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我,在长江商学院那段高强度、高密度的学习时光里,沉淀下来、对我影响最深的是什么?我会说,不是某个复杂的金融模型,也不是某个经典的商业案例,而是一句振聋发聩的话。这句话像一把刻刀,修正了我对努力的认知,也重塑了我看待世界和事业的坐标系。每当我在日常的琐碎和忙碌中快要迷失方向时,它总会准时地在脑海中响起,如警钟长鸣。
这句话就是:“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初听之时,只觉精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一次次决策、一次次复盘中,我才愈发体会到其背后蕴含的巨大智慧。它不仅仅是商业箴言,更是一种人生哲学。
在我们身边,从不缺乏勤奋的人。他们每天的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从清晨的第一个会议到深夜的最后一封邮件,他们像一台台永不停歇的精密马达,高速运转,处理着数不清的任务。这种“战术上的勤奋”令人敬佩,也极具迷惑性。它会带来一种“我很努力,我在前进”的充实感和心理安慰。然而,这种勤奋,有时恰恰是“战略懒惰”最完美的伪装。
什么是战略懒惰?说白了,就是拒绝深度思考,回避根本问题。它表现在:满足于在既定的轨道上高效执行,却从不抬头看看这条轨道是否通往正确的方向;热衷于解决眼前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却懒得去思考这些问题为何会反复出现;沉迷于优化流程、提升效率,却不愿花时间去判断这个业务本身在未来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这是一种思维上的“舒适区”,因为思考未来、判断趋势、自我否定,都是痛苦且耗费心力的。
长江商学院的一位教授曾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阐释这个观点。他说,许多企业就像一艘船上的划桨手,每个人都拼尽全力、汗流浃背地划船,追求更快、更同步。这便是战术勤奋。然而,如果船长(也就是企业的领导者)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去研究海图、观察天象、判断洋流,那么划桨手们越努力,这艘船偏离目的地的速度就越快,甚至可能正全速驶向冰山。这种“只顾埋头划船,不顾抬头看路”的状态,就是致命的战略懒惰。诺基亚在智能手机时代来临前的固执,柯达对数码浪潮的迟钝,无数商业史上的巨轮沉没,其背后或多或少都有着“战略懒惰”的影子。
那么,如何打破这种困局?长江商学院的课程设计和教学理念,正是在不断地引导我们这些习惯了冲锋陷阵的企业管理者们“跳出执行,仰望星空”。这里的学习,远不止于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重塑。我们不再是单纯地学习“如何做”(How),而是被反复拷问“为什么做”(Why)和“做什么”(What)。
在案例讨论中,教授们不会满足于我们分析一家公司“如何”通过某个营销活动提升了销量,而是会引导我们去深挖:这个活动是否符合公司的长期品牌定位?它所吸引的客户群体是否是公司未来的核心用户?在更宏大的产业变革背景下,这次战术上的成功,是加速了企业的进化,还是延缓了其必要的转型?这些问题,像一把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商业表象,直抵战略核心。它迫使我们从一个“高级经理人”的执行视角,切换到一个“企业掌舵人”的战略视角。
此外,与来自各行各业的同学们的思想碰撞,是打破战略懒惰的另一剂良药。你可能正为自己公司线下渠道的精细化运营而沾沾自喜,而邻座那位来自互联网行业的同学,可能正在思考如何用社区团购模式彻底颠覆你的渠道体系。你可能在为自己制造业工厂的自动化改造成果感到骄傲,而另一位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同学,却在探讨“无人工厂”和C2M(用户直连制造)模式的未来。这种跨界的、高维度的信息和观点冲击,会让你猛然惊醒,意识到自己固守的城池,在别人看来或许早已是明日黄花。这种“认知校准”的过程,虽然痛苦,却是战略思考最有效的催化剂。
领悟“不要用战术勤奋掩盖战略懒惰”这句话,只是第一步。更关键的是,如何将其内化为日常的行为准则,真正做到从认知到行动的转变。这意味着,我们要主动地、有意识地为“战略思考”分配时间和精力资源,哪怕这会让我们看起来“不那么忙”。
首先,要学会有策略地“留白”。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出的“要事第一”原则,其精髓就在于区分“重要紧急”与“重要不紧急”事务。战略思考,恰恰是那个最典型、也最容易被忽略的“重要不紧急”事项。我们需要像保护黄金一样,在自己的日程表里,强制性地留出专门用于思考、阅读和与不同领域的人深度交流的时间。这可能是一个下午,一个早晨,甚至只是不受打扰的一小时。在这段时间里,关掉手机,合上电脑,问自己几个根本性的问题:
其次,是建立一个系统化的信息输入和处理机制。战略思考不是凭空想象,它建立在高质量的信息和多元化的视角之上。这意味着我们要刻意地走出信息茧房,广泛涉猎与本行业无关的书籍、报告和文章,关注科技、社会、人文等更宏观的趋势。同时,要建立自己的“私人智囊团”,定期与那些敢于挑战你、能提供不同见解的良师益友进行深度对话。将这些输入进行结构化整理,形成自己的判断框架。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两者的区别,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表格来对比:
特征 | 战术勤奋 (Tactical Diligence) | 战略思考 (Strategic Thinking) |
关注点 | 如何把事情做对 (Doing things right) | 做对的事情 (Doing the right things) |
时间维度 | 短期,当下 | 长期,未来 |
核心问题 | “怎么做?” “如何更快?” | “为什么做?” “做什么?” “不做什么?” |
成果表现 | 效率提升,任务完成,报表好看 | 方向正确,可持续增长,构建壁垒 |
心理状态 | 忙碌带来的充实感,确定性带来的安全感 | 面对不确定性的焦虑感,深度思考后的笃定感 |
回望在长江商学院的求学之路,它带给我的远不止是商业知识的迭代,更是一次思维底层的系统升级。而“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这句话,正是这次升级的核心代码。它让我明白,一个人的价值,尤其是一个领导者的价值,最终并不取决于他处理了多少事务,而在于他做出了多少正确的决策。
这句话的重要性在于,它清晰地指出了从“优秀”到“卓越”的关键分野。真正的勤奋,不是身体上的奔波,而是思想上的永不懈怠。它要求我们勇敢地跳出日常运营的漩涡,去拥抱不确定性,去思考那些更宏大、更长远、也更困难的问题。这是一种更高维度的努力,也是从一个单纯的“做事者”向一个真正的“成事者”跃迁的必经之路。
对于每一位在事业道路上奋力前行的人而言,或许都应该时常停下来问问自己:我今天的忙碌,究竟是在通往目标的捷径上加速,还是在用一种勤奋的姿态,回避着对方向的真正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比我们完成的任何一份KPI都更加重要。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