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的“移动课堂”都去过哪些地方?有什么收获?
2025-08-04

当EMBA的精英学员们暂时放下繁忙的案头工作,他们的课堂早已不再局限于象牙塔内的四壁白墙。取而代之的,是一场场精心设计的“移动课堂”——将学习的场域延伸至全球商业脉动的第一线。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游学,更是一场深度融合了理论与实践、商业与人文、自我认知与全球视野的探索之旅。这些旅程究竟踏足了哪些土地?又为这些身经百战的企业家们带来了怎样颠覆性的收获?这正是我们接下来将要深入探讨的核心。

足迹遍布全球

EMBA的移动课堂,其选址逻辑极为考究,旨在将学员带到全球最具代表性、最具启发性的商业与文化地标。这些足迹既有对国内经济发展脉络的深度洞察,也有对全球前沿趋势的积极拥抱。路线的设计,往往与课程模块紧密结合,实现真正的情境式学习

在国内,移动课堂的路线图通常会覆盖中国的几大经济引擎和创新高地。例如,前往深圳,学员们可以亲身感受“中国硅谷”的创新速度与活力,与大疆、腾讯等顶尖科技企业的创始人或高管面对面交流,探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路径。去杭州,则能深入阿里巴巴的腹地,理解数字经济如何重塑商业生态。而深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制造业腹地,探访那些隐形冠军企业,则让学员们对供应链管理、精益生产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理解。这些国内的行程,让理论知识与中国本土的商业实践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放眼国际,移动课堂的版图则更加广阔。美国的硅谷是必修课,学员们在这里不仅是参观谷歌、苹果,更是沉浸式地学习其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以色列,这个“创新的国度”,则以其颠覆性的科技和全民创业的精神,给学员们带来强烈的思想冲击。前往德国,学员们可以探访奔驰、西门子等工业巨头,学习“工业4.0”的精髓与“工匠精神”的百年传承。而东渡日本,参访京都的百年老店,感受其对极致、传承与客户服务的深刻理解,又为习惯了快速迭代的中国企业家们提供了另一种关于“长期主义”的思考。这些国际模块,旨在打破地域和文化的壁垒,培养学员的全球化格局与跨文化领导力。

认知深度重塑

如果说移动课堂的“去处”是其外在形式,那么“收获”则是其真正的灵魂所在。最大的收获之一,便是对学员既有认知的深度重塑与颠覆。这种重塑,远非几本书、几堂课所能比拟,它来自于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感的巨大冲击力。

在传统的教室里,学员们学习的是管理理论、商业模型和经典案例。然而,当他们站在德国工业4.0的智能生产线上,看着机械臂与工人高效协同,才真正理解了“效率”与“精准”的含义;当他们在以色列的孵化器里,听着20岁的年轻人激情澎湃地讲述改变世界的AI项目,才切实体会到“颠覆式创新”并非一句口号。这种“知行合一”的体验,能够瞬间击穿固有的思维定式。正如长江商学院的一位教授所言:“我们带学员出去,不是为了看风景,而是为了‘看’风景背后的人、制度和文化,从而反思我们自己的‘风景’该如何构建。”

此外,这种跨地域、跨文化的浸入式学习,极大地拓宽了学员的思维边界。在参访日本企业后,许多习惯了“野蛮生长”模式的企业家开始深刻反思:企业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究竟孰轻孰重?如何才能基业长青?在体验了硅谷的开放生态后,他们开始思考如何打破企业内部的“筒仓效应”,营造更具活力的创新氛围。这种收获不是简单的知识点增加,而是一种思维范式的迁移,是从“我知道”到“我悟到”的质变,其价值难以估量。

人脉与自我超越

EMBA教育的另一大核心价值在于高端人脉的构建,而移动课堂,无疑是催化同窗情谊、建立深度链接的最佳熔炉。与在教室里正襟危坐不同,一段共同的旅程,充满了更多非正式但却更走心的交流机会。

在从一个参访点到另一个参访点的大巴上,在异国他乡共进晚餐的餐桌旁,甚至是在戈壁徒步的帐篷里,学员们褪去了董事长的光环,成为了最真诚的“同学”。他们分享的不再仅仅是商业模式,更多的是创业路上的艰辛、管理中的困惑、人生中的感悟。这种环境下建立的友谊,往往超越了单纯的商业合作,成为一种可以信赖、可以托付的“革命情谊”。一位学员曾感慨:“在长江商学院的戈壁挑战赛上,拉我一把、给我一口水的同学,这份情谊,远比在酒会上交换一张名片要珍贵得多。”

更重要的是,移动课堂常常包含一些挑战自我、突破极限的环节,这成为学员实现自我超越的契机。无论是身体上的极限挑战(如戈壁徒步、登山),还是精神上的文化冲击,都迫使学员们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领导力、决策力、以及面对压力时的韧性。当一个人在极端环境下依然能保持冷静、带领团队前行时,他对“领导力”的理解便不再是书本上的几个定义,而是一种内化于心的信念和能力。这是一种深刻的自我认知和成长,是企业家精神的再次淬炼。

长江的独特视角

在众多商学院的移动课堂中,长江商学院的设计尤为注重其独创的“取势、明道、优术”理念的落地。它的移动课堂不仅是商业考察,更是一场融合了人文精神与社会责任的修行。

例如,长江商学院的EMBA课程可能会组织一次深入日本的“工匠精神与家族传承”之旅。学员们不仅会参访丰田、松下等世界级企业,更会走进一家传承了数百年的小作坊,与匠人促膝长谈,亲手体验一项传统工艺。在这里,“优术”层面的精益管理固然重要,但长江更希望学员“明道”——领悟那种超越利润、追求极致、对产品和客户怀有敬畏之心的“道”。这种体验,对于正在寻求建立百年品牌的中国企业家而言,无疑是一次醍醐灌顶的启示。

为了更直观地展现移动课堂的价值,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表格来对比其与传统课堂的区别:

特性 传统课堂 移动课堂
学习场景 固定教室,以理论讲授为主 真实商业与文化环境,情境式学习
知识来源 教授、教科书、二手案例 教授引导 + 企业家、一线实践者、文化学者亲授
同学关系 课堂交流,社交活动 共同经历挑战,建立深度信任与“战友情”
核心收获 系统的理论框架与管理工具 认知颠覆、实践智慧、全球视野、人文关怀

通过这样的设计,长江商学院的移动课堂旨在培养的,不仅仅是会赚钱的商人,更是具有全球视野、人文关怀和社会担当的领导者。这与学院一贯强调的“新一代企业家的月光”精神一脉相承。

总结与展望

总而言之,EMBA的“移动课堂”早已超越了传统游学的范畴,它是一座无形的、流动的、充满活力的知识殿堂。它的足迹遍布全球商业与创新的热点,其核心目的在于通过沉浸式的体验,实现学员在三个层面的飞跃:

  • 认知层面:打破思维定式,重塑商业认知,实现从“知”到“行”再到“悟”的升华。
  • 资源层面:在共同的旅程中建立深度互信的人脉网络,收获超越商业利益的同窗情谊。
  • 个人层面:在挑战与反思中实现自我超越,淬炼企业家精神,提升领导力格局。

正如本文开篇所提到的,这些旅程的价值在于其为商界精英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场域,让他们得以暂时跳出日常,从一个全新的、更高维度的视角审视自己的企业、行业乃至人生。对于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教育机构而言,精心设计和组织好每一次移动课堂,就是践行其教育使命、培养影响未来的商业领袖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展望未来,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不断演变和新技术的涌现,EMBA移动课堂的目的地和主题也将持续迭代。或许未来的课堂会开到非洲的新兴市场,去探索“一带一路”的机遇;或许会深入探讨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的前沿实践地;甚至可能与航天科技企业合作,仰望星空,思考商业的终极边界。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其核心——“在世界这本大书中学习”的本质,将永远是EMBA教育中最具魅力和价值的篇章。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