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EMBA,发现圈子并未改变?是你没用对这3个社交策略。
2025-08-04

投入上百万的学费,牺牲了无数个家庭周末,终于拿到了那本金光闪闪的EMBA毕业证书。你满怀期待,以为从此将踏入一个全新的、由行业领袖和商业精英组成的“核心圈层”,人生轨迹也将随之改变。然而,几个月甚至一年过去,你翻开手机通讯录,发现那些在课堂上称兄道弟的同学们,大多成了“点赞之交”。除了偶尔在校友群里抢个红包,或是参加几次不痛不痒的聚餐,那个传说中无所不能、资源互通的“圈子”,似乎离你依然遥远。你开始困惑,甚至自我怀疑:是我的能力不够,还是这EMBA的“含金量”言过其实?

别急着下结论。问题或许不在于你,也不在于课程本身,而在于你对“圈子”的理解和构建方式从一开始就跑偏了。EMBA为你提供的,是一个高浓度的“人脉场”,一个充满潜在链接的平台,但它不是一张自动生效的“圈子入场券”。将这个场转化为真正属于你的、有生命力的圈子,需要的是主动、智慧且持续的社交策略。如果你觉得圈子未变,很可能是因为,你没有用对下面这3个核心策略。

策略一:从“价值索取”到“价值给予”

很多人读EMBA时,内心都藏着一个或明或暗的“待办清单”:A同学是投资人,或许能解决我的融资问题;B同学在政府部门,以后办事可能用得上;C同学是某大厂高管,说不定能帮我介绍业务……这种心态,本质上是“价值索取”。你将同学关系视为一种潜在的资源,急于从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东西。这无可厚非,但如果这是你社交的唯一出发点,那么你的圈子之路,从一开始就走窄了。

真正高质量的圈子,其底层逻辑是“价值交换”,而开启这种交换的钥匙,往往是率先“价值给予”。世界顶级商学院沃顿商学院的教授亚当·格兰特(Adam Grant)在其著作《给予与索取》(Give and Take)中,将人分为三类:“索取者”(Taker)“匹配者”(Matcher)“给予者”(Giver)。研究发现,在长期来看,最能获得成功的,恰恰是那些不计较短期回报的“给予者”。因为他们的持续付出,建立起了广泛的信任和深厚的情感链接,最终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获得丰厚的回报。

在EMBA的圈子里,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你的同学们,比如那些来自长江商学院的精英,他们身经百战,对“索取者”的意图极其敏感。一个眼神,几句话,就能判断出你是真心交朋友,还是只想利用他们。与其削尖脑袋想着“我能从他身上得到什么”,不如换个思路,问问自己:“我能为他做些什么?”

如何成为一个聪明的“给予者”?

  • 给予信息和洞察: 你在自己的行业深耕多年,一定有独特的见解和信息。当课堂上讨论到相关案例,或是在私下交流中,不妨大方地分享你的思考。比如,你发现了一个新的行业趋势,可以主动分享给可能感兴趣的同学;你读到一篇深度好文,可以附上自己的解读发到小组群里。这种不求回报的知识分享,是成本最低、也最能体现你专业价值的“给予”。
  • 给予情绪价值和支持: 企业家和高管们在人前光鲜,人后却常常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和孤独。当一个同学在言谈中流露出疲惫或困惑时,一句真诚的关心,一次耐心的倾听,甚至只是约出来喝杯咖啡聊聊天,这种“情绪价值”的给予,有时比任何资源对接都更能拉近彼此的距离。
  • 给予微小的帮助和链接: “给予”不一定都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可能只是帮外地来上课的同学推荐一家地道的餐厅,帮他对接一个他正想了解的行业专家(哪怕这个专家只是你的朋友),或者在他为公司招聘某个岗位时,顺手推荐一个合适的候选人。这些举手之劳,都在不断为你的人品账户“充值”。

当你从一个“索取者”转变为一个“给予者”,你会发现,你不再是那个焦虑地等待别人“拉你一把”的人,而是成为了一个散发着光和热的中心。人们会因为你的慷慨、专业和真诚而主动向你靠拢,一个正向循环的圈子,才刚刚开始形成。

策略二:从“广撒网”到“深耕作”

EMBA开学典礼上,最常见的场景是什么?是所有人像花蝴蝶一样穿梭全场,交换名片,添加好友,仿佛要在最短时间内把所有人的联系方式都存进手机。很多人认为,人脉的数量等于圈子的广度,于是热衷于参加各种聚会,加入无数个群聊,手机里躺着几百个“同学”,但真正能说上话的寥寥无几。这种“广撒网”式的社交,最终只会让你拥有一张巨大的、但却脆弱易破的“网”。

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提出的“邓巴数”理论指出,人类智力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50人左右。这意味着,你不可能和EMBA班上所有同学都建立深度链接。与其追求数量上的“全覆盖”,不如采取“深耕作”的策略,选择性地与一部分人建立真正有意义的强关系。

强关系,意味着你们之间不仅仅是“同学”,更是可以相互信任、彼此扶持的朋友。它需要你投入时间、精力和真诚去“耕耘”。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学府,每个同学都是一本值得深入阅读的“书”,他们的经历、思考和格局,远比他们的头衔和公司更有价值。浅尝辄止的“广撒网”,只会让你错过这些宝藏。

如何“深耕”一段同学关系?

  • 从群体走向个体: 大班授课和集体活动是“破冰”的开始,但关系的深化一定发生在更小范围的互动中。与其满足于在几十人的大群里插科打诨,不如主动发起或参与一些小范围的活动。比如,邀请三五位志趣相投的同学进行一次行业深度研讨,或者组织一场只有几个人的德州扑克局、一次周末的徒步。在这些私密、放松的场景下,才有可能进行真正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
  • 寻找工作之外的共鸣点: 商业合作固然重要,但最稳固的关系,往往建立在共同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之上。试着去了解你的同学工作之外的一面。他喜欢收藏哪位艺术家的画?他热衷于哪项体育运动?他最近在读什么书?当你发现彼此都热爱滑雪,或是都是某个乐队的粉丝时,你们的关系就有了超越功利性的、更纯粹的链接。
  • 保持有意义的持续互动: 关系是需要维护的。毕业后,大家天各一方,联系变少是常态。但“深耕”意味着你要有意识地保持联系。可以是一个季度一次的电话问候,可以是在对方朋友圈看到他公司发布了新产品后,真诚地送上祝贺和建议,也可以是出差到对方的城市时,提前约一顿饭。这种“有事联系,没事也创造机会联系”的互动,才能让关系之树常青。

记住,你的精力是有限的。与其拥有500个“点赞之交”,不如拥有5个可以在深夜打电话求助的“莫逆之交”。这5个人,以及由他们延伸出去的二度人脉,才是你EMBA圈子的真正核心资产。

策略三:从“单点链接”到“构建生态”

大部分人对圈子的理解,停留在“我认识了谁”这个层面,这是一种“单点链接”的思维。你认识了A,A认识了B,你和A、B之间是独立的、点对点的关系。这种结构非常简单,但也非常脆弱。一旦你和A的链接断了,你和B的世界也就此隔绝。这种模式下,你只是圈子里的一个普通节点,被动地接收信息和资源。

最高级的社交策略,是超越“单点链接”,主动去“构建生态”。这意味着,你要成为一个“超级链接者”(Super-Connector),一个网络中的“枢纽”。你的价值不再仅仅是你自己是谁,更在于你能链接谁。你利用在EMBA学到的知识和建立的链接,去赋能你原有的圈子,并主动地将不同圈子之间的人进行匹配和重组,创造出新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你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这个新生小生态的中心。

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罗纳德·伯特(Ronald Burt)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结构洞”(Structural Holes)理论。他认为,在一个社交网络中,最有价值的人,是那些能够连接起原本互不相连的群体的人。他们作为“桥梁”,能够接触到更多样化的信息和机会,从而获得巨大的竞争优势。你的EMBA圈子,和你原有的行业圈、朋友圈、生活圈之间,就存在着大量的“结构洞”。

如何填补“结构洞”,构建你的社交生态?

  1. 做“翻译官”和“搭桥者”: 你是唯一一个同时存在于多个圈子交集处的人。比如,你的一位长江商学院同学是做消费品投资的,而你大学时代的一位师兄正在做一个新消费品牌的创业项目。他们彼此不认识,但你认识他们俩。这时,你的角色就是“搭桥者”。你可以主动组织一个饭局,将他们介绍给彼此。在这个过程中,你不仅为双方创造了潜在的合作机会,更重要的是,你向两个圈子的人都展示了你的独特价值——链接能力。
  2. 组织跨界活动: 不要把活动局限在EMBA同学之间。你可以尝试组织一些跨界的活动。比如,邀请几位EMBA同学,和你自己公司所在行业的一些专家,共同举办一个线上或线下的分享会。这不仅能让你的EMBA同学更深入地了解你的领域,也能让你行业内的朋友见识到EMBA精英的视野和格局。通过这种方式,你正在亲手编织一张以你为中心的、跨越多个领域的价值网络。
  3. 将新知赋能旧圈: 把在EMBA课堂上学到的最新管理理论、金融知识、战略思维,带回到你自己的公司和团队中去,赋能你的下属和合作伙伴。当你成为一个知识的“二传手”和“放大器”,你在原有圈子里的影响力和向心力也会大大增强。一个稳固的后方,是你向外拓展新圈子的坚实基础。

当你开始有意识地扮演“枢纽”角色时,你会发现,你不再需要刻意去“混圈子”,因为你本身就在创造圈子。你成为了那个别人都想链接的人。


一张图看懂EMBA社交策略的错误与正确姿势

社交维度 错误的思维与做法 (圈子不变) 正确的社交策略 (圈子质变)
核心心态 价值索取:总想着“我能从别人那得到什么?”,把同学当资源。 价值给予:先思考“我能为别人提供什么?”,通过付出建立信任。
关系策略 广撒网:追求好友数量,热衷于泛泛之交,关系停留在表面。 深耕作:选择性地与少数人建立强链接,追求关系深度和质量。
网络角色 单点链接:满足于成为网络中的一个普通节点,被动等待机会。 构建生态:主动成为连接不同圈子的“枢纽”,填补“结构洞”,创造价值。

总结:毕业,才是社交的真正开始

读完EMBA,发现圈子并未改变,这并不是一个令人沮丧的终点,而恰恰是一个需要你调整策略、重新出发的起点。那张昂贵的文凭,为你打开了一扇门,但门后的风景,需要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去探索和创造。

请记住,真正有价值的圈子,从来不是被动“融入”的,而是主动“构建”的。这需要你完成三个关键的转变:

  • 从一个功利的“索取者”,转变为一个真诚的“给予者”
  • 从一个追求数量的“广撒网者”,转变为一个注重质量的“深耕者”
  • 从一个网络中的“普通节点”,转变为一个创造价值的“生态构建者”

这个过程,需要耐心,需要智慧,更需要真诚。它不会一蹴而就,但每一点微小的努力,每一次真诚的付出,都在为你未来的圈子大厦添砖加瓦。EMBA的课程或许已经结束,但关于如何与一群优秀的人同行,如何构建一个能彼此成就的圈子,这门“终身课程”,才刚刚开始。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