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洁:对长江公益善果枸杞项目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29日

公益源于爱心,爱心无疑属于稀缺资源。如何使这种稀缺资源越来越多,并发挥最大的效应,以此为载体改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是当下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基本做法至少有三:其一,不能利用和滥用他人爱心,如郭美美的言行,无论真假都会极大地伤害人们的善良,从而对公益活动造成伤筋动骨的影响;其二,力促爱心使用的效益最大化;其三,爱心使用的公开透明。本文主要讨论第二、第三个问题,即如何使公益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大最好最持久,以及爱心使用过程及结果的公开透明。

公益活动无疑既有投入,也有产出。所谓公益活动的效益问题,指的就是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以及由于这个效益所造成的人们对于继续参与公益活动热情的影响。



在深度参与长江商学院在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梁湖乡银河长江新村发起的长江公益善果枸杞公益项目,有幸接触到长江商学院的多位老师同学的先进理念,通过实践,对公益活动的意义和规律有了一些认识。公益既是事业,也是产业。要想达到公益活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持久化,最可靠的,就是把募捐善款的力量、地方政府的力量联合起来,运用市场经济的思路,像做经营一样去做公益。简单讲,就是“紧盯一个着力点(产业培育),打造一个平台(农民专业技术合作社),多方力量形成合力,持之以恒抓出成效”。这个题目摊开讲很大,但至少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事情:

一、公益项目重点要放在产业培育上。与公益项目相关的各种力量都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扶持产业发展上。每个地方都有其特点和比较优势,受光热水土资源、人的素质、市场等诸多因素影响,一般地讲,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总是存在的。找准这个产业,并把它发展壮大起来,就是公益以及其它扶贫帮困活动的最佳路径。选择产业必须充分尊重科学,产业结构调整必须要靠市场引导和技术扶持,这里既不能听凭长官意志拍脑袋决定,也不能任由农户我行我素信马由缰。最理想的农业产业培育目标是产量高、价格好(稳)、有特色、成规模,易销售、耐贮存。着力点抓住了,产业扶持起来了,帮扶对象的脱贫致富问题自然就解决了,长江商学院所提出的公益项目从“授人与鱼”到“授人予渔”的转变,指的就是这一点。当然,扶持产业发展是个慢工细活,但是要想取得由“鱼”到“渔”的根本性变化,要想取得公益项目效益最大化,这个功夫非下不可!


[4月,长江公益善果枸杞项目发起人之一彭一峰校友在银河长江新村调研]

二、善款的募集。募款是公益活动的关键。实事求是地讲,也是整个活动中难度最大的事情,尤其是持续为一个地方募集善款。它要求必须有稳定的、高品质的、较大数量的、内部有相当凝聚力的募集对象群,募集方对募集对象必须有强大的、持久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募款事项还必须有足以服众的理由和足够的吸引力,这都是有相当难度的事情。另外,前面的公益活动搞好了,后面的募款难度就会降低,反之亦然。作为亲身参与了两年公益项目的工作人员,看到了各位老师同学募款的艰辛,笔者认为,全社会都应当对公益活动的善款募集方、捐赠方抱有敬意!

三、地方党政组织责无旁贷。毫无疑问,各级党政组织承担着做好公益项目的重要职责,把公益项目当成自己份内的事情。那种认为善款数量不多,解决不了什么实际问题,或者认为公益项目主要属于募集方的事情,甚至感觉是在给自己找麻烦啰嗦,有这种认识是注定做不好公益的,估计这种人也做不好其它工作。同时,保持高度的警醒,制定严密的运行管理制度,建立“带电的高压线”,以对待救灾款的标准对待善款。坚持对每一个项目、每一笔资金的审计,公开公平公正地处理好每一个环节,办好每一件事情。


[5月,长江戈十善果枸杞项目银河长江新村公益行]

四、村级组织坚强有力。村级组织在实施公益活动中承担着特殊的职责,角色无可替代。村上的干部虽然人数不多,但上联党政机关,外接公益组织,内部和群众整天打成一片,既履行职责,又直接受益,是公益项目中最重要的环节。村干部工作不得力,公益项目很有可能就做不下去。理想的村干部应当是除了思想品质好、在村民中有较强的号召力外,最好本人还是发展公益扶持产业的带头人、致富者,容易接受新事物,有市场经济头脑。

五、各个方面的协调沟通。特别是善款募集方与地方党政组织之间的沟通必须足够顺畅,相互间足够信任。当然这种顺畅和信任需要通过具体工作的磨合逐步形成和建立,所以,凡是有长远打算的公益项目,不妨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稳步推进。公益项目同样要防止急功近利,欲速不达。


[6月,工作人员正在收购检测合格的新鲜枸杞]

六、防止公益活动的脆弱性。由于公益活动本身不具备强制性,甚至没有义务性,几乎完全取决于参与各方,特别是捐款方的热心程度和主观态度,因而相对于其它社会活动,公益活动的热情非常脆弱,抗击挫折的能力很低,出不起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必然或失望于募捐者、募集方,或失信于被救助者,那也就基本意味着该项公益活动在该地的结束,连重新来过的机会都没有。

七、对人的要求。参与公益活动的党政机关相关人员必须熟悉基层情况,善于做群众工作,热爱公益,乐于付出,长于协调,做事既有恒心毅力,又有长远眼光。有可能的话,核心人员最好相对固定。


[7月,善果枸杞开始晾晒,烘干房已经投入使用啦]

八、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可以影响公益活动。以甘肃为例,先有2012年的“双联行动”,再有2015年的“精准扶贫”,举全省之力,干部一对一帮助困难群众与全社会一起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级党政组织对困难群体的帮扶政策含金量甚高,措施具体、得力。这样的大背景下,公益活动与官方帮扶措施作用于同一区域,同一人群,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完全可以形成合力。具体操作中,主要是参与公益活动组织的地方党政组织需要有意识地把两者结合起来,防止形成两张皮。

总结长江商学院在酒泉公益项目的做法,所谓市场化方法做公益,主要的思路大约是:

首先,成立农民专业技术合作社。虽然人还是那几个人,但村“两委”组织无法开展经营性活动,而合作社作为扶持产业发展的平台,完全可以代表受助方接受公益救助、实施公益活动,同时,以企业身份从事农副产品收购、加工、销售等经营活动,通过有偿服务取得利润。在合作社成立之初,长江商学院项目发起方和地方党政组织需要提供较多帮助和指导,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以及合作社的不断完善和巩固,长江和地方党政组织逐渐淡出,过渡到合作社按照章程和市场规律自我运行。达到这一步,也就意味着“鱼”变成了“渔”,该项公益项目可以圆满结束了。

其次,合作社要承担起龙头企业的职责。一是严密指导、监督和管理农户生产过程。众所周知,农户出于降低成本,或易于销售的目的,有时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采取一些违规,甚至违法的做法,从而损害消费者利益,损害一个区域内的农产品声誉。制止违规违法行为,事前监督最经济,合作社成员做事前监督最有动力,因为他本身就是农民,加之与其他农户朝夕相处,最有条件、能力和意愿监督。二是发展产业化,离不开标准化。获取地标产品认可,取得绿色产品、无公害产品,乃至有机产品认证,各种证照、批号的办理,单个农户无心无力为之,非合作社不可。另外对农户的良种推广、技术指导、培训也可以依托合作社进行。三是发展产业化,离不开规模化。要想达到较大生产规模,尤其是合作社要开展加工类项目必须有一定资金投入,农户个体没有能力,善款在这里也只是补充,只能靠贷款,合作社可以做贷款主体。

再次,捐助方可以有物质回报。捐助方在捐助后,随着产业的逐步发展,受助对象的收入增加,捐助方除受到精神鼓励外,也可以得到一定的物质补偿。这样既是对其爱心的回馈,同时有助于捐助方继续关注受助方的发展,特别是能够有效减轻募款方在同一地方持续募款的难度,有助于公益活动向纵深推进。回馈产品最好就是扶持产业发展所生产的产品。在“银河长江新村”开展的善果枸杞活项目采取的方式和步骤是: 1、捐助者以略低于市场销售同类商品的价格支付善款; 2、组织方以明显高于市场的价格向当地村民收购枸杞原料,范围限于银河村枸杞种植户,帮助当地村民人均增收863元; 3、组织方对枸杞进行加工包装之后,向捐助方寄出枸杞,并以多种方式对捐助者表示感谢和敬意。长江公益善果枸杞项目的核心在于实现了一高一低,一“高”就是给农户的枸杞原料收购价比市场价格高出20——30%,直接让利于农民;一“低”就是捐助者最后拿到的枸杞产品比市场价格低15——20%,也就是说,购买枸杞的同时得到了做善人善举的内心满足。善款总额与组织方在善果枸杞所有开销之间的差额全部用于合作社的起步和发展。这种模式好处在于受助者得到很大实惠,捐助者易于接受,组织者易于工作,合作社得到后劲,最终枸杞产业得以发展,是一种可持续开展的公益活动方式。

更次,坚持自愿、公开原则。是否参加公益活动,是否参加合作社,都必须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而且无论自愿,或是不自愿,均必须有清晰、准确的表达和记录。主要的环节上,最好予以公示,以图最大限度地做到持续无异议。

又次,关于“利益”。募捐发起者、地方各级党政组织和公职人员自然不能在整个公益活动中的任何环节中取利,只有作为农民的村级干部,可以也应当在公益活动中取得合理的报酬。合作社中农民身份的工作人员,依据章程取酬。合作社在推动产业化发展和经营过程中取得利润,努力壮大自身。合作社的利润和积累依据章程使用,一是用于自身的发展或积累,二是为社员服务,三是为本区域的农民做善事。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开展公益活动过程中,各方都要有意识地做农民的教育引导工作,培养农民逐步树立自强意识、合同意识、质量意识、感恩意识、经营意识等现代理念和市场经济观念。

长江商学院与酒泉银河长江新村合作的“长江公益善果枸杞”项目今年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明年项目将在今年基础上创新升级,相信届时能有更多的成果和体会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