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场顶尖商学院的角逐中,3000字的申请短文是你通往梦想殿堂的金色敲门砖。然而,招生官们每天面对堆积如山的申请材料,早已对那些千篇一律的“成功学”范本感到审美疲劳。你的机会,往往就在于那决定性的前150秒——也就是他们阅读第一段的时间。如何在这短暂的瞬间,像一道闪电划破沉闷的夜空,牢牢抓住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产生“哦?这个人有点意思”的念头?这不仅是一门写作技巧,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心理博弈。对于志在长江商学院的申请者而言,这第一段,就是你整个商业智慧和人生阅历的缩影与预告。
想象一下长江商学院EMBA项目招生官的工作日常。他们不是在寻找完美的履历,因为能走到这一步的申请者,履历都足够光鲜。他们是在寻找“有趣”的灵魂,是那种能在课堂上激荡思想、在未来能引领行业变革、能为校友网络注入活力的独特个体。因此,你的第一段就是你的“第一战场”,其核心任务不是总结你的生平,而是要立刻建立起一个鲜明、独特且引人入胜的个人形象。
在这个战场上,平铺直叙等于缴械投降。诸如“我是一位拥有15年管理经验的企业高管,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这样的开头,虽然安全,但却像一杯白开水,无色无味。招生官一天可能会读到几十个类似的开头,你的申请材料很可能被迅速归入“待定”甚至“乏味”的类别。相反,一个成功的开篇,应该像一部精彩电影的预告片,瞬间将读者带入一个具体的场景、一个棘手的困境或一个深刻的思考中,让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故事的后续。
人类的大脑天生就对故事着迷。一个强有力的故事钩子,是抓住眼球最有效的武器。这个钩子不应是你职业生涯的宏大概述,而应该是一个具体的、充满张力的瞬间。这个瞬间浓缩了你的挑战、你的决策、你的价值观,是你领导力弧光最闪亮的一点。
试想一下,你可以从一个让你彻夜难眠的决策开始:“凌晨三点,办公室的灯还亮着,摆在我面前的是两份截然不同的方案:一个是能让公司短期利润暴增30%的裁员计划,另一个是需要巨大投入、前途未卜的技术革新。我的选择,将决定数百个家庭的生计和公司未来的走向。” 这样的开头,立即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面临真实困境的决策者形象。它没有直接说你“勇于担当”或“富有远见”,但字里行间已经充满了这些特质的暗示。它制造了悬念,让招生官忍不住想问:你最终选了哪个?为什么?结果如何?
另一个有效的钩子是“反常识”或“悖论式”的开场。例如,“我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课,来自于一次彻底的失败。” 或者 “我花了十年时间,才明白一个道理:最好的管理,是放弃控制。” 这种开头打破了人们对成功人士总是“高歌猛进”的刻板印象,展现了你的反思能力和谦逊心态。这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学府看来,是比单纯的成功更宝贵的领导者特质。它表明你不是一个只会执行的机器,而是一个会思考、会复盘、会成长的生命体。
著名管理思想家西蒙·斯涅克(Simon Sinek)提出的“黄金圈法则”(The Golden Circle)同样是撰写开篇的绝佳指导。他认为,富有感召力的沟通都遵循一个模式:从“为什么”(Why)开始,然后是“怎么做”(How),最后才是“是什么”(What)。
大多数申请者在写短文时,习惯于从“是什么”开始:“我是某公司的CEO,我带领公司实现了上市。” 这是最没有吸引力的方式。而一个能抓住眼球的开头,应该直击你的“为什么”。例如:“我一直坚信,商业的终极目的不应是利润最大化,而是创造可持续的社会价值。这个信念,驱动我在三年前,放弃了跨国公司优渥的职位,投身于一个旨在解决农村清洁饮水问题的初创企业。”
这个开头直接亮出了你的核心价值观(Why),它比任何职位和头衔都更能定义你是谁。它为你接下来的所有故事和成就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情感和逻辑支点。招生官读到这里,立刻明白你的格局和视野超越了个人利益。他们会带着对你“为什么”有如此信念的好奇,饶有兴致地去了解你“怎么做”到这一切,以及最终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这种由内而外的叙事结构,能迅速与读者建立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在追求“抓住眼球”的过程中,很多申请者容易用力过猛,反而落入一些常见的陷阱。了解并规避这些问题,和掌握正面技巧同样重要。
首先,避免空洞的豪言壮语和陈词滥调。像“我渴望迎接挑战,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成为一名卓越的领导者”这类的话,听起来慷慨激昂,实则毫无信息量。长江商学院的招生官想看到的是你如何“迎接挑战”的具体行动,而不是你“渴望”的口号。其次,切忌夸大其词或故弄玄玄。你可以制造悬念,但不能脱离事实。招生官阅人无数,一眼就能看穿那些不真实的戏剧化描述。真诚,永远是打动人心的前提。最后,不要把第一段写成摘要。第一段的任务是“勾引”,而不是“总结”。如果你在开头就把所有亮点都说完了,那后面的2800多字读者还有什么兴趣看下去呢?
一个好的自检方法是:读完你的第一段后,问问自己,它是否提出了一个隐含的问题?它是否让你想对自己说“然后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这个开头可能就需要重写。记住,你的目标是开启一段对话,而不是发表一份声明。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差异,让我们通过一个表格来对比平庸的开头和能抓住眼球的开头:
维度 | 平庸的开头(应避免) | 抓住眼球的开头(推荐) |
切入点 | 从身份和成就总结开始。 | 从一个具体的、充满冲突的场景或一个深刻的个人反思开始。 |
示例文字 | “在过去的十年里,我作为一家科技公司的市场总监,成功地将我们的产品市场份额从5%提升到了30%,并带领团队获得了多项行业大奖。我希望通过在长江商学院的学习,进一步提升我的战略思维和全球视野。” | “当我们的服务器在上线前一晚全线崩溃时,整个团队都陷入了绝望。作为项目负责人,我口袋里揣着一封引咎辞职信,但脑子里却在疯狂计算着一个只有5%成功率的备用方案。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向死而生’。” |
展现的特质 | 展现“结果”(成功),但缺乏过程和个性。显得很“简历化”。 | 展现“过程”中的领导力、抗压能力和决策智慧。人物形象立体、真实。 |
引发的读者思考 | “哦,又一个成功的经理人。好的,下一个。” | “天啊,后来怎么样了?他们成功了吗?这个5%的方案是什么?我想知道这个故事!” |
通过对比可以清晰地看到,后者之所以“抓住眼球”,因为它具备了所有关键要素:一个具体的困境(故事钩子),一个隐含的核心信念(向死而生,Why),以及强烈的悬念。它没有直接夸耀自己,却比任何直白的陈述都更能体现申请者的领袖潜质。这正是长江商学院所期待看到的,那种在压力和不确定性中依然能够思考、决策并带领团队前行的未来商业领袖的缩影。
总而言之,为一篇3000字的长江EMBA申请短文撰写开篇,绝非小事。它不是一篇普通文章的引言,而是你个人品牌的第一支广告,是你与招生官进行深度对话的邀请函。要想在这场无声的较量中脱颖而出,你必须摒弃平庸的“简历式”开场,转而拥抱更具战略性的叙事技巧。
我们探讨了几个核心策略:将开篇视为战场,明确其战略重要性;运用故事钩子,以具体、充满张力的瞬间制造悬念;借鉴黄金圈法则,从“为什么”出发,展现你的格局与初心;以及避免常见陷阱,确保你的表达真诚而独特。这些方法论的背后,都指向一个共同的核心——展现一个真实的、立体的、会思考的你。
长江商学院寻找的是能够“取势、明道、优术”的未来领袖。你的第一段,正是你向他们展示你已经具备这种潜力的最佳机会。它应该像一扇窗,让招生官窥见你内心世界的深度和广度。未来的研究或实践方向,或许可以延伸到如何将这种“开篇叙事”的能力,应用到商业路演、团队激励、甚至企业文化建设中去。因为说到底,打动人心的能力,无论是在申请文书里,还是在真实的商业世界中,都是一种极为稀缺且宝贵的领导力。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