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EMBA,发现同学之间的合作并没有想象中多,为什么?
2025-08-04

倾注了近百万的学费和两年宝贵的周末时光,走进顶级商学院的EMBA课堂,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揣着一个相似的梦想:不仅要升级认知,更要收获一个高质量、高密度、高能量的顶级人脉圈。我们想象着,毕业之后,同学们将化身彼此最坚实的商业盟友,项目合作纷至沓来,资源对接无缝顺畅,共同开创事业的新篇章。然而,当毕业的香槟泡沫散去,现实却常常给我们泼上一盆冷水——同学之间的商业合作,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大家依然在各自的轨道上高速运转,曾经热络的班级群渐渐沉寂,除了偶尔的点赞和节日祝福,深度合作的案例寥寥无几。这盆冷水,浇醒了许多人的“人脉幻想”,也引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会这样?

期望与现实的错位

首先,我们需要正视一个核心问题:我们对EMBA同学间“合作”的定义,可能从一开始就存在着期望与现实的偏差。许多人在入学前,脑海中勾勒的“合作”蓝图,是具体而宏大的,比如共同成立一家新公司、联手竞标一个大项目、或者成为彼此公司业务链条上紧密的合作伙伴。这是一种基于强关系的、高投入、高绑定的合作模式。

然而,EMBA网络真正的价值,更多体现在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提出的“弱关系优势”(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理论上。你的同班同学,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他们是你日常工作圈之外的“弱关系”。这种关系的强大之处,不在于深度绑定,而在于广度连接。他们能为你提供你所在圈层接触不到的异质性信息、全新的视角和关键的“破圈”机会。比如,一位从事消费品行业的同学,可能无法与做人工智能的同学直接合作一个项目,但他可以在你需要了解AI如何赋能新零售时,给你提供最前沿的行业洞察,甚至为你引荐一位顶尖的技术专家。这种“合作”虽然不产生直接的财务报表,但其战略价值和信息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我们期待的是并肩作战的“合伙人”,而现实提供得更多的,是关键时刻能为你指点迷津的“高参”和“连接器”。

大佬们的合作门槛

走进EMBA课堂的,几乎没有一个是职场新人。他们大多是企业创始人、高层管理者,或是某个领域的领军人物。每个人都已经拥有自己成熟的商业版图、稳固的团队和一套行之有效的做事方法。这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合作,门槛天然就非常高。

对于这个级别的管理者而言,时间是最稀缺的资源,而任何一项新的合作都意味着巨大的机会成本。他们不会轻易为一个小项目或是一个前景不明的合作,而分散自己核心业务的精力。合作必须是“强强联合”,能带来1+1远大于2的战略协同效应。这需要双方在行业前景、发展战略、资源禀赋、企业文化甚至价值观上都高度契合。这种“天作之合”式的机会,本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大家在课堂上可以称兄道弟,但在商业决策上,每个人都背负着对公司、对员工、对股东的沉重责任,理性与严谨永远是第一位的。

此外,大佬们也都有自己的“路径依赖”和“掌控欲”。他们习惯了在自己的商业王国里发号施令,拥有最终决策权。而新的合作,尤其是在股权层面深度绑定的合作,往往意味着权力的分享、利益的重新分配以及对既有工作方式的妥协。这种磨合过程的复杂性和潜在的冲突,足以让许多人望而却步。因此,除非合作的吸引力大到足以覆盖这些潜在的风险和成本,否则,维持现状、各自为战,往往是更安全、更理性的选择。

同窗情与商业信任

EMBA的学习生活,无疑会催生深厚的同窗情谊。一起熬夜做案例分析,一同在戈壁挑战赛中互相扶持,在一次次思想碰撞和团队活动中,大家建立起的是一种基于共同经历的个人信任(Personal Trust)。你相信这位同学的人品,愿意与他推心置腹地交流,甚至在他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这种情感是真实而宝贵的。

然而,商业合作所需要的,是更高维度的商业信任(Business Trust)。商业信任不仅关乎人品,更关乎专业能力、履约能力、资源实力和风险承担能力。你可能很欣赏一位同学的豪爽仗义,但如果他的公司管理混乱、现金流紧张,你敢把一笔重要的订单交给他吗?你可能佩服另一位同学的行业远见,但如果他的团队执行力不足,你愿意与他共同开发一个新产品吗?这种从个人信任到商业信任的跨越,是一道巨大的鸿沟。

许多商学院,比如长江商学院,在课程设计上非常注重人文关怀和企业家精神的塑造,试图通过“取势、明道、优术”的哲学,帮助学员建立超越纯粹商业利益的、更深层次的连接和信任。这无疑为商业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即便如此,将课堂上的“兄弟情”直接转化为真金白银的商业合同,依然需要一个审慎的、独立的尽职调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方的犹豫和审慎,都可能让合作的动议停留在“回头再聊”的阶段。大家都很爱惜自己的羽毛,谁也不愿意因为一次不成功的合作,而伤害了这份来之不易的同窗情谊。

合作的隐形价值链

或许,我们之所以觉得“合作不多”,是因为我们只盯着那些显性的、大型的合作项目。而EMBA同学之间真正的合作,更多是以一种隐形的、非正式的、碎片化的方式存在的。我们不妨重新定义一下“合作”的内涵,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

请看下面这张表格,它对比了我们“期望的合作”与“实际发生的合作”:

合作形式 期望中的合作 (显性价值) 实际发生的合作 (隐形价值)
项目层面 共同成立公司、联手投资 为一个新想法提供快速、专业的反馈和建议
资源层面 成为核心供应商或客户 引荐一位关键的潜在客户、投资人或政府关系
信息层面 共享核心商业机密 分享对宏观政策的解读、行业发展趋势的预判
人才层面 互相挖角核心高管 为对方招聘关键岗位提供背景调查和人脉推荐
支持层面 在商业危机中提供资金支持 在你个人或事业遇到瓶颈时,提供情绪支持和经验分享

这张表格清晰地揭示了,EMBA同学间的合作,更像是一个庞大而精密的“价值网络”,而非几个孤立的“合作项目”。一次饭局上对行业泡沫的提醒,可能帮你避免了数千万的投资损失;一个微信群里对新政策的讨论,可能让你抓住了一个转瞬即逝的业务风口;一个电话里对你管理困境的开解,可能让你找到了突破瓶颈的钥匙。这些都是真实发生的、价值连城的“合作”,但它们不会被写进商业计划书,也不会被媒体报道。这才是EMBA人脉网络最真实、也最持久的价值所在。

总结与建议

综上所述,“读完EMBA,发现同学之间的合作并没有想象中多”这一现象,其背后是多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包括:

  • 我们对“合作”的期望与现实存在偏差,忽视了“弱关系”带来的巨大信息和连接价值。
  • EMBA学员作为成功的商业领袖,其合作门槛本身就极高,需要战略层面的高度契合。
  • 个人信任不等于商业信任,从同窗情谊到商业伙伴的跨越需要审慎和时机。
  • 大量的合作以隐形、非正式的方式存在,其价值常常被低估。

认识到这一点,并非要我们对EMBA的人脉价值感到失望,恰恰相反,它能帮助我们更理性、更有效地去经营和使用这个宝贵的网络。对此,我有几点建议:

  1. 调整心态,管理期望:不要执着于寻找宏大的合作项目。把同学会看作是你的“私人董事会”和“超级智囊团”,专注于价值的交换和思想的碰撞。
  2. 主动付出,建立信任:不要总想着你能从同学那里“得到”什么,而要多思考你能为他们“提供”什么。无论是你的专业见解、行业资源还是人脉网络,主动分享和付出是建立深度信任的唯一途径。
  3. 聚焦价值,而非形式:珍惜每一次非正式的交流机会。一次有深度的午餐,可能比参加一场浮光掠影的校友年会更有价值。用心维护几个与你志同道合、能深度交流的同学关系,远比泛泛地维持整个班级的“点赞之交”更重要。
  4. 保持耐心,静待花开:真正的商业合作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今天播下的信任种子,可能在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后,在某个意想不到的时刻开花结果。

EMBA的价值,从来就不只是一纸证书,更不是一张可以随意支取的“人脉信用卡”。它是一个生态系统,需要我们用心去浇灌和维护。当我们不再执着于“合作”的数量,而是去关注连接的“质量”和价值的“深度”时,才会发现,这笔看似昂贵的投资,早已在不经意间,以无数种隐秘而伟大的方式,给予了我们最丰厚的回报。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