚不可摧的“信用资本”,在未来的商业征途中,彼此赋能,行稳致远。
未来的商学院教育,或许可以更多地将这些“软技能”和“人际风险管理”纳入课程体系,通过案例复盘、情景模拟等方式,帮助企业家们更好地航行在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深水区。毕竟,如何驾驭人性,有时比如何掌握一个商业模型更为重要。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