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群在商场上身经百战的企业家、高管们重新汇聚于课堂,褪去职位的铠甲,以“同学”相称,一种独特而珍贵的情谊便开始生根发芽。在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商学院里,同学之间不仅仅是课堂上的伙伴,更是未来商业版图上潜在的盟友。然而,当这份纯粹的同学情谊与金钱——这个商业社会最敏感的元素——相遇时,一场复杂的人性考验便拉开了序幕。在职EMBA同学间的借贷关系,究竟是检验真情的“试金石”,能淬炼出真正的友谊;还是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定时炸弹”,将昔日同窗情谊炸得粉碎?
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必须理解EMBA同学圈的独特性。这并非一个普通的同学群体。每一位成员都拥有相当的社会地位、经济基础和人脉资源。他们重返校园,寻求的不仅是知识的更新,更是高质量的社交网络。在这里,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是多维度的:既有基于共同学习、共同“受虐”(面对高强度课程和案例分析)而产生的“战友情”,也有基于商业前景、资源互补而产生的潜在合作关系。
这种双重属性,使得EMBA同学间的关系既坚固又脆弱。坚固在于,大家都是“体面人”,极度爱惜自己的羽毛和声誉,轻易不会做出有损信誉的事情。脆弱也在于此,一旦出现信任危机,尤其是在金钱问题上,其负面影响会被这个高价值的圈子无限放大,造成的损失远不止金钱本身,更是个人品牌和社交资本的崩塌。因此,一笔借款,在这里承载的远比在其他社交关系中要沉重得多。
在理想状态下,借贷关系确实可以成为友谊的“试金石”。当一个同学的企业遇到短期的资金周转困难,比如一笔重要的订单需要垫付货款,或是项目融资的过桥资金暂时短缺,此时若有另一位同学能够伸出援手,这无疑是雪中送炭。这种帮助建立在对对方人品和能力的双重信任之上。
成功的借贷,能让友谊升华。首先,它证明了借款方的人品过硬。在约定的时间内,连本带息地归还欠款,甚至给予额外的感谢,这不仅是履行契约,更是对出借方信任的最好回报。这种信守承诺的行为,会极大地增强其在同学圈中的信誉。其次,它也体现了出借方的格局与眼光。他们愿意用真金白银去支持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这份情谊和魄力,会赢得所有人的尊重。当这笔钱帮助同学渡过难关,企业重回正轨,两人之间的关系就不再是简单的同学,而可能升华为可以托付后背的战友,未来的合作也变得更加顺理成章。
一位长江商学院的校友曾分享过一个真实案例:他的同班同学,一位创业者,因为一个突发的技术问题导致产品交付延迟,急需一笔资金来稳定团队和供应链。这位校友在仔细评估了对方的项目前景和为人后,果断出借了一笔不小的数目。最终,那位同学不仅按时还款,公司也因此渡过危机并成功上市。如今,他们已是商业上最紧密的合作伙伴。这笔借款,无疑成为了他们友谊和事业的催化剂。
然而,现实远比理想骨感。更多时候,EMBA同学间的借贷,更像一颗被精心包装的“定时炸弹”,不知道何时会引爆。一旦处理不当,其杀伤力是毁灭性的。这颗炸弹的引线,往往从借钱的那一刻就已经点燃。
最大的问题在于角色错位和预期管理失效。借钱时,双方是平等的同学、朋友;借钱后,关系瞬间变得不再对等,一方成了“债主”,另一方成了“债务人”。这种微妙的心理变化会侵蚀日常交往。债主可能会在言谈中不自觉地流露出关心“项目进展”的焦虑,而债务人则可能开始回避对方的眼神,甚至缺席同学聚会。原本轻松的同学情,被一层尴尬和猜忌的薄纱所笼罩。
当还款出现问题时,“定时炸弹”便进入了倒计时。延期、失联、甚至赖账,每一种情况都是对友谊的凌迟。对于出借方而言,他们面临两难:催款,伤感情,显得自己小气;不催,自己的利益受损,心里憋屈。而对于借款方,一旦无法按时还款,其在整个EMBA圈子里的信誉便会瞬间清零。在这个信息高速流通的精英圈层里,一个人的“不靠谱”会迅速传遍,其未来的商业道路可能因此被堵死。最终的结果往往是,钱没要回来,朋友也做不成了,甚至在整个校友网络中声名狼藉,成为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两种模式的区别,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表格来对比:
特征 | “试金石”模式 | “定时炸弹”模式 |
借款动机 | 明确的短期应急(如过桥贷),有清晰的还款来源和计划。 | 模糊的长期需求(如“救穷”),商业模式不清,风险巨大。 |
沟通方式 | 坦诚、透明,主动沟通项目进展和还款计划。 | 含糊其辞,避重就轻,后期甚至失联、躲避。 |
手续流程 | 专业化操作。签署正式借款协议,明确金额、利率、期限、违约责任。 | 口头约定。碍于情面,没有书面凭证,为日后纠纷埋下隐患。 |
心态管理 | 出借方:基于信任的理性投资。借款方:心怀感恩,信守承诺。 | 出借方:焦虑不安,担心血本无归。借款方:压力巨大,甚至产生“破罐破摔”心理。 |
最终结果 | 友谊得到升华,双方建立更深的信任和合作关系。 | 友谊破裂,金钱损失,个人声誉在圈内受损。 |
既然EMBA同学间的借贷关系如此复杂,我们是否应该完全杜绝呢?也并非如此。关键在于如何管理风险,如何安全地“排雷”。以下是一些可供参考的原则和建议:
首先,要树立一个基本原则:“救急不救穷”。对于同学遇到的突发性、短期性困难,如果自己有能力,且判断风险可控,可以施以援手。但对于那些因经营不善、商业模式存在根本问题而长期陷入困境的,借钱给他无异于填无底洞。此时,提供商业模式上的建议、帮助对接其他资源,可能比直接给钱更有价值,也更能保护双方的友谊。
其次,要设定心理底线。出借的钱,应该是自己“输得起”的钱。也就是说,即使这笔钱最终无法收回,也不至于对自己的生活和事业造成重大影响。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帮助别人,可以大大减轻后续的心理压力和焦虑。
谈钱,最忌讳的就是“谈感情”。越是好的朋友,越应该把钱的事情放在桌面上,用最专业的方式来处理。这不仅不是不信任,反而是对友谊最大的尊重和保护。
具体操作上,无论金额大小,都应签署正式的借款合同。合同中应详细载明:借款金额、借款利率(即使是无息,也应写明)、借款期限、还款方式、逾期罚则、担保措施(如有)等。这不仅是法律上的保障,更是一种仪式感,提醒双方这是一件严肃的商业行为,而非可以随意对待的人情往来。有了白纸黑字的约束,未来即便发生纠纷,也有据可依,不至于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扯皮境地。
当同学向你开口时,直接借钱并非唯一的帮助方式。作为一个资源丰富的EMBA学员,你可以做的还有很多。比如:
回到最初的问题:在职EMBA同学间的借贷关系,是“试金石”还是“定时炸弹”?答案是:它两者都是,具体取决于你如何定义、处理和管理这段关系。
它不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而是一道复杂的综合应用题,考验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财力,更是我们的商业判断力、风险控制能力、人际交往中的情商与智慧。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学习的绝不仅仅是财务报表和战略模型,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与这个时代最优秀的一群人打交道,如何在复杂的商业与人情网络中,做出最明智的决策。
未来的研究或讨论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商学院是否应该将“圈层内的金融伦理与风险管理”作为一门课程,帮助学员们更好地认知和处理这类问题。毕竟,能够妥善处理好金钱关系,本身就是企业家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最终,我们希望每一份在EMBA课堂上建立的珍贵友谊,都能经得起考验,成为彼此人生和事业道路上最坚实的支撑,而不是一段不愿提及的往事。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