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双脚踏入长江商学院的那一刻,空气中弥漫的不仅仅是知识的醇香,更是一种独特的人际引力场。身边坐着的,是来自各行各业的翘楚、是身经百战的创业家、是执掌一方的管理者。一个现实而又深刻的问题,几乎在每个EMBA新生的心中悄然浮现:在这片汇聚了中国商业精英的沃土上,有限的两年时光里,我应该如何安放我的社交精力?是像挖掘金矿一样,专注地、深入地结交几位可以推心置腹、相伴一生的知己?还是像编织一张巨网,广泛地、全面地链接一班可以互通有无、资源共享的朋友?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选择题,它关乎价值取向,关乎资源配置,更关乎你对未来人生的战略布局。
在探讨如何选择之前,我们必须首先理解“深交”与“广交”这两种社交模式背后截然不同的价值逻辑。它们如同投资领域的价值投资与指数投资,各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场景。
广交一班朋友,构建的是一张“弱关系”的广域网。 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在其著名的“弱关系优势”(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理论中指出,人们往往通过弱关系而非强关系获得全新的信息、机会和视角。在长江EMBA这个多元化的生态系统中,广交的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你的同学可能来自你从未涉足的行业,掌握着你闻所未闻的技术,或拥有你梦寐以求的渠道资源。通过广泛的结交,你能够迅速构建一张覆盖全国乃至全球的“信息-资源地图”。当你需要了解一个新市场的准入规则,或是为公司的新产品寻找潜在的合作伙伴时,这张网络能为你提供意想不到的线索和可能性。它像一个庞大的搜索引擎,虽然每次交互不深,但其广度保证了你在需要时,总能找到那个“可能知道答案”的人。这种连接的价值在于效率和机会,它为你的人生和事业打开了无数扇新的窗户。
深交几个知己,打造的则是一个“强关系”的内核圈。 这种关系的价值不在于信息的广度,而在于信任的深度。知己,是那个可以在你深夜遭遇商业危机时,一个电话打过去,对方不仅愿意倾听,还会真心实意为你出谋划策的人;是那个在你做出重大人生抉择犹豫不决时,能给你最中肯、甚至逆耳忠言的人。这种基于深刻理解、共同价值观和情感共鸣建立起来的关系,是无法通过几次聚餐和互换名片达成的。它需要时间的沉淀、思想的碰撞和真诚的付出。在长江商学院,通过小组课题的并肩作战、海外模块的朝夕相处、以及各种深度交流活动,你有机会发现那些与你“同频共振”的灵魂。这些知己构成了你个人最核心的“董事会”,他们是你的精神支柱、是你的战略盟友,更是你人生长路上的压舱石。这种连接的价值在于信任和支持,它为你提供了抵御风险的港湾和持续前行的动力。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往往是骨感的。对于每一位长江EMBA的学员来说,最稀缺的资源不是金钱,而是时间和精力。在平衡繁重的工作、家庭责任和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之下,如何分配社交资源,成为一门必须掌握的艺术。
英国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提出的“邓巴数”理论认为,由于大脑认知能力的限制,一个人能维持的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上限大约是150人。而其中,能称得上“好朋友”的通常不超过15人,而“密友”或“知己”则只有5人左右。这个理论无情地揭示了一个事实:我们不可能与班上的每一位同学都建立深度链接。试图“雨露均沾”,平均分配你的时间与精力,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与所有人的关系都停留在浅尝辄止的层面,既没有织成一张有效的“广域网”,也没能收获几个真正的“内核圈”成员。这是一种典型的“社交资源错配”,看似热闹,实则低效。
因此,承认并接受这种“稀缺性”是做出明智选择的前提。你需要对自己的精力进行战略性配置。这意味着,你必须有意识地决定,在哪些人身上投入更多的时间进行深度交流,又如何以更高效、轻量化的方式维护与其他同学的联系。这并非厚此薄彼的功利主义,而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成熟表现。与其参加每一场可有可无的饭局,不如选择性地参与那些能引发深度思考的沙龙;与其在微信群里泛泛点赞,不如与志趣相投的几位同学相约一次徒步或一次闭门私董会。在社交上,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原则同样适用。
“深交”与“广交”的抉择,并非一个一成不变的静态答案,它应该是一个根据你个人目标和人生阶段进行动态调整的策略。在踏入长江商学院之前,扪心自问:我来这里的核心诉求是什么? 答案将直接指引你的社交路径。
更重要的是,这个选择是动态变化的。在EMBA学习的初期,广泛接触、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是了解整个集体、发现潜在“同路人”的必要阶段,此时“广交”的权重更高。随着课程的深入和相互了解的加深,你会逐渐识别出那些与你特别投契的同学,此时便应开始有意识地增加“深交”的投入,将关系向更深层次推进。甚至在毕业之后,这种动态调整仍在继续。曾经的“弱关系”可能因为一个合作项目而升级为“强关系”,而曾经的“知己”也可能因为时空变迁而需要用心维系。因此,最智慧的策略不是固守一端,而是在不同阶段,清晰地认知自己的核心需求,并随之调整自己的社交重心。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深交与广交,是否真的是一个非此即彼的单选题?答案是否定的。最高级的社交智慧,恰恰在于打破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寻求一种融合共生的策略。真正的社交高手,不会在“知己”和“朋友”之间做痛苦的抉择,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健康的、多层次的“核心-边缘”人际网络结构。
这个网络结构,可以想象成一个太阳系。中心是作为太阳的你自己,围绕你最近的轨道上,运行着几颗核心行星——这就是你的“知己圈”。你们之间引力最强,互动频繁,彼此深刻影响。再往外,是更广阔的小行星带——这就是你的“朋友群”。你与他们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和联系,虽然单次交互的引力不强,但这个庞大的群体共同构成了一个稳定而丰富的外部环境,为你提供信息、机会和多样性。最外层,则是偶尔闯入视野的彗星——那些通过校友会、论坛等认识的更广泛的校友,他们可能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在长江商学院的实践中,构建这样一个网络意味着: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这两种策略的差异与融合点,我们可以参考下表:
维度 | 深交知己 (核心圈) | 广交朋友 (边缘网) |
---|---|---|
核心价值 | 信任、情感支持、战略联盟 | 信息、机会、资源多样性 |
关系类型 | 强关系 (Strong Ties) | 弱关系 (Weak Ties) |
投入方式 | 高质量的时间、深度交流、共同经历 | 高效的互动、集体活动、信息分享 |
典型场景 | 私董会、深度对话、家庭聚会、共同创业 | 班级聚会、行业论坛、校友活动、微信群聊 |
心理回报 | 归属感、安全感、精神共鸣 | 开阔感、机会感、连接感 |
最终,“在长江EMBA,是选择深交几个知己,还是广交一班朋友?”这个问题的答案,隐藏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它并非一个需要向外界证明的选择,而是一场关于自我认知和人生战略的修行。
文章的探讨,从价值权衡到现实约束,再到动态策略与融合之道,目的并非提供一个标准化的“社交手册”,而是希望引发一种更深层的思考:在长江商学院这个卓越的平台上,你希望成为一个怎样的自己,并与他人构建怎样的联结?
我的建议是,带着一颗开放的心去广交朋友,不错过任何一个有趣的灵魂和潜在的机会;同时,带着一双敏锐的眼去深交知己,用心识别和培育那些能与你共鸣、值得托付的珍贵情谊。这是一种内外兼修的智慧,既要向外拓展连接的广度,也要向内挖掘关系的深度。
在未来的岁月里,当你回望在长江商学院的时光,或许会发现,那些最宝贵的财富,既包括那张能帮你链接世界的通讯录,也包括那几个能让你随时卸下伪装、坦诚相对的名字。它们共同构成了你在长江的收获,也必将成为你未来人生与事业中最坚实的支撑。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