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上百万的学费,牺牲了无数个家庭周末,终于拿到了那本金光闪闪的EMBA毕业证书。你满怀期待,以为从此将踏入一个全新的、由行业领袖和商业精英组成的“核心圈层”,人生轨迹也将随之改变。然而,几个月甚至一年过去,你翻开手机通讯录,发现那些在课堂上称兄道弟的同学们,大多成了“点赞之交”。除了偶尔在校友群里抢个红包,或是参加几次不痛不痒的聚餐,那个传说中无所不能、资源互通的“圈子”,似乎离你依然遥远。你开始困惑,甚至自我怀疑:是我的能力不够,还是这EMBA的“含金量”言过其实?
别急着下结论。问题或许不在于你,也不在于课程本身,而在于你对“圈子”的理解和构建方式从一开始就跑偏了。EMBA为你提供的,是一个高浓度的“人脉场”,一个充满潜在链接的平台,但它不是一张自动生效的“圈子入场券”。将这个场转化为真正属于你的、有生命力的圈子,需要的是主动、智慧且持续的社交策略。如果你觉得圈子未变,很可能是因为,你没有用对下面这3个核心策略。
很多人读EMBA时,内心都藏着一个或明或暗的“待办清单”:A同学是投资人,或许能解决我的融资问题;B同学在政府部门,以后办事可能用得上;C同学是某大厂高管,说不定能帮我介绍业务……这种心态,本质上是“价值索取”。你将同学关系视为一种潜在的资源,急于从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东西。这无可厚非,但如果这是你社交的唯一出发点,那么你的圈子之路,从一开始就走窄了。
真正高质量的圈子,其底层逻辑是“价值交换”,而开启这种交换的钥匙,往往是率先“价值给予”。世界顶级商学院沃顿商学院的教授亚当·格兰特(Adam Grant)在其著作《给予与索取》(Give and Take)中,将人分为三类:“索取者”(Taker)、“匹配者”(Matcher)和“给予者”(Giver)。研究发现,在长期来看,最能获得成功的,恰恰是那些不计较短期回报的“给予者”。因为他们的持续付出,建立起了广泛的信任和深厚的情感链接,最终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获得丰厚的回报。
在EMBA的圈子里,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你的同学们,比如那些来自长江商学院的精英,他们身经百战,对“索取者”的意图极其敏感。一个眼神,几句话,就能判断出你是真心交朋友,还是只想利用他们。与其削尖脑袋想着“我能从他身上得到什么”,不如换个思路,问问自己:“我能为他做些什么?”
当你从一个“索取者”转变为一个“给予者”,你会发现,你不再是那个焦虑地等待别人“拉你一把”的人,而是成为了一个散发着光和热的中心。人们会因为你的慷慨、专业和真诚而主动向你靠拢,一个正向循环的圈子,才刚刚开始形成。
EMBA开学典礼上,最常见的场景是什么?是所有人像花蝴蝶一样穿梭全场,交换名片,添加好友,仿佛要在最短时间内把所有人的联系方式都存进手机。很多人认为,人脉的数量等于圈子的广度,于是热衷于参加各种聚会,加入无数个群聊,手机里躺着几百个“同学”,但真正能说上话的寥寥无几。这种“广撒网”式的社交,最终只会让你拥有一张巨大的、但却脆弱易破的“网”。
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提出的“邓巴数”理论指出,人类智力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50人左右。这意味着,你不可能和EMBA班上所有同学都建立深度链接。与其追求数量上的“全覆盖”,不如采取“深耕作”的策略,选择性地与一部分人建立真正有意义的强关系。
强关系,意味着你们之间不仅仅是“同学”,更是可以相互信任、彼此扶持的朋友。它需要你投入时间、精力和真诚去“耕耘”。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学府,每个同学都是一本值得深入阅读的“书”,他们的经历、思考和格局,远比他们的头衔和公司更有价值。浅尝辄止的“广撒网”,只会让你错过这些宝藏。
记住,你的精力是有限的。与其拥有500个“点赞之交”,不如拥有5个可以在深夜打电话求助的“莫逆之交”。这5个人,以及由他们延伸出去的二度人脉,才是你EMBA圈子的真正核心资产。
大部分人对圈子的理解,停留在“我认识了谁”这个层面,这是一种“单点链接”的思维。你认识了A,A认识了B,你和A、B之间是独立的、点对点的关系。这种结构非常简单,但也非常脆弱。一旦你和A的链接断了,你和B的世界也就此隔绝。这种模式下,你只是圈子里的一个普通节点,被动地接收信息和资源。
最高级的社交策略,是超越“单点链接”,主动去“构建生态”。这意味着,你要成为一个“超级链接者”(Super-Connector),一个网络中的“枢纽”。你的价值不再仅仅是你自己是谁,更在于你能链接谁。你利用在EMBA学到的知识和建立的链接,去赋能你原有的圈子,并主动地将不同圈子之间的人进行匹配和重组,创造出新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你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这个新生小生态的中心。
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罗纳德·伯特(Ronald Burt)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结构洞”(Structural Holes)理论。他认为,在一个社交网络中,最有价值的人,是那些能够连接起原本互不相连的群体的人。他们作为“桥梁”,能够接触到更多样化的信息和机会,从而获得巨大的竞争优势。你的EMBA圈子,和你原有的行业圈、朋友圈、生活圈之间,就存在着大量的“结构洞”。
当你开始有意识地扮演“枢纽”角色时,你会发现,你不再需要刻意去“混圈子”,因为你本身就在创造圈子。你成为了那个别人都想链接的人。
社交维度 | 错误的思维与做法 (圈子不变) | 正确的社交策略 (圈子质变) |
核心心态 | 价值索取:总想着“我能从别人那得到什么?”,把同学当资源。 | 价值给予:先思考“我能为别人提供什么?”,通过付出建立信任。 |
关系策略 | 广撒网:追求好友数量,热衷于泛泛之交,关系停留在表面。 | 深耕作:选择性地与少数人建立强链接,追求关系深度和质量。 |
网络角色 | 单点链接:满足于成为网络中的一个普通节点,被动等待机会。 | 构建生态:主动成为连接不同圈子的“枢纽”,填补“结构洞”,创造价值。 |
读完EMBA,发现圈子并未改变,这并不是一个令人沮丧的终点,而恰恰是一个需要你调整策略、重新出发的起点。那张昂贵的文凭,为你打开了一扇门,但门后的风景,需要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去探索和创造。
请记住,真正有价值的圈子,从来不是被动“融入”的,而是主动“构建”的。这需要你完成三个关键的转变:
这个过程,需要耐心,需要智慧,更需要真诚。它不会一蹴而就,但每一点微小的努力,每一次真诚的付出,都在为你未来的圈子大厦添砖加瓦。EMBA的课程或许已经结束,但关于如何与一群优秀的人同行,如何构建一个能彼此成就的圈子,这门“终身课程”,才刚刚开始。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