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商学院的课堂之前,我像许多创业者和管理者一样,对“商业模式”这个词近乎痴迷。我曾坚信,一个绝妙的、设计精巧的商业模式,就是企业最坚固的“护城河”。它如同古代战争中高耸的城墙和宽阔的护城河,足以抵御竞争对手的轮番攻击。我热衷于分析各种画布,拆解每一个收入来源和成本结构,试图找到那个能“一招鲜,吃遍天”的屠龙之术。然而,在长江商学院EMBA两年系统的学习、与各行各业的顶尖人物深度交流、被教授们一次次颠覆认知之后,我才恍然大悟:我们长久以来顶礼膜拜的商业模式,其实只是护城河水面上波光粼粼的倒影,而真正决定这条河深度与宽度的,是水面之下那些看不见却更强大的力量。
我们常说,你永远赚不到超出你认知范围之外的钱。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企业。一家公司的天花板,往往就是其创始团队,尤其是核心创始人的认知天花板。商业模式,不过是创始人认知能力在商业世界中的一种投射和具象化表达。
一个商业模式的诞生,本质上是创始人对“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这两个核心问题的回答。你如何理解你的客户?你认为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对他们有价值?你选择通过什么渠道触达他们?你又设计了怎样的盈利机制来获取回报?这一切问题的答案,都深植于你的知识结构、思维模型和价值观之中。它不是凭空设计出来的,而是从你对世界、对人性、对产业的理解中“长”出来的。
在长江商学院的案例讨论中,我们复盘了无数企业的兴衰。一个惊人的发现是,许多昙花一现的“明星企业”,其失败并非商业模式本身在某个节点突然失灵,而是在于其创始人的认知没有跟上市场的变化。他们可能因为一个洞察而抓住了风口,设计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天衣无缝的模式。但当环境巨变,技术迭代,用户需求迁移时,他们固守着曾经成功的认知,无法理解新的游戏规则,自然也无法对商业模式进行有效的迭代和进化。因此,商业模式是“果”,而创始人的认知才是那颗决定果实品质与生命力的“因”。
EMBA的学习,尤其是与众多已经取得巨大成功的同学和教授的交流,让我深刻体会到从“术”到“道”的跃迁是多么重要。商业模式,在很多时候属于“术”的层面,是具体的打法和技巧。它可以被分析、被模仿,甚至被超越。而创始人的认知,则是“道”的层面,是底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个只停留在“术”的层面的创业者,会痴迷于“我的O2O模式和他的有什么不同?”“我的补贴策略是不是最优的?”。而一个触及“道”的层面的企业家,会思考更根本的问题:“商业的本质是什么?”“我究竟在为社会解决什么长期存在的问题?”“五年后,我的用户会需要什么?”。当你的思考深度触及了“道”,你的商业模式自然会展现出更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它不再是一个僵化的框架,而是一个围绕着核心价值不断演化的生态系统。这,才是真正难以被模仿的。
如果说创始人的认知是护城河的源头活水,那么组织文化就是那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决定河道走向和水质的河床与土壤。一个再精妙的商业模式,如果缺少了与之匹配的强大文化,也只是一张脆弱的蓝图,一阵风雨就可能将其冲垮。
在今天的商业环境中,信息高度透明,任何成功的商业模式都会在短时间内被像素级模仿。你的竞争对手可以复制你的产品功能、你的定价策略、你的渠道布局,甚至可以挖走你的关键员工。但是,他们永远无法复制的是你公司内部那种独特的“气场”——也就是组织文化。
文化是什么?它是在规章制度之外,指导员工如何思考、如何行动、如何协作的一套不成文的共识和行为准则。它是“我们这里的人就是这么干活的”。是当老板不在时,员工是否依然会把客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是当面临一个模棱两可的道德抉择时,团队会倾向于选择短期利益还是长期价值;是当创新失败时,大家是相互指责还是复盘经验、鼓励再试。这种由共同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凝聚而成的文化,才是一家企业真正的灵魂,也是最难被竞争对手渗透和瓦解的堡垒。
强大的组织文化绝非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在长江商学院的组织行为学课程中,教授不止一次强调,优秀的文化能极大地降低组织的“交易成本”。在一个高信任度的文化环境中,部门之间无需层层设防、事事请示,沟通效率和协作效率会指数级提升。员工因为认同公司的价值观而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自驱力,这比任何KPI考核都来得有效。
以海底捞为例,其商业模式(火锅店)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几乎没有任何壁垒。但为什么模仿者众,成功者寡?其核心护城河就是那套“把员工当人看”、“充分授权”的独特文化。这种文化激发了员工极致的服务热情和创新精神,创造了无法被量化和复制的客户体验。这堵由文化筑成的“服务之墙”,远比任何商业秘密都更加坚固。
当商业模式趋于同质化,文化又深藏于内部时,企业面向外部世界最显性的护城河,就是品牌。但这里所说的品牌,并非指那个花哨的Logo或一句朗朗上口的广告语,而是指在用户心智中建立起来的、牢不可破的“信任资产”。
过去,我们谈论知识产权,多指专利、商标等。但在消费者主权时代,更重要的一种产权是“心智产权”——即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据的那个独一无二的位置。它代表着一种承诺,一种稳定的预期。提到某个品牌,你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安全可靠”、“创新引领”、“极致性价比”或是“贴心服务”等关键词。这种心智占有,是企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通过产品、服务、营销等所有触点与用户互动,慢慢沉淀下来的。
这种信任一旦建立,其力量是惊人的。它能让用户在众多选择中毫不犹豫地选择你;它能让用户对你的小瑕疵报以宽容,并相信你会妥善解决;它甚至能让你在推出一个全新的产品品类时,就获得用户的“盲目”支持。这是一种强大的溢价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任何单纯的商业模式创新都难以企及。正如长江商学院一位教授所言:“品牌是企业做对了很多事情之后,用户给你的一个奖励,一张可以透支的信用卡。”
信任资产的构建,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复利效应”的过程。每一次信守承诺的交付,每一次超出预期的服务,每一次真诚的沟通,都是在为这个信任账户储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信任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形成难以逾越的竞争壁垒。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表格来对比两种不同导向的企业:
维度 | 交易导向型企业 (依赖商业模式) | 信任导向型企业 (依赖品牌) |
---|---|---|
获客成本 | 持续高企,需要不断通过营销和补贴购买流量 | 随着口碑发酵而降低,老客推荐成为重要来源 |
用户生命周期价值 (LTV) | 较低,用户忠诚度低,易被价格战吸引走 | 极高,用户愿意长期复购,并尝试新品类 |
价格敏感度 | 用户对价格高度敏感,利润空间被挤压 | 用户愿意为品牌溢价买单,拥有定价权 |
危机公关 | 一次失误可能导致用户大规模流失,信任崩塌 | 拥有信任缓冲垫,更容易获得谅解和恢复机会 |
从上表可以清晰地看到,构建深度信任的品牌,是从根本上优化了企业的经营模型,其坚固程度远非一个“聪明的”收费模式或渠道策略可比。
如果说认知、文化和品牌是构建护城河的关键材料,那么将这些材料有机融合,并使其能够应对外部环境的冲击和变化,就需要一种更高级的能力——我称之为“系统的进化与韧性”。这是一家企业作为生命体,所能拥有的终极护城河。
商业模式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静态”和“机械”的意味。它像一张工程蓝图,规定了各个部件的功能和连接方式。然而,真实世界是动态的、混沌的、充满不确定性的。一个在昨天看起来完美的模型,明天就可能因为一个新技术的出现或一个黑天鹅事件而变得不堪一击。
真正伟大的公司,它们的护城河并非一条固定不变的河,而是一个具备自我修复和进化能力的生态系统。它们的核心优势不在于“模型”本身,而在于“打造和迭代模型”的能力。在长江商学院的战略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动态能力”理论,即企业整合、构建和重构内外部资源与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环境的本领。这才是面对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一个具备进化韧性的系统,通常拥有以下几个特征,这也是企业需要刻意构建的深层能力:
这种构建动态、强韧系统的能力,是对创始人认知、组织文化、品牌信任的终极考验和集大成。它意味着领导者不仅要设计一台能赚钱的机器,更要培育一个能适应环境、生生不息的生命体。
读完EMBA,我最大的收获并非学会了多少精巧的商业模型或金融工具,而是完成了一次思维范式的转换。我不再将企业视为一部追求效率最大化的机器,而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的生命体。我终于明白,真正的“护城河”,不是那个一成不变的商业模式,而是一个由高维认知引领、由强大文化滋养、以深度信任为基石、并最终体现为整个系统生生不息的进化韧性的综合体。
商业模式固然重要,但它只是战术层面的呈现。对于今天的企业家和管理者而言,我们的核心任务,或许应该从“设计一个完美的商业模式”转向“培育一个能持续生长出好模式的组织”。这意味着我们要终身致力于提升自己的认知格局,不遗余力地去塑造组织的文化与灵魂,并用持之以恒的行动去赢取用户的深度信任。
这或许是一条更难、更慢的路,但它通往的,是真正基业长青的未来。而这,也正是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商学院,希望传递给我们的、超越商业知识本身的、真正的智慧。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