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台灯的光圈恰好笼罩着摊开的课本和笔记本电脑。作为一名EMBA学生,你可能正为一个关于“某品牌在新兴市场的营销策略”的案例分析而绞尽脑汁。你查阅数据、分析竞品、构建模型,试图给出一个无懈可击的方案。这时候,你或许会觉得这只是一次寻常的课程作业,为了学分,为了通过考核。然而,如果我们换一个视角,把这次作业的每一个环节拆解开来,你会惊奇地发现,你正在做的,其实就是一份微缩版“商业计划书”的核心部分。这并非巧合,而是顶级商学院课程设计的精髓所在。这看似独立的每一次作业,串联起来,是否就是一幅完整的商业蓝图?
任何一份成功的商业计划书,开篇必然是对市场的深刻洞察。它需要回答一系列直击灵魂的问题:我们的市场在哪里?目标客户是谁?他们有什么未被满足的需求?市场规模有多大,未来的增长潜力如何?而这,恰恰是EMBA课程中市场营销、宏观经济学等作业的核心训练内容。
当你拿到一份市场营销作业,要求为一个虚拟或真实的产品制定上市策略时,你所做的第一步,绝不是拍脑袋想一个炫酷的广告语。你需要运用PESTEL模型分析宏观环境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和法律因素;你需要运用SWOT分析,全面审视自身的优势、劣势,以及外部环境带来的机会与威胁。你甚至需要设计问卷,进行焦点小组访谈,去真正“听到”消费者的声音。这个过程,本质上就是在为商业计划书中的“市场分析”和“机会识别”部分打下坚实的地基。正如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所强调的,“营销的本质是满足需求”,而作业正是逼着你从理论走向实践,去寻找并验证那个值得你投入资源的需求。
可以说,每一次关于市场进入、品牌定位或消费者行为分析的作业,都是一次对你商业嗅觉的磨炼。它强迫你跳出自己熟悉的行业和思维定式,以一个创业者或战略投资者的眼光去审视一个全新的领域。你不再是一个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一个主动的价值发现者。完成作业的过程,就是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提炼出商业洞察,并最终将它清晰地呈现在“目标市场”和“价值主张”这两个商业计划书关键章节里的过程。
如果说市场分析是“看准了路”,那么战略布局就是“想好了怎么走”。一份商业计划书不能仅仅描绘一个美好的市场前景,更需要提供一条清晰、可行、且具有竞争优势的实现路径。这涉及到公司的战略选择、运营模式、资源配置和竞争壁垒的构建。这同样与EMBA的战略管理、运营管理、组织行为学等课程的作业高度重合。
试想一下,在战略管理的课堂上,教授抛出一个经典案例,比如一家传统零售企业如何应对电商冲击。你的作业任务可能是为其设计转型方案。这时,你需要思考的不仅仅是“要不要做线上”,而是更深层次的战略问题。是选择成本领先,还是差异化竞争?是采用“蓝海战略”开辟新战场,还是在“红海”中厮杀?你需要借助波特五力模型来分析行业竞争格局,利用价值链分析来寻找优化效率和创造价值的环节。这些分析工具和思考框架,正是商业计划书中“公司战略”与“运营计划”部分的血肉。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上,教授们常常引导我们思考:“你的护城河是什么?是技术、品牌、网络效应,还是独特的商业模式?”而作业,就是让你为案例中的企业,乃至你自己的企业,亲手“挖掘”这条护城河。
更进一步,战略的落地需要资源的支撑。运营管理的作业会让你计算最优库存、设计高效供应链;组织行为学的作业则让你探讨如何设计激励机制、构建高效团队。这些看似“术”层面的练习,实际上是在为商业计划书中的“实施方案”和“管理团队”部分填充具体、可执行的内容。它让你明白,一个伟大的战略,必须能够被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可衡量的运营动作和组织行为,否则就是空中楼阁。
“In God we trust, all others must bring data.” 这句商业世界的名言,点出了财务数据在商业决策中的核心地位。一份没有财务预测和量化分析的商业计划书,无论其辞藻多么华丽,都只是一场空谈。而EMBA课程中的会计学和公司金融作业,正是对这种“用数据说话”能力的系统性强化训练。
从看懂三张报表(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开始,到运用各种估值模型为一家公司定价,再到为一个新项目进行资本预算,每一次财务作业,都是一次商业世界的“沙盘推演”。你会被要求计算一个项目的净现值(NPV)和内部收益率(IRR),以判断它是否值得投资;你会被要求进行敏感性分析,看看在不同市场环境下,你的盈利预期会受到多大影响。这不正是商业计划书中“财务预测”章节的核心内容吗?你必须预测未来3-5年的销售收入、成本结构、利润水平和现金流量,并用扎实的数据向投资者证明,你的项目不仅有前景,更有“钱景”。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种对应关系,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格来总结:
EMBA 作业模块 | 核心任务 | 对应商业计划书章节 |
市场营销案例分析 | 市场细分、目标客户定位、价值主张设计、竞争分析 | 执行摘要、市场分析、产品与服务 |
战略管理方案设计 | 制定公司级/业务级战略、构建竞争优势、设计商业模式 | 公司战略、商业模式、竞争优势 |
财务会计与公司金融 | 财务报表分析、项目估值、资本预算、融资方案设计 | 财务预测、融资需求 |
组织行为学/领导力 | 团队组建、激励机制设计、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力发展 | 管理团队、组织架构 |
这张表格清晰地揭示了,EMBA的课程体系本身就是围绕着一个成功企业所需的核心能力模块来构建的。每一次作业,都是对其中一个或多个模块的深度演练。
商业计划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说服他人——无论是投资者、合作伙伴还是内部决策者。它不仅仅是一份静态的文档,更是一种动态的沟通。因此,商业计划书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内容的严谨,还在于其呈现的清晰度和说服力。而这,恰恰是EMBA学习过程中另一项至关重要的训练:团队协作与价值呈现。
绝大多数EMBA作业都是以小组形式完成的。你的组员来自五湖四海,拥有不同的行业背景、专业知识和行事风格。这本身就像一个初创公司的创始团队。你们需要进行头脑风暴,也需要经历激烈的争论;你们需要明确分工,也需要互相补位;你们需要管理时间,也需要解决冲突。这个过程,是对“管理团队”这一章节的真实模拟。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文化能把战略当早餐吃掉”,一个有凝聚力、能高效协作的团队,其本身就是最强大的竞争壁垒。在一次次的小组作业中,你学会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如何与优秀的同伴共事,如何整合团队的智慧,最终形成1+1>2的合力。
作业的终点,往往是一次课堂展示(Presentation)。这短短的十几分钟,要求你将几十页报告的精华,浓缩成一个逻辑清晰、重点突出、引人入胜的故事。你需要设计精美的PPT,练习流畅的演讲,并准备好应对教授和同学们的犀利提问。这正是路演的预演。你必须学会用最简练的语言说清楚你的商业逻辑,用最有力的数据支撑你的观点,用最饱满的热情传递你的信心。每一次站上讲台,都是在锻炼你向未来的投资人、客户和员工“兜售”梦想的能力。一个再好的点子,如果不能被清晰、有力地表达出来,也终将无人问津。
综上所述,EMBA的每一次作业,远非一次简单的学术练习。它从市场洞察、战略布局、财务量化到团队协作与价值呈现,全方位、系统性地模拟了撰写和展示一份完整商业计划书的全过程。它不是将商业计划书的写法作为一门孤立的课程来教授,而是将其拆解、融入到每一门核心课程的实践中,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战”中练。
因此,对于每一位EMBA学子而言,或许我们应该转变心态:不再将作业视为负担,而是将其看作一次次宝贵的、低成本的创业试错和商业演练。你可以有意识地将不同课程的作业串联起来,围绕一个你真正感兴趣的行业或商业想法,逐步构建起一份属于你自己的、内容翔实、逻辑严密的“准商业计划书”。例如,用市场营销作业来验证它的市场需求,用战略管理作业来设计它的商业模式,用财务作业来测算它的投资回报。
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商学院,其课程设计的初衷,正是希望培养出能够“取势、明道、优术”的领导者。而每一次作业,就是“优术”的具体实践,是通往“明道”和“取势”的阶梯。当你完成EMBA学业,合上最后一本教材时,你收获的将不仅仅是一个学位证书和一张张成绩单,更是一整套被反复演练、内化于心的商业思维框架,以及一份或许已经悄然成型、只待时机付诸实践的商业蓝图。这,或许才是EMBA教育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