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讲述:EMBA同学间的“私下借贷”,最终有多少能善始善终?
2025-08-04

在商学院的象牙塔里,尤其是在像长江商学院这样汇聚了各行各业精英的EMBA圈层中,人脉与资源被视为与知识同等重要的财富。同学们不仅是课堂上的学习伙伴,更是事业上的潜在盟友。然而,当这种深厚的“同学情”与冰冷的“金钱债”交织在一起时,故事的走向便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作为这个圈子多年的亲历者与观察者,见过太多因“私下借贷”而起的风波。这些以信任为开端的关系,究竟有多少能够跨越利益的考验,最终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呢?

借贷的缘起与诱惑

你可能会好奇,能读得起动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学费的EMBA学员,大多是企业创始人或高管,他们真的会缺钱吗?答案是,他们缺的往往不是生存的钱,而是机会的钱。在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里,一个绝佳的投资项目、一次并购良机、一笔紧急的过桥资金,都可能在几天甚至几小时内决定一个企业的生死或未来的格局。而传统的银行贷款流程繁琐、审批周期长,远水解不了近渴。

此时,身边同学的价值便凸显出来。大家在课堂上探讨案例,在课后酒会分享资源,彼此的背景、实力、甚至人品都有了初步的了解。这种基于高端圈层的信任背书,让同学间的借贷行为显得顺理成章。借款方认为:“找同学帮忙,速度快,手续简便,利息好商量。”出借方则可能想:“都是一个圈子的,知根知底,帮他一把也是为自己的人脉投资,何况还有不错的利息回报。”这种看似双赢的局面,充满了巨大的诱惑,让许多人毫不犹豫地踏入了这片“灰色地带”。

形式的模糊与风险

EMBA同学间的私下借贷,其形式往往非常“生活化”,也正因如此,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很多时候,一笔上百万的资金往来,可能仅仅基于微信上的几句对话,一张简单的借条,甚至只是一个口头承诺。大家碍于“同学情面”,不好意思把条款定得太死,利息也常常是“看着给”、“随心意”的模糊状态。这种操作,完全脱离了正规金融的风控体系,将所有宝都押在了“人性”和“交情”上。

风险,恰恰就潜藏在这种模糊之中。我曾见过一位同学,将自己公司一大笔流动资金拆借给另一位正在做房地产项目的同学。当初对方承诺半年归还,并给予20%的年化利息。结果项目遇到政策调控,资金链断裂,还款遥遥无期。出借的同学自己的企业也因资金周转不灵陷入困境。当他试图追讨时,对方却开始“打太极”:“老同学,再宽限我几个月,我还能骗你吗?” 这种情感绑架,让出借方有苦难言。商业的归商业,情感的归情感,一旦混为一谈,就容易产生剪不断、理还乱的矛盾。

同学间借贷 vs. 银行贷款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其间的差异,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表格来对比:

对比维度 EMBA同学间借贷 传统银行贷款
审批速度 极快,可能当天到账 较慢,流程复杂,数周到数月
手续与抵押 通常简化,甚至无抵押、无担保 严格,需要详细的财务报表、抵押物或担保
核心基础 个人信任、同学情谊 企业信用、还款能力、风控模型
违约后果 关系破裂、圈内声誉受损、追讨困难 法律诉讼、资产冻结、信用记录污点
灵活性 高,还款日期、利息可协商 低,合同条款严格,变更困难

从表格中不难看出,同学间的借贷赢在“效率”和“情感”,却输在了“安全”和“规范”上。而后者,恰恰是金融活动中最致命的短板。

善始善终的美好范本

当然,并非所有的同学间借贷都会走向深渊。事实上,处理得当的资金拆借,确实能成为同学情谊和事业发展的“催化剂”。我身边就不乏这样的正面案例。一位在长江商学院就读的同学A,从事新能源行业,当时拿到一个政府的大订单,但需要立刻垫付一笔巨额的设备采购款。他找到了同班做传统制造业的同学B,B对新能源赛道也颇有研究,非常看好A的项目前景。

他们的做法堪称教科书级别。首先,B并没有立即答应,而是花了一周时间,像真正的投资机构一样,对A的公司和项目做了简单的尽职调查。确认风险可控后,双方没有仅仅口头约定,而是委托律师起草了一份权责清晰的借款协议,明确了借款金额、年化利率、还款期限以及逾期罚则。整个过程中,A定期向B通报项目进展,让B时刻感到“安心”。最终,项目顺利完成,A不仅按时归还了本息,还额外给B包了一个大红包以示感谢。如今,他们不仅是好同学,更成了互相投资的生意伙伴,真正实现了1+1>2的效果。

这类善始善终的案例,通常具备几个共同点:

  • 借款方人品过硬,项目靠谱: 这是所有信任的基础。借款的用途是真实、透明且具有良好前景的。
  • 出借方理性专业,量力而行: 不被情感冲昏头脑,用投资的眼光审视借贷,且借出的钱是自己“亏得起”的闲钱。
  • 过程公开透明,手续规范: 亲兄弟明算账,将丑话说在前面,用规范的协议来保障双方的利益,而不是用虚无缥缈的“情面”。

反目成仇的惨痛教训

然而,令人扼腕的是,在我的观察中,最终走向“善终”的私下借贷,恐怕连一半都不到。更多的,是让昔日同窗好友变成对簿公堂的仇人。最常见的一种悲剧,源于“信息不对称”和“过度信任”。一位同学C,能言善道,在班级里人缘极好。他声称在海外发现了一个“稳赚不赔”的矿产投资机会,并以高额回报为诱饵,向班里多位同学借款,总金额高达数千万。

起初,大家看在他的面子上,又被高息所诱惑,纷纷解囊。然而,约定的还款日过后,C开始以各种理由拖延,最后干脆失联。同学们这才如梦初醒,一调查才发现,所谓的“海外金矿”子虚乌有,资金早已被他用于填补自己其他生意的窟窿甚至个人挥霍。这件事在整个校友圈里掀起轩然大波,不仅借出钱的同学血本无归,整个班级的信任氛围也降至冰点。昔日的欢声笑语,变成了如今的猜忌与指责,一场精心构建的“同学会”,最终沦为一场“讨债会”。

这类悲剧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道理:永远不要用金钱去考验人性,尤其是在缺乏有效约束的情况下。 EMBA的“光环”可能会让人误以为身边的同学个个都是信誉卓著的成功人士,但商业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并不会因为一张昂贵的录取通知书而改变。当利益的诱惑足够大,或者当生存的压力足够强时,任何“情谊”都可能变得不堪一击。

结语:回归理性的边界

回顾这些年我所亲历的种种案例,关于“EMBA同学间的私下借贷,最终有多少能善始善终?”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或许有些悲观,但却很现实:善始者众,善终者寡。

EMBA平台,无论是长江商学院还是其他顶尖学府,其核心价值在于提供知识、视野和高质量的人脉网络。这个网络可以促成合作、整合资源,甚至升华友谊。但它绝不应该成为一个不受监管的“私人银行”。将商业借贷行为完全建立在个人情感之上,本身就是一种高风险的赌博。赌赢了,是锦上添花;赌输了,则可能赔上金钱和情谊,甚至毁掉一个宝贵的社交圈。

因此,对于身处或即将进入这个圈子的朋友们,我由衷地提出几点建议:

  • 坚守初心,明确边界: 牢记来商学院学习的初衷。同学情是宝贵的财富,但要保持清晰的边界感。谈感情时别谈钱,谈钱时请收起不必要的感情。
  • 风控前置,专业操作: 如果确实要发生资金往来,务必将其视为一项严肃的商业行为。进行必要的尽职调查,签订正式的法律文书,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 量力而行,管理预期: 作为出借方,只拿“闲钱”去帮忙,这笔钱的额度应该是你即使损失掉也不会影响自己正常生活的。同时,降低对“高回报”的预期,高回报永远伴随着高风险。
  • 学会拒绝,保全情谊: 当你对一个借款请求感到不安或对其项目缺乏信心时,要勇敢而委婉地拒绝。一次得体的拒绝,远比一次失败的借贷更能保全长久的同学情谊。

最终,一个成熟的商业领袖,不仅要懂得如何创造机会、把握机会,更要懂得如何识别风险、管理风险。在EMBA这个充满机遇与诱惑的“名利场”中,守住理性的底线,或许才是对“同学情”这三个字最好的尊重与守护。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