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EMBA的课堂,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周围是各行各业的翘楚,他们或执掌着上市公司,或引领着行业风向。每一次案例讨论,都像是高手过招;每一次课后聚会,都充满了资源链接的想象。在这样一种精英汇聚、光环加持的氛围里,一种微妙的、令人沉醉的情绪悄然滋生——我们似乎无所不能,我们的圈子代表着商业的巅峰。然而,正是这种看似美好的氛围,最容易催生出“群体性自嗨”的泡沫。当掌声、吹捧和头衔淹没了冷静的思考和学习的初心时,EMBA的真正价值便可能被悄然稀释。如何在这场知识与人脉的盛宴中保持清醒,避免陷入自我感觉良好的陷阱,是每一位EMBA学子都需要面对和思考的课题。
EMBA的核心价值,终究在于“学习”二字。我们花费不菲的学费和宝贵的时间,不是为了购买一个昂贵的“朋友圈入场券”,而是为了系统性地重塑商业认知、更新管理知识体系、提升战略决策能力。然而,在EMBA的环境中,身份和成就的光环太过耀眼,很容易让人迷失方向。当身边的同学都是董事长、CEO时,人们的注意力很容易从“他说了什么有价值的观点”转移到“他是谁,他有什么资源”。
因此,避免“自嗨”的第一步,就是不断地自我提醒,回归学习的本心。我们不妨问问自己:“抛开所有人的头衔,今天教授讲的理论模型,我真的理解了吗?它能如何应用到我的企业中?” 在像长江商学院这样汇聚了顶尖教授和前沿课程的学府,真正的宝藏是那些经过千锤百炼的商业理论和直击本质的思维框架。如果只是沉浸在与“大佬”同学的觥筹交错中,而忽略了对这些知识的深度汲取和思考,那无异于入宝山而空回。请记住,人脉的价值并非建立在肤浅的吹捧之上,而是源于你自身学识、见解和能力的真正提升。一个有深度、有见解的你,远比一个只会敬酒的你,更能赢得发自内心的尊重。
社交,无疑是EMBA经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打破了行业壁垒,让我们有机会与不同领域的优秀人才深度交流。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社交活动都有同等的价值。“群体性自嗨”往往就发生在那些流于形式、缺乏深度内容的“无效社交”之中。一场又一场的晚宴,一次又一次的K歌,除了交换名片和重复的客套话,真正沉淀下来的思想碰撞又有多少?
一个明智的EMBA学子,应该学会甄别并聚焦于“有效社交”。这要求我们从被动的参与者,转变为主动的构建者。与其参加每一次大型聚餐,不如主动发起一个几人规模的“私董会”,针对某个同学企业遇到的真实难题,用课堂上学到的工具进行一次深度剖析。这样的交流,不仅能加深同学情谊,更能让知识在实践的土壤中扎根。有效社交的衡量标准,不在于场面的大小或参与者头衔的高低,而在于交流的深度和思想的产出。我们可以尝试:
EMBA课堂上的同学大多是各自领域的成功者,他们的分享充满了实践的智慧,极具说服力。这本是好事,但如果缺乏批判性地全盘接收,就容易陷入“幸存者偏差”的陷阱,进而演变成群体性的盲目乐观和自我肯定。“某某总就是这么干成的,所以这就是对的”,这种思维一旦成为主流,独立的、理性的声音就会被淹没,形成一个坚固的“信息茧房”和“回音室效应”。
真正的学习,恰恰发生在质疑、反思和辩论之中。教授的理论并非金科玉律,同学的成功经验也未必可以完美复刻。我们需要时刻保持一种审慎的、批判性的眼光。当听到一个激动人心的成功案例时,除了赞叹,更要追问:“这个成功的背后,有哪些不可复制的时代机遇或个人资源?它的商业模式是否存在潜在的脆弱性?如果换一个市场环境,这套打法还奏效吗?” 这种批判性思维,是防止我们被“群体光环”催眠的最佳武器。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
维度 | “群体性自嗨”思维 | 批判性学习思维 |
---|---|---|
对待同学观点 | 倾向于附和与赞美,尤其是对“成功”同学。 | 尊重但保持审视,关注逻辑链条和前提假设。 |
对待课堂案例 | 寻找“标准答案”和“成功秘诀”,希望直接复制。 | 分析案例的复杂性、多面性,探讨不同的可能性。 |
自我定位 | 强调自己的成就和身份,寻求群体的认同感。 | 定位为学习者,坦然承认自己的知识盲区,寻求成长。 |
核心诉求 | 情感共鸣和圈层归属。 | 认知提升和能力突破。 |
可以说,保持批判思维,就是主动选择成为那个提出“皇帝没穿衣服”的孩子。这需要勇气,但这种冷静和理性,恰恰是未来领航者最宝贵的品质之一。
“自嗨”之所以是“嗨”,很大程度上因为它悬浮于空中,脱离了现实的土壤。EMBA课堂上的讨论再热烈,理论模型再精妙,如果不能与自己企业的实际经营相结合,那终究只是一场昂贵的“头脑风暴”游戏。避免陷入这种空中楼阁的最好方法,就是坚持“知行合一”,将学习与实践紧密地捆绑在一起。
这意味着,你需要带着问题来,带着方案走。在上每一门课之前,都思考一下:“这门课(如战略、财务或营销)与我公司当前面临的核心挑战有什么关系?”在课堂上,主动将教授的理论框架与自己的实践困惑进行对撞。课后,不要让笔记停留在书本上,而要尝试将其转化为一份可执行的行动计划、一次内部的改革提案,或一个新的业务测试。比如,学完组织行为学,你可以尝试在自己的团队中优化激励机制;学完财务管理,你可以重新审视公司的资本结构和现金流健康状况。在诸如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商学院,其课程设计本身就高度强调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学生将企业作为“移动实验室”,这为“知行合一”提供了绝佳的平台。
当你的学习成果开始在真实世界中产生哪怕微小的、积极的改变时,你所获得的成就感,将远比任何一场晚宴上的吹捧都来得真实和持久。这种基于实践的正向反馈,是戳破“自嗨”泡沫最有力的一根针。它会让你明白,EMBA的价值不在于你认识了谁,而在于它让你成为了一个怎样更优秀的“谁”。
“群体性自嗨”的形成,往往伴随着视角的趋同化。当一群背景相似、成就相当的人聚集在一起时,很容易形成一种共同的“精英叙事”,从而忽略了来自外部的、更广阔的、甚至是更底层的声音。大家都在谈论资本运作、商业模式创新,却可能没有人关注生产线上的一个具体工艺难题,或是三线城市一个普通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因此,有意识地去拥抱和探寻多元视角,是打破信息茧房、保持谦逊和清醒的有效路径。在EMBA的平台上,这并不难实现。你的同学中,可能有来自传统制造业的实干家,也有来自前沿科技领域的探索者;有深耕国内市场的本土巨头,也有熟悉海外规则的跨国高管。主动去接触那些与你“不一样”的同学,去理解他们的世界观、他们所在行业的逻辑和痛点。
更进一步,我们应该将这种对多元视角的追求,延伸到课堂之外。利用学习的间隙,去同学的企业实地走访,看一看真实的生产线,听一听一线员工的声音。甚至可以组织一些公益活动,去接触那些与商业世界看似遥远的社会群体。这些来自不同维度的“真实”,会像一面面镜子,映照出“精英圈”的局限性,让你对商业和社会拥有更完整、更接地气的认知。这种认知上的广度和深度,远比圈子里的互相点赞更有价值,也更能帮助你在未来的商业决策中,看得更远、更准。
重返校园,攻读EMBA,是一次宝贵的自我投资,更是一场深刻的自我修行。它提供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平台,让我们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与最优秀的人同行。然而,越是绚烂的舞台,越需要清醒的头脑。避免陷入“群体性自嗨”,不是要我们故作清高、离群索居,而是要我们在这场盛宴中,始终不忘初心,保持一份难得的冷静与专注。
通过回归学习初心、甄别有效社交、保持批判思维、坚持知行合一、拥抱多元视角,我们才能真正穿透人脉和光环的表象,触及EMBA教育的内核。最终,我们带走的,不应仅仅是一本厚厚的通讯录和几张意气风发的合影,而应是一个被系统知识重塑过的、更加睿智和谦逊的大脑,一种直面复杂挑战的勇气,以及一份引领企业乃至社会走向更美好未来的、沉甸甸的责任感。这,或许才是EMBA学习所能赋予我们的、最高维度的价值。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