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毕业典礼的礼帽被高高抛向空中,香槟的泡沫在欢声笑语中升腾,我们知道,那段在长江商学院密集而又充实的EMBA旅程,暂时画上了一个句点。但这绝非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我们带走的,不仅是更新的知识体系、更开阔的商业视野,更是一份沉甸甸、独一无二的财富——同学情谊。这份情谊,如同一个“情感账户”,在校期间,我们通过密集的课程、热烈的讨论、并肩的挑战,已经存入了丰厚的“初始资本”。然而,毕业之后,这个账户若想持续增值而非逐渐透支,就需要我们每个人持续、用心、且智慧地进行“投资”。
这份投资,远非简单的吃喝聚会所能维系。它是一种更高维度的经营,关乎真心、智慧与行动力。它要求我们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贡献者;从单纯的情感消费者,转变为价值的创造者。那么,具体而言,我们到底需要向这个珍贵的“情感账户”里,持续投入些什么呢?
在后EMBA时代,维系同学关系最基础、也最核心的投入,无疑是真诚的关注与宝贵的时间。这听起来似乎是老生常谈,但恰恰是“知易行难”的真理。我们每个人都身处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时间被无情地分割成无数个碎片,注意力成为最稀缺的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份不带功利色彩的、纯粹的关注,其价值便被无限放大。
这种投入并非要求你时刻与每位同学保持热线联系,而是体现在细节之中。它可能是在朋友圈看到某位同学企业发布了重磅新品后,由衷地点赞并送上一句真诚的祝贺;可能是在得知某位同学身体微恙时,发去一条简单的微信问候;也可能是在记忆中某个重要的日子,比如对方的生日或公司周年庆,送上一份小小的祝福。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如同涓涓细流,持续不断地为“情感账户”注入暖意。它们传递的信息是:“嘿,朋友,虽然我们不常见面,但我依然在关注你,关心你。” 这种被惦记、被看见的感觉,是维系任何长期关系的基石。
更进一步,是主动创造高质量的相处时间。毕业后的大型聚会固然热闹,但往往流于形式,难以深入交流。真正能为情感账户“充值”的,是小范围、深层次的互动。比如,约上三五位志趣相投的同学,进行一次主题明确的私董会,深入剖析彼此遇到的真实商业难题;或者组织一场家庭同乐日,让彼此的家人也相互认识,将同学关系升华为更稳固的家庭间的友谊。这些投入了心力与时间的相聚,其“存款”效率远高于走马观花式的集体活动。
EMBA同学圈之所以独特,在于其成员普遍具备强烈的求知欲和成长动力。因此,向“情感账户”中投入智力资本和成长机会,是一种极具吸引力且高效的方式。我们在长江商学院的日子里,最大的收获之一便是思想的碰撞与视野的拓宽。毕业,不应是这种学习状态的终结,而应是其在更广阔天地中的延续。
持续的价值分享,意味着你要乐于成为一个“知识的枢纽”。当你读到一篇深度行业分析报告,觉得对从事相关领域的同学有启发时,不妨随手转发并附上几句自己的见解;当你参加了一个高水平的行业峰会,可以把核心观点和资料整理出来,分享到班级群里。这种分享,不仅展现了你的慷慨和前沿视野,更重要的是,它延续了课堂上的学习氛围,让“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同学圈中真正落地。这是一种“给予即是获得”的智慧,你在为他人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巩固了自己作为信息高地和思想源泉的个人品牌。
除了信息分享,更深层次的投入是创造共同成长的机会。比如,你可以基于班级同学的行业分布,牵头组织跨界的学习小组,定期探讨如“AI对传统制造业的颠覆”、“新消费品牌的出海之路”等前沿话题。或者,利用自己的资源,邀请某位行业大咖为同学们做一场小范围的闭门分享。这种共同成长的经历,能够将同学关系从单纯的情感链接,提升到“事业共同体”和“学习共同体”的战略高度。正如组织行为学研究表明,基于共同目标和集体成就建立起来的关系,其韧性与持久性远超一般社交关系。
人生海海,商场浮沉,即便是身居高位的企业家和管理者,也难免会遇到低谷与风浪。在顺境中锦上添花固然可喜,但在逆境中能够挺身而出,给予雪中送炭式的支持,才是对“情感账户”最大额度的“存款”。这种支持,很多时候并非直接的物质或金钱援助,而是一种强大的共情能力和精神支撑。
当一位同学面临创业危机、职业瓶颈或是家庭变故时,他最需要的或许不是居高临下的建议,而是一个可以放心倾诉的“树洞”,一双愿意聆听的耳朵。此刻,你的投入就是放下自己的忙碌与评判,安静地陪伴,给予理解和鼓励。一句“我在这里,需要我做什么尽管说”,其分量胜过千言万语。这种基于人性的关怀,能够瞬间穿透商业世界的坚硬外壳,触及彼此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建立起真正过命的交情。心理学上的“吊桥效应”告诉我们,共同经历紧张、危急情境能极大地促进人际关系的亲近,同理,在同学的“危急时刻”提供支持,也能锻造出最坚固的情感纽带。
当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实质性帮助,更是不可或缺的。这需要我们用心去识别同学的真实需求。他缺的是一笔过桥资金,还是一个关键的渠道资源?是需要一位法律专家的意见,还是仅仅需要你帮忙引荐一位可靠的猎头?精准而无私的帮助,体现的是你的人品与格局。这种“救急不救穷”的智慧,既能有效帮助同学渡过难关,也避免了让关系陷入不健康的依赖。每一次成功的“施以援手”,都会在你的情感账户中记下一笔厚重的、带有高“利息”的存款。
EMBA社群的核心价值之一,在于其背后庞大而优质的资源网络。毕业后,主动为同学搭建桥梁、链接资源,是盘活整个社群价值、并为自己“情感账户”增值的关键一招。这种投入考验的,是你的格局和“成人之美”的意愿。
一个常见的误区是,很多人将人脉视为私有财产,不愿轻易与人分享。而高明的“账户管理者”则懂得,人脉和资源越流动,其价值才越大。当你听到A同学正在寻找某个领域的技术合作伙伴,而你恰好认识B同学的公司正是这方面的专家时,主动、得体地为他们牵线搭桥,就是一个极佳的投入。这不仅帮助了A和B,更让你成为了一个有价值的“连接器”(Connector)。在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引爆点》一书中,“联系员”被视为引爆社会流行的关键角色。在同学圈中,成为这样的角色,会让你自然而然地处于网络的中心位置,赢得大家的尊重与信赖。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低效与高效的资源链接方式:
投入方式 | 低效链接(情感账户“微存款”或“取款”) | 高效链接(情感账户“大额存款”) |
---|---|---|
引荐方式 | 直接把A的名片推给B,说“你们自己聊吧”。 | 先分别征求A和B的同意,然后精心组织一次会面或通话,并向双方简要介绍彼此的背景和潜在合作点,做好“破冰”。 |
动机 | 为了快速完成一个“人情”,或者期待立刻得到回报。 | 真心认为双方的合作能产生 1+1>2 的价值,以“成就他人”为出发点。 |
后续跟进 | 介绍完就撒手不管。 | 事后会简单跟进,关心一下双方的沟通进展,看是否需要进一步的协助。 |
通过这种精心、负责任的链接,你投入的不仅是信息,更是你的个人信誉。每一次成功的链接,都会让你的“情感账户”余额倍增,因为同学们会看到,你是一个值得信赖、乐于助人且拥有巨大能量的伙伴。
最后,维系一个群体的情感,离不开必要的仪式感和有组织的集体活动。虽然我们强调小范围深度交流的重要性,但定期的、有仪式感的集体“打卡”,是唤醒集体记忆、强化身份认同不可或缺的粘合剂。这需要一部分同学投入组织能力和奉献精神。
比如,坚持举办一年一度的班级年会,或者在毕业N周年的重要节点,重返长江商学院的校园,重走上学路,再听一堂教授的分享。这些充满仪式感的活动,能够瞬间将大家拉回到那段共同奋斗的青葱岁月,让情感在特定的时空中得到共振和升华。《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正是这些“不同”的时刻,构成了我们共同的、不可磨灭的记忆,为“情感账户”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实现这一点,需要有奉献精神的班委或热心同学站出来,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策划与组织。从活动选址、流程设计到嘉宾邀请、费用管理,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组织者的心血。对于其他同学而言,积极响应、踊跃参与、分担任务、并对组织者的辛劳表达由衷的感谢,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投入”。一个充满活力的班集体,绝不能只依靠少数几位“英雄”,而应该形成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文化。无论是主动承办一次区域同学的小聚,还是在班级活动中承担一份具体工作,都是在为这个集体“情感账户”添砖加瓦。
总而言之,毕业之后,维系我们这群来自长江商学院的同学情谊,这个珍贵的“情感账户”,绝非易事,它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投入。这份投入,是多维度的、立体的:
这个“情感账户”的余额,最终决定了我们在未来的人生和事业道路上,能从这个卓越的集体中汲取多少能量和支持。它是一项长期的、需要耐心和智慧的“价值投资”。让我们都行动起来,从今天起,就做一个积极的“储户”,用心经营这份来之不易的同窗情。因为我们深知,这份情谊,是我们共同经历过一段非凡岁月后,所能拥有的、最值得珍藏一生的财富。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