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哪一次EMBA的小组讨论,让我彻底改变了对“团队”的看法?
2025-08-05

在踏入长江商学院的EMBA课堂之前,我以为自己对“团队”二字早已了如指掌。毕竟,在商海沉浮十余载,我亲手搭建、管理、甚至解散过各式各样的团队。在我看来,团队无非是实现目标的工具,其核心在于“精英聚合”与“高效执行”。只要把最优秀的人才聚拢,设定清晰的KPI,再配以强有力的领导,成功便指日可待。然而,正是那个寻常的周六下午,一场关于“凤凰项目”失败案例的小组讨论,像一块巨石投进我平静的认知湖面,激起的涟漪至今仍在扩散,彻底重塑了我对团队的理解。

超越个体光环:从“明星堆砌”到“角色互补”

我曾是一个坚定的“明星球员”信奉者。我的团队组建逻辑非常简单:找到行业内最顶尖的程序员、最敏锐的市场分析师、最能言善辩的销售冠军,把他们放在一起,胜利的天平自然会向我们倾斜。这种理念在过去确实让我尝到过几次甜头,也因此让我对其深信不疑。在那次讨论的“凤凰项目”案例中,项目组的配置堪称豪华,几乎囊括了公司内部所有业务线的王牌员工,每个人都带着耀眼的光环和成功的履历。

然而,案例的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项目因严重的内部冲突、进度延误和方向偏离而惨败。我们小组的讨论,起初也陷入了“追责”的怪圈:是项目经理领导力不足?还是市场部给的需求不明确?直到我们组一位来自制造业的同学,他缓缓地问了一句:“我们都在讨论谁不够强,但有没有可能,是他们‘都太强了’,强到每个人都想当将军,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做那个踏实垒墙的士兵?

这句话如同一道闪电,击中了我的思维盲区。王教授适时地引导我们,引入了梅雷迪思·贝尔宾(Meredith Belbin)的团队角色理论。他指出,一个高效的团队并非简单的“能力叠加”,而是一个“角色互补”的生态系统。一个团队里,既需要有高瞻远瞩、提出创新想法的“智多星(Plant)”,也需要有善于协调、凝聚人心的“协调者(Co-ordinator)”;既要有严谨细致、确保计划万无一失的“完美主义者(Completer Finisher)”,也要有将想法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执行者(Implementer)”。

我们对照着贝尔宾的角色模型复盘“凤凰项目”,发现这个“明星团队”里,充斥着大量的“智多星”和渴望领导的“塑造者(Shaper)”,却严重缺乏甘于奉献、默默支持的“团队工作者(Teamworker)”和负责将宏大蓝图落到实处的“执行者”。他们每个人都能提出精彩绝伦的构想,却在“谁的想法更好”上争执不休;每个人都想主导项目的方向,却没人愿意去处理那些琐碎但至关重要的执行细节。这导致了严重的内耗,1+1<2的效应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团队角色构成示例

角色类型 典型贡献 在“凤凰项目”中的缺失
智多星 (Plant) 富有创造力,善于解决难题 过剩 - 创意太多,无法聚焦
审议员 (Monitor Evaluator) 冷静客观,判断力强,能分析利弊 严重缺失 - 没人给狂热的想法降温
执行者 (Implementer) 注重实际,有条不紊,将计划付诸行动 严重缺失 - 想法停留在空中,无人落地
团队工作者 (Teamworker) 善于合作,有凝聚力,能化解矛盾 严重缺失 - 团队氛围紧张,缺乏润滑剂

那次讨论让我第一次深刻认识到,一个伟大的团队,追求的不是个体能力的总和最大化,而是团队角色的完整与和谐。 从那以后,我组建团队时,不再仅仅盯着简历上的“亮点”,而是会花更多时间去评估候选人的性格特质、工作偏好,思考他/她能在这个团队生态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能否与其他成员形成良性互补。我开始欣赏那些不那么“星光熠熠”,但却能让团队运转更顺畅的“螺丝钉”型人才。

看不见的粘合剂:从“任务导向”到“心理安全”

在我的旧有观念里,工作场合的情感和氛围是次要的,甚至是“不专业”的体现。我信奉的是“对事不对人”,一切以任务为中心,以KPI为准绳。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只要不影响工作效率,是亲密还是疏远,我很少主动关心。我认为,成年人的职场,搞定任务就是最大的体面。

“凤凰项目”的讨论进入深水区时,教授抛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项目早期出现的明显技术路线错误,直到最后才被暴露出来?”案例资料显示,一位资历较浅但技术过硬的工程师早就发现了问题,但他选择了沉默。我们小组的讨论立刻活跃起来,有人说他“缺乏责任心”,有人说他“没有担当”。

这时,一位有过创业失败经历的同学分享了他的见解:“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想,不是他不想说,而是他不敢说?在一个全是‘大牛’的环境里,项目经理又是一个极其强势的领导,一个‘小兵’去质疑一个已经确定的核心决策,他要承受多大的压力?万一说错了,会不会被贴上‘能力不行’或‘喜欢挑刺’的标签?

这个视角,瞬间打开了另一扇门。我们讨论的焦点,从个体的“责任心”,转向了团队的“氛围”。这时,我才第一次系统地接触到哈佛商学院教授艾米·埃德蒙森(Amy Edmondson)提出的“心理安全感(Psychological Safety)”概念。它指的是,在团队中,成员们相信自己可以自由地表达想法、提出异议、承认错误,而不用担心会受到惩罚或羞辱。这是一种“可以安全地犯错”的集体信念。

缺乏心理安全感的团队,即便成员能力再强,也会陷入“沉默的螺旋”。每个人都倾向于隐藏自己的疑虑和真实想法,只报告好消息,掩盖坏消息,最终导致小问题被拖成大灾难。“凤凰项目”正是如此,表面上一片和谐,每个人都在奋力工作,但地表之下,信任的基石早已被侵蚀。那位沉默的工程师,不是缺乏责任感,而是缺乏让他能安心说出“我认为这有问题”的土壤。

这次讨论让我幡然醒悟,任务的达成只是冰山之上的部分,而支撑这一切的,是冰山之下那个看不见但至关重要的“心理安全感”。 它才是团队的真正粘合剂。从长江商学院毕业后,我开始在自己的团队里刻意营造这种氛围。我会有意识地在会议上先分享自己最近犯的一个小错误,鼓励团队成员提出不同意见,并对那些敢于挑战现状的声音给予公开的赞扬和奖励。我发现,当团队的心理安全感提升后,创新的想法、潜在的风险、真实的反馈都开始源源不断地涌现,团队的整体韧性和战斗力反而得到了质的飞跃。

领导力的变奏曲:从“唯一舵手”到“情境教练”

过去,我对领导者的角色定位非常清晰——领导者就是船长,是唯一的舵手。我的职责是制定航线、发布命令、监督执行,并为最终结果负全责。我享受那种运筹帷幄、掌控一切的感觉,并认为这是领导力的核心体现。在团队中,我就是那个发号施令的人。

在“凤凰项目”的案例讨论中,我们对那位强势的项目经理进行了深入剖析。他能力出众,决策果断,富有激情,几乎符合所有传统意义上“优秀领导者”的画像。然而,正是他这种“一言堂”式的领导风格,在那个由众多精英组成的团队里,起到了反作用。他的过度干预,让那些同样优秀的团队成员感觉自己只是“高级执行工具”,他们的才智和经验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发挥,从而导致了普遍的消极怠工和抵触情绪。

讨论中,我们模拟了不同的领导方式可能会带来的结果。如果这位项目经理在项目初期,不是直接拍板技术路线,而是扮演一个“引导者(Facilitator)”的角色,组织一场充分的技术研讨会,让所有专家畅所欲言,最终形成共识,结果会不会不同?当团队在某个阶段陷入迷茫时,他如果能从“命令者(Director)”切换为“教练(Coach)”,通过提问而非给答案的方式,帮助团队自己找到方向,团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会不会被激发?

这次思想的碰撞,让我接触到了保罗·赫塞(Paul Hersey)和肯·布兰查德(Ken Blanchard)的情境领导力(Situational Leadership)模型。该理论的核心是,不存在一种“最好”的领导风格,最有效的领导者应该像一个技艺精湛的音乐指挥家,根据团队成员的“成熟度”(包括能力和意愿)以及任务的具体情境,灵活地切换自己的领导风格——时而指导,时而支持,时而授权,时而教练。

对于一个由“高能力、高意愿”的专家组成的团队,比如“凤凰项目”这样的明星团队,最忌讳的就是“指令式”领导。领导者更应该做的,是“授权”与“支持”,设定好边界和目标,然后放手让他们去驰骋,自己则退后一步,做好资源协调和障碍清除工作。而对于新手团队,则需要更多的“指导式”领导。这种对领导力“动态”和“匹配”的认知,对我而言是颠覆性的。

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管理行为,发现自己很多时候都在“用一种风格应对所有情况”,无形中可能压抑了许多优秀下属的成长和贡献。我意识到,真正的领导力,不是在于你有多么强大,而在于你能在多大程度上成就你的团队。 领导者不应总是舞台中央的聚光灯,有时候,做一个优秀的“灯光师”,照亮团队中的每一个人,让他们在各自的位置上发光发热,才是更高阶的智慧。

结语:一次讨论,一场认知重塑

走出长江商学院那间教室时,夕阳正暖,我的内心却经历了一场彻底的“认知风暴”。那场看似普通的EMBA小组讨论,远不止于分析一个商业案例的成败,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过去在团队认知上的诸多局限和误区。它让我深刻地理解到:

  • 一个卓越的团队,其根基不在于精英的堆砌,而在于角色的互补与和谐共生。
  • 驱动团队高效前行的,除了清晰的目标和KPI,更有赖于一种看不见但至关重要的心理安全感
  • 最有效的领导力,并非一成不变的强权掌控,而是能随情境而变的动态智慧

这次经历,是我EMBA学习生涯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让我从一个单纯的“管理者”,开始向一个真正的“团队赋能者”转变。未来,关于团队的研究和实践仍在继续,但那次讨论所点亮的思想火花,将永远指引着我,在构建和领导团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也更稳健。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