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江online  >  《长江》2014年9月号  >  封面故事  

从源头,让尘埃落定

2008年,因为工作关系,已旅居芬兰并时任某跨国公司高管的徐潜需要频繁往来于中芬两地。让他感受最深的,是每当飞机一进入中国上空就雾蒙蒙的,底下什么都看不清了;落地后,经常看到触目惊心的粉尘弥漫或乌烟瘴气的农村、工地、工厂、矿山、街道。而一回到北欧,任何地方都空气清澈,哪怕是钢铁厂,矿山的空气透彻得可以观察到蓝天白云中的每一丝变化,那里的作业现场洁净无比,一派自然纯净的怡人景象。

随着中国媒体也开始越来越多关注粉尘污染以及由此引发的尘肺问题,更让徐潜下定决心,把北欧的先进粉尘治理技术引入中国。

BME是芬兰的世界级工业及矿山除尘领域的技术领先企业,专注于为工业领域的粉尘污染治理提供全球领先的解决方案和高效节能的除尘设备。徐潜决定带领一支国际化团队摸索出一条国际环保技术中国创新之路。于是,柏美迪康环保科技 (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BME)就在这样的机缘下成立了。

徐潜因触景生情而自发选择进入环保行业从事粉尘治理,但是,从一个商业的眼光考量,为什么看好这个商机呢?他坦言,当时国内还没有意识到PM2.5的危害性,因为开胸验肺等事件,所以尘肺病得到一定的关注度。

“我只是觉得,在中国粉尘治理这个工作肯定得有人做。我们让国外的技术适合中国市场,而根据中国因素做的研发又提升了其本身的价值,使其能以更低廉的价格符合发展中国家的需要。”徐潜相信,总有一天中国的环境质量也会像今天的北欧一样。

让飞尘“勿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可以说,粉尘污染已渗入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角落。

按照业内的划分方法,粉尘一般分为有组织排放和无组织排放两种。生活中可接触到的多数粉尘属于无组织排放,也即排放源非常散非常小,流动性强难以控制,比如马路上的扬尘或者露天的烧烤都是典型的无组织排放。

BME所涉足的领域正是大气污染治理中粉尘污染的无组织排放这个分支,而在无组织排放中,工业无组织排放的污染尤其大,占了总大气PM2.5排放的10%以上,并且“久治不愈”。无组织排放源中“贡献”比较大的是一些重工业企业如发电、煤炭、钢铁、矿山以及这些企业的外围组织、路面扬尘以及建筑工地。这些工业粉尘会破坏车间空气环境、危害操作员工的身体健康、损坏车间机器设备、污染大气环境、造成社会公害。

“一般百姓会考虑如何避免将雾霾颗粒吸入肺部,BME考虑的是另一种全新的思路——从源头治理PM2.5,这样才能更高效,这也是我们的宗旨所在。”徐潜称。他向记者介绍,公司大概是中国自2009年开始国内第一家专门从事PM2.5源头治理研究的企业,截至目前已做了大量的工程项目,主要集中在采石场除尘、矿山除尘、钢铁厂除尘等工业和建筑领域的粉尘抑制。

让技术更加平易近人

据某矿山筛子旁距离5米内的实测显示,使用BME系统1分钟后,粉尘逐渐下降,5分钟之后原本被粉尘淹没的筛子轮廓已清晰可见,15分钟之后,筛子周边已无可见悬浮颗粒,粉尘量已低于80毫克/立方米……这是BME矿山抑尘系统的现场应用演示,该系统对于工业粉尘源头治理的效果可谓立竿见影。

徐潜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研究及治理粉尘,BME还专门在上海建立了国内第一家研究源头治理PM2.5的实验室,并研发出生物纳膜抑尘、云雾抑尘等先进的除尘技术。其中,“90%以上都是全新的技术”;另外,针对国际专利技术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的问题,BME又做了很多次二次开发。

正是孜孜不倦于新技术的研发,BME已当之无愧成为无组织排放粉尘治理领域的“排头兵”,已连续两年两项除尘技术被评为国家重点环保推广技术,2014年的某金矿除尘项目还被评为国家重点环保示范工程。

据了解,以生物纳膜抑尘技术、云雾抑尘技术等为基石的BME综合抑尘解决方案可以涵盖矿山除尘、采石场除尘、港口除尘、堆场除尘、发电厂除尘、冶金除尘、建筑拆除除尘、建设除尘等领域。徐潜说:“除尘技术的应用让工业与人和谐共存成为了可能。”

让人意外的是,高技术和高效用伴随的并不是高成本、高技术门槛。BME抑尘系统相比传统的能耗能够降低2/3左右,因为安装简单,操作也比较容易,用户能够随时随地达到指定的要求。“这就是我们的优势。特别在一些大中型企业,他们对我们的到来非常欢迎。他们迫切地想把原有陈旧的系统特别是不符合国家规范的更换掉,但又苦于没有技术,而我们正好能够填补这方面的空白。”徐潜表示,此前用户很难理解,其实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的使用成本会更低,而后期的处理能耗比较高。“我们呼吁每个污染企业的业主都要有公益心、要关注环境和回报社会,但真正能驱动这些人去采取行动的前提在于——在改进环境的同时,他们还能获得实际的利益。这让我们看到了创新的方向。”

徐潜预测,目前他们所处的市场仍旧在不断膨胀,且真正快速增长的巅峰还未来到,所以“我相信我们完全有机会、有能力做到此领域的中国第一”。

“三高”法则

环保产业,在国外被称之为绿色经济,在目前很多欧洲国家如德国、芬兰、瑞典等,绿色经济已经是相对支柱型的产业。具体到中国,从2007年、2008年开始愈发严重的雾霾,很快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热门话题,也正是民众对于雾霾等环保问题空前的关注更加催生了中国庞大的环保产业的起步和发展。

大气、水、土壤、食物……环保问题层出不穷,环保投资热点也由此而来,从以治霾为代表的大气污染治理到水治理、固废处理、土壤的化学污染治理等细分领域,投资热潮正袭来。

具体到哪个细分领域的投资机会被看好?徐潜的答复是:“还要看政府政策的倾斜。上述细分领域几乎都有机会,目前中国的环保市场才刚刚开始,离我们说的井喷阶段还有很长的距离。各个细分领域都被看好,但具体还是要因时因地因政府来看。”

环保发展依赖政府政策,此并非中国特色,因为“环保产业全世界都是政府在主导”。比如德国和芬兰等都已经将环保产业或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列为了国家的重点。

“在中国,绿色经济蕴含的发展机会很大。”徐潜强调,针对环保市场这块大蛋糕,目前已经有各路资本进入,虽兴盛阶段还未到,但竞争已然开始。

目前在环保的一些细分行业内部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什么样的企业能够把握目前的投资机遇,实现做大做强的目的呢?徐潜给出的答案是:满足“三高”条件的企业,即高技术、高素质人才和高资本投入。

徐潜详解了“三高”的含义。首先要达到高技术的标准,目前很多似是而非的技术不过是昙花一现,只有企业真正拥有一个占领制高点的技术、有综合的技术保证才能够维持下去,这个高技术并不一定是全球刚刚研发出来的最新技术,但一定要是最好的,成功案例一定是最多的,而且“成本也是最低的”。

其次,企业要有高素质的人才,因为环保产业定制性非常强,企业不但要有好的设备和技术,更需要有好的软件去供企业运用,这样才能发挥出它最大的效能。

再次,要有一个高的投资。“环保企业想要依靠一个项目、一个好的技术就吃遍天下是不可能的。做环保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同时也会面临很多商机,而这些商机也会不断变化,还需要时间。比如一个环保项目从立项到最后实施可能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所以企业要等得起,其高投资也是很需要的。”

目前正值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机遇期,面对未来的发展,“最大的挑战可能来自于政府。绿色经济带来的最大的产业结构方面的变化就是促进了第三产业、促进了环保服务业的发展,而且我认为绿色经济肯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机会和新动力。”徐潜称。

 

 

严重雾霾引发了民众对环保问题的空前关注,大气、水、食物等环保投资热点频现,绿色经济的竞争也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