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江online  >  《长江》2014年9月号  >  长江制造  

毛继鸿: “大风流时代”解读义与利

文/闫婷

他一直在尝试找回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一直在“寻找当代中国美学中的自我”,想要找回,意味着曾经有过但现在不见了,“当代正在发生的生活里蕴含着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但人们似乎视而不见”;自我,则是指“中国长久以来以西方的审美标准来审美,不是中国人自己在说话,中国要找回自信”。

在长江商学院的图书馆里听完毛继鸿对当代中国美学的陈述,恍惚觉得面前是一位美学大家,而非拥有“例外”、“方所”、“YNOT”等多个服装品牌的企业家。谈到商业,他谈的最深的不是品牌也不是营销,是心。“其实我为什么从开始在长江商学院读EMBA,后来过几年又来读CEO课程,除了充实自己,学习更新知识之外,还有就是受到长江的文化感召,让我更加明确对‘义与利’的态度,义永远在利之前”。他将在长江商学院的学习称作是一种修行。三十岁之后,还能交到一帮“哥们儿”,让毛继鸿觉得充满友谊的正能量,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义”与“利”。

毛继鸿平时的身份是状态服装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公司旗下有时装品牌“例外”和复合渠道型品牌“方所”,2013年又新增了一个面向年轻人的品牌“YNOT”。他看上去也并不像人们普遍认识中企业家的传统模样,穿着也更像是一位老派的文人,一顶礼帽、一副黑色圆形镜框、一条暗红色围巾让人一下联想到胡适,笑容谦和,语速轻缓,当然礼帽、镜框、围巾又都有很特别的现代感,很难形容,却让人过目难忘。

在采访中,他更愿意谈到的,是他在广州太古汇这样喧闹的城市中心,开设的一家名为“方所”的复合店,“我喜欢分享,想要提供一个能让人们慢下来去感受、去欣赏的文化空间。”

中国的声音

   “18年了。”从毛继鸿开始做“例外”到现在已经18年了,“早在我创立例外的时候,中国其实就已经是一个服装大国,那时候国际上每十件衣服就有一件是中国生产的,但是没有品牌,没有一个中国的可以说得上的品牌。”毛继鸿那时候,更多愿意把自己看做设计师,18年前他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创立一个能代表中国的品牌。

2003年的时候,毛继鸿曾参加过一个号称“时装界达沃斯”的会议,那时欧洲人讨论“中国威胁论”,称中国用廉价劳动力侵略了他们。“那时参加法国、德国的展会,别人都会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看我们,很多展位不让我们进去,因为害怕我们模仿,而且我们学习能力都很强,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像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都为了GDP没日没夜奋斗的国家,他们要休闲,觉得我们威胁了他们。”毛继鸿从那个时候就下定决心总有一天一定会发出中国的声音,而不是靠廉价生存。

经过努力,在状态服装设计有限公司成立10年的时候,旗下的一个艺术品牌“无用”参加了2007年巴黎时装周,这场来自中国的发布会以“土地”为主题,在巴黎艺术界造成轰动。著名导演贾樟柯把参展的过程记录了下来,又添加了很多中国服装产业现实的元素,拍成了一部名为《无用》的纪录片,此片获得了当年的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纪录片奖。

“这个品牌做的是服装文化,它是要外国人对中国文化产生了解和认知。我们没有用‘USELESS’,而是用汉字‘无用’,让外国人发出‘无用’的声音,这可能不好传播,但是我就是要他发出这个声音,这个声音是中国的。”毛继鸿说。

“无用”意为老子思想中无为的哲学概念。如今,是否“有用”几乎成为人们一切行为的前提,但眼前的有用和未来的价值常常产生偏差甚至完全相异。这个品牌的名称,本身就是一种人生哲学与价值观的传递。

在巴黎时装周上成功之后,“无用”土地系列又被邀请至维多利亚博物馆,这让毛继鸿感到“痛快”。终于这次,中国人的创造能力得到了表达和认同;终于这次,他代表中国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大风流时代”寻回自信

2007年,毛继鸿感到,状态服装渐成规模,创造力、设计力渐渐得到了表达和伸张,但是未来对于企业的管理,对于下一步的发展规划仍然有迷茫,于是,他选择深入学习,来到了长江商学院,成为EMBA十期学员。

“其实我有一个跟很多同学不一样的背景,因为我是学艺术和设计出身的,对于工商管理和企业管理没有太多天分。作为一个做艺术的人跟一个做设计的人,我们大多数是用右脑思维,希望是讨论式的学习。”毛继鸿说,长江恰恰是以更开放更自由的方式提供这样的学习机会。所以,“我来了。”

来到长江,毛继鸿立刻就被“捉住”了。“当时项院长的一个观点打到了我的心坎,他说我们处于一个特别好的时代,希望这个时代出来大风流的人物,或者做大风流的企业。”毛继鸿回忆,当时他对这种“大风流”特别有感触。

早些年,在随便一家大型百货公司或者购物中心,消费者可能不会发现,但这种购物中心非常“势利”:一楼是国际一线,二楼是国际二线,三楼才是国内品牌。“那时候我们说,一楼卖国,二楼辱国。比如一楼请LV过来,商场要替人花几千万装修,而且拿非常低的扣点,这是非常不平等的,对商场、对国内品牌而言皆是。”毛继鸿说。

而感知度极强的毛继鸿,除了感到不平等外,更感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被洗脑了,价值观被伤害了。毛继鸿觉得责任更重了,“让中国人觉得自己的品牌跟产品是引以自豪的,就落在我们这一代从业人身上。”

很多国内品牌,虽然在深圳,在杭州,或者在广州,起洋文名字,让别人觉得是一个法国品牌,或者假装是一个韩国品牌,甚至是越南品牌,几乎没几家服装企业愿意承认自己是中国品牌。“这其实是价值观完全不自信的体现,但我们一开始就没有想用别人价值观来武装自己。”毛继鸿说。

品牌的树立,最关键的不是营销手段,而是保持自我,维护自我,当然,这首先得了解自我,然后相信自我。毛继鸿一直持有这样的品牌观,“首先,你要知道自己是谁,找回自己的自信,我们发现消费者,特别是‘例外’女人身上的美,把她真正的美表现出来,对我而言,这个美就是项院长说的大风流。”

毛继鸿尤为喜欢“大风流”这个长江商学院给予时代的寄语。他还喜欢在“大风流”后面加一个“大浪漫”,“其实我们有大风流和大浪漫的情结,我们的品牌需要的是这种诗情画意的意境,所以我们与那些紧跟国际品牌的企业不在一条路上,我们的语言也不属于同一系统。”

“一个大国的企业家,要有大汉长歌,或者大唐风范的一种气魄。它不仅仅是能赚点钱就可以算数了。”毛继鸿甚至认为,如果仅仅是为了赚钱,会愧对这个“大风流”的时代。他说自己也不知道身上从哪来的这种责任感,他希望所做的事情都会影响或者说至少跟这个时代密切相关,他希望能做一些完全体现创造力、创新能力或者是文化表达的事情。

他希望通过衣服去表达对于美、对于东方美、对于东方生活方式的一种理解或者是传递。在他心里,还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推着他继续向前,那就是分享。“我内心里面有一个很强大的愿望,就是我希望分享,分享很多我对于文化、艺术、审美、知识上面的一些理解,分享一些好的东西。”毛继鸿说。

唤醒那些被遮蔽的思想

喜欢书、喜欢思考、喜欢设计、喜欢分享、想要传递美。这或许可以成为毛继鸿的关键词。所以,“方所”的横空出世也并不让人意外。

毛继鸿告诉《长江》,他开“方所”有三个原因:一是表达,表达东方的理念,体现东方的生活方式;二是希望,希望自己的店铺成为一个内容丰富的公共空间,而不是按照钱包的厚度设定的空间,让人们在购物的时候,可以在这个店铺购物、阅览、读书。这里没有等级,没有贫富,只有知识,用知识的温润滋养人们的心灵。

“方所”开在广州太古汇,试图将服装、书店、生活美学、咖啡、展览空间这几种品类组合成一个新的文化空间。“我们希望在城市化过程中把一些公共文化空间建立起来。中国正在城市化,但中国人的城市生活会是什么样子?会不会很枯燥?我希望它更有素质,更精彩、更饱满。希望人们戒掉‘只买最贵,不买最好’的庸常,希望我们国人更有素质,举止言谈、举手投足都有素质。”这是毛继鸿心底的希望。三是改变,毛继鸿相信知识可以改变人生,所以在这个文化空间里,创作人、文化人、知识分子可以在这里发声,一起将文化、艺术和知识带到人们生活里。

“我们在两年时间里面接待了450万消费者,特别感动的就是几乎每周末,我们儿童区第一时间就会有小孩跟父母在里面读书、玩耍。我们每天会坚持从早上十点钟开始朗读十分钟诗歌,你能想象,在一个购物中心里面有诗歌的声音吗?”毛继鸿特别怀念读书时晨读的情景,他希望在一个商业空间里面能飘出朗朗读书声。

毛继鸿渴望以方所这种形式给予社会回馈,也希望那些被他人价值观、他人意识形态所蒙蔽的,缺乏独立思想的人们能够觉醒。方所就是这样一个承载毛继鸿希冀的空间,方所这个名字来自《楞严经》,有一种东方的禅意,代表着不断延伸的、可以无限想象的一个空间,继续延展就可以理解为“当下”。“此时此刻此地,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也从世界可以看到我们。这是一个开放、自由且包容的窗口。”毛继鸿解释这个富有东方禅意的名字。

长江“修行”,义利之间

是的,每位父母都会在自己孩子起名上费尽心思,企业就是企业家的孩子。从例外、方所到YNOT,这些别具深意的用词可以看出毛继鸿的初心。“这些东西其实是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的,因为所有的这些取名,每个品牌就像一个生命,名字决定了他的命格,关键在于名字要跟自己的行为一致。毛继鸿很强调顺心而为,“名字代表着价值观本身的倾向,传递出得信息是你崇尚什么,或者说你对自身的自信是什么样子。”

这就是初心,自身的企图心,如果经营者给自己的品牌起一个看似洋品牌的名字,那么在起心动念之始就已经输了,拜倒在别人的价值观下面,这是经营者本身的格局问题。

毛继鸿认为自己很幸运,对自己还活着充满感恩,他把自己一切在进行中的事业都看做创作,其实一直活在创作当中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很多人为寻找灵魂的安宁而出世修行,而他选择的是:出世心态,入世修行。在长江商学院的学习也是一种修行。作为一个“学艺术的”,毛继鸿总是这样称呼自己,对于企业管理是陌生的,用自己完全属于艺术的脑细胞吸收商业、管理、财务分析、谈判这些知识。

所幸,他热爱学习,也善于学习。在读完EMBA六年多后,他发现在自己带着企业向前走时,欠缺仍多,于是又回来上CEO课程。“当时我的EMBA论文是讲渠道创新,论文里谈到当时我希望在传统的零售业上面的一种创新,就是方所。2011年底开了方所之后,2012年长江邀请我做年度演讲。”毛继鸿说,方所相当于从他的EMBA论文中走进了现实。

后来,2013年3月,因为“例外”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毛继鸿更感到应该再回到长江商学院更新知识,与同学们交流。“就像我们现在,原来我们EMBA的很多同学,比如唯品会创始人,也有做自媒体的、做游戏的、做房地产的等等这些人,还有一些从政官员,大家几年来都有很多变化跟发展,彼此一直都在支持着对方,就像我们把整个家庭都联结起来,已经形成了一个大家庭。”

三十岁之后,还能交到一帮“哥们儿”,让毛继鸿觉得充满友谊的正能量,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义”与“利”。

“利者,义之和也”,这是《易经》中的旷世之理。无数的先贤已经把“义、利”的因果关系说得透彻。“义”,有三重内涵:道义、规律;义务,责任;同“宜”即符合天时地利人和。义利之间,在长江商学院所倡导的文化与观念中,毛继鸿感受到的永远是先做到“义”,再做到“利”。

来到长江,毛继鸿立刻就被吸引住了。项院长的一个观点打动了他的心:我们正处于一个非常好的时代,希望能出大风流的人物,做大风流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