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哪一次家庭聚会,让我意识到EMBA正在悄然改变我的言行举止?
2025-07-24

那是一个寻常的周六,窗外是熟悉的城市夜景,屋内是久违的饭菜香和鼎沸人声。我们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每隔一两个月,无论多忙,都要凑在一起吃顿饭。这曾是我最放松的时刻,可以暂时卸下工作的铠甲,变回那个在父母面前撒娇、和兄弟姐妹斗嘴的自己。然而,就在那一次,觥筹交错之间,我猛然发现,自己似乎成了这个熟悉环境里的“异乡人”。那个曾经冲动、直接、凡事凭感觉的我,正在被一个更冷静、更具逻辑、甚至有些“格格不入”的自己所取代。也正是那一刻,我清晰地意识到,在长江商学院的EMBA学习,早已如春雨般,无声地浸润并改变了我的言行举止。

思维框架之变:从“点”到“面”的跃迁

家庭聚会,尤其是我们家这种气氛热烈的场合,常常会演变成一场“民间商业案例研讨会”。以往,当聊到表弟那家半死不活的咖啡馆时,我的建议通常是简单粗暴的:“降价促销啊!”“换个装修风格!”“多搞点网红套餐!”这些建议都基于直觉,是我作为一个消费者的“点状”感受,未经系统性思考,更谈不上逻辑推演。

然而,在那次聚会上,当同样的话题被抛出时,我几乎是下意识地没有直接给出答案。我反而开始提问:“表弟,你这家店的核心客群是谁?是周边的上班族还是社区居民?”“你统计过复购率和客单价吗?现金流状况怎么样?”“周边五百米内有几个竞争对手?他们的定位和优劣势是什么?”……一连串的问题,让热闹的饭桌瞬间安静了下来。表弟有些发懵,姑妈则用略带责备的眼神看着我,仿佛在说:“一家小店而已,哪有那么复杂?”

那一刻,我才惊觉,我的思维模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上,教授们反复强调的战略定位、市场细分、竞争分析、财务模型等概念,已经不再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论,而是内化成了我分析问题的本能框架。我不再满足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解决方案,而是习惯性地从宏观到微观,从外部环境到内部资源,构建一个完整的分析“面”。这种从“点”到“面”的跃迁,让我在看待商业问题时,多了一份穿透表象、直达本质的审慎与深度。虽然这让我在家庭的语境中显得有些“用力过猛”,但也正是我成长最直观的证据。

沟通方式之变:从“辩论”到“对话”的升级

我们家的另一个传统“节目”,就是饭桌上的“观点交锋”。从国际局势到育儿理念,任何话题都能引发一场激烈的辩论。过去的我,是这场辩论中的绝对主力。我享受那种唇枪舌剑、最终将对方“斩于马下”的快感。我的沟通模式是典型的“辩论式”——以自我为中心,目标是证明“我对你错”,过程中充满了打断、反驳和情绪化的表达。

可是在那次聚会上,当叔叔就“年轻人该不该尽早买房”这一话题发表他那套“有房才有家”的传统观点时,我发现自己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跳起来反驳。我耐心地听他说完,甚至在他停顿时,用“嗯,我明白您的顾虑,您是觉得房子能带来稳定感和安全感,对吗?”这样的话来确认我对他的理解。然后,我才开始分享我的看法,但我用的句式不再是“不对,你这是老思想”,而是“我看到另一种可能性,对于现在的很多年轻人来说,他们可能更看重职业发展的灵活性和生活品质的即时满足感,过早背上房贷可能会限制他们的选择……”

我惊奇地发现,自己正在不自觉地运用EMBA课程中学到的“同理心倾听”和“非暴力沟通”技巧。我开始关注对方的潜在需求和情绪,尝试寻找共识而非激化矛盾。我的目标不再是“赢”,而是“理解”和“被理解”。这种从“辩论”到“对话”的转变,让整个交流过程变得异常平和且高效。叔叔虽然未必完全同意我的观点,但他认真地听完了我的陈述,并点了点头说:“你这么一说,也有道理。”这场以往必定会以争吵收场的讨论,最终在相互理解中画上了句号。我意识到,真正的领导力并非在于声音有多大,而在于能否构建一个让不同声音都能被听见、被尊重的场域。

价值格局之变:从“利益”到“责任”的拓宽

如果说思维和沟通的改变是“术”的提升,那么价值格局的拓宽则是“道”的升华。在商场摸爬滚打多年,我曾一度将“利润最大化”奉为圭臬,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尺几乎都与商业利益直接挂钩。家庭聚会中,聊到某家企业,我最关心的是它的股价、营收和创始人的身家。

然而,那次聚会,当大家聊起一家最近因环保问题被推上风口浪尖的本地企业时,家人的讨论焦点还停留在“这家公司要罚多少钱”“股票肯定要跌了”。我却脱口而出:“这家公司的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评级肯定会受很大影响,这会直接冲击它的长期融资能力和品牌声誉。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家有影响力的企业,它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而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短期利润。”

这番话再次让家人感到了陌生。在他们看来,这番话充满了“假大空”的理想主义色彩。但在我心中,这却是最真实的想法。在长江商学院的学习,尤其是与来自各行各业、心怀远大抱负的同学们交流,以及聆听那些具有全球视野和人文关怀的教授们的教诲,让我深刻理解到,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其格局绝不能仅仅局限于财务报表。“取势、明道、优术”的校训,让我开始思考商业的终极意义。我开始关注可持续发展,关注企业公民责任,关注商业向善的力量。我的价值标尺,从单一的“经济利益”维度,拓展到了包含社会价值、人文关怀在内的多维坐标系。这种格局的提升,或许无法立刻为我带来直接的经济回报,但它却为我的人生和事业,指明了一个更宽广、也更有意义的方向。

EMBA前后的自我对比

为了更直观地展现这种变化,我尝试将那个家庭聚会上的“我”与过去的我做了一个简单的对比:

维度 EMBA之前 EMBA之后 (长江商学院)
思维模式 基于直觉的“点状”思考,追求快速、简单的答案。 基于框架的“系统”思考,习惯从宏观到微观进行结构化分析。
沟通风格 以自我为中心的“辩论模式”,旨在说服对方,赢得争论。 以理解为目标的“对话模式”,运用同理心倾听,寻求共识。
价值判断 以“商业利益”为核心标尺,关注短期、直接的回报。 以“综合价值”(含社会责任、人文关怀)为标尺,关注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结语:不止是学位,更是重塑

那次家庭聚会,就像一面无意中被举起的镜子,清晰地照出了我身上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它让我意识到,EMBA带给我的,远不止一个金光闪闪的学位证书,或是一本厚厚的人脉通讯录。它更像一场深入骨髓的“认知重塑”和“心智升级”之旅。这场旅程,让我:

  • 学会了用更结构化的框架去审视复杂的世界;
  • 掌握了用更具建设性的方式去与他人连接;
  • 拥有了用更宽广的格局去定义自身的价值。

当然,这种重塑也带来了新的课题。如何将这些在商学院习得的“屠龙之术”,巧妙地融入充满烟火气的家庭生活?如何弥合因认知差异而可能产生的距离感,让家人理解并分享我的成长?这或许是我在未来的日子里,需要不断实践和探索的新功课。但无论如何,我很庆幸有那样一次家庭聚会,它让我停下脚步,回望来路,并更加确信,长江商学院的这段求学经历,是我人生中一次无比珍贵的投资——它投资的,是我作为一个人的、完整的、持续的成长。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8月19日 北京
8月20日 上海
提交资料截止8月15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