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项目新闻>文章详情

西方金融终结儒家孝道? ——陈志武教授为长江FMBA同学讲“金融思想史”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01日

6月26日,著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面向长江商学院FMBA同学进行了一场“金融思想史”讲座。讲座历时六个钟头,横跨京沪两地,100多名FMBA同学聆听了本场讲座。陈志武教授从西方的苏美尔贷款讲到中国古代的“妾价与粮价”之关系,从犹太人的放贷历史讲到中国的利息高低之争论,旁征博引,视野恢弘,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场丰盛的金融思想史宴飨。而陈教授在讲座期间抛出的一些重大命题,如“儒家孝道文化将走向终结”,也引发了同学们的争议和深思。

陈志武教授认为,商业和金融并非完全是技术进步的产物,它其实深深蕴存于不同国家的文化和宗教之中。在陈教授看来,是否承认“钱生钱”的合理性是一个基础命题,对这一命题回答“是”或者“否”,决定了该宗教之下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决定了各国的经济和金融发展之变迁史。

陈教授进而举例,无论是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都认为借出货币并收取利息是有悖伦理的。伊斯兰教国家至今抑制以牟取利息为目的的借贷行为。基督教的《旧约》深受亚里士多德影响,认为“用钱生钱是反道德的”,直到16世纪中叶才承认“借钱给人收利息”这一理念的合理性,金融也就是从那个时候才从基督教诸国萌芽。

古代中国作为一个稳定一统的集权社会,讲究文治教化,农业为本,视一切商业和金融活动为末流,因而几乎没有发展出自己的金融体系。

在所有宗教中,犹太教是唯一一个在原始教义中承认“利息”之合理合法性的宗教,这意味着犹太人天生没有从事金融业的道德禁忌,也就注定了犹太人在人类上千年金融发展和创新中必然担当的巨擘角色。

陈教授重点剖析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对于现代金融制度和资本主义精神的抑制。在他看来,儒教笃信家庭伦理,视三纲五常等礼教为至高无上,其本质是为了建立稳固的、以家庭和家族为单位的交易体系,用强大的血缘和礼教来保证各种资源配置的安全性。在古代中国,交易诚信机制空白,人际借贷成本极高,人们只能通过家庭和家族来保障个人利益和幸福最大化,这就是“家庭金融市场”——儿子听话,父母的晚年幸福就能够实现,父母抚育孩子的“前期投资”就能够在晚年得到回报。因此陈教授认为,传统中国家庭是经济交易和金融功能的载体,而不是感情和爱的依托。当市场发展起来以后,中国家庭的经济交易功能弱化,个人得到自由,儒家的孝道文化亦将走向终结。他还通过自己对多个国内1063个家庭“为什么要生孩子”的调研来说明这一结论——在北京,只有16.4%的人生孩子是为了“养儿防老”,而超过60%的人生孩子是因为“爱”,而在农村,超过60%的人生孩子是为了“养儿防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