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静,你打开了EMBA课程的在线评估系统。屏幕上闪烁着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他们是与你并肩作战、唇枪舌战了数月的同窗。鼠标悬停在“团队贡献度”的下拉菜单上,一个棘手的问题浮现在脑海:那个在小组项目中屡次“隐身”、贡献寥寥的同学,我应该如何评价?是选择“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你好我好大家好,还是忠于内心,给出那个可能会刺痛对方的“差评”?这个问题,几乎是每一位EMBA学子都曾面临的“灵魂拷问”。它不仅关乎一次简单的评分,更折射出我们在商业世界中关于人情、原则、效率与成长的复杂博弈。
EMBA的课堂,从来都不只是一个纯粹的学习场所。它是一个高度浓缩的精英社交圈,汇聚了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和管理者。在这里,每一位同学都可能是你未来的合作伙伴、投资人,甚至是竞争对手。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让“匿名评估”这件事变得格外微妙。一方面,我们接受的商业教育告诉我们,要坦诚、高效,要对事不对人;另一方面,根植于我们文化深处的“人情世故”和“以和为贵”的理念,又时时提醒我们要维护关系,不要轻易得罪人。
因此,当评估系统摆在面前时,一场无声的内心博弈便开始了。给“差评”的顾虑是显而易见的。尽管系统号称“匿名”,但在一个几十人的小班级里,通过一些蛛丝马迹,被评估者往往能猜出个八九不离十。这会不会影响未来的合作?会不会在圈子里留下一个“刻薄”的名声?更重要的是,对方会不会因此“玻璃心”碎一地,从而影响整个团队的氛围?这些顾虑,都成为了我们点击“满意”或“优秀”的强大推力。我们宁愿选择一种“平庸的和平”,也不愿冒着破坏关系的风险去追求“真实的反馈”。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 “群体和谐压力”(Group Harmony Pressure),即个体为了维持团队的和谐氛围而避免提出可能引起冲突的负面意见。
然而,这种看似“高情商”的选择,从长远来看,可能对个人和团队都是一种伤害。一个从不敢给出真实反馈的团队,会逐渐丧失自我纠错的能力。那些表现不佳的成员,因为从未收到过明确的负面信号,可能会误以为自己的行为是被默许的,从而变本加厉。而那些默默付出的“老黄牛”们,则会因为不公平感而逐渐失去动力。最终,整个团队的效率和产出都会大打折扣。这正是EMBA课程设置匿名评估的初衷所在——它希望通过一种相对安全的方式,来打破这种“和谐的假象”,促使团队成员进行真实的、哪怕是尖锐的交流。
我们必须重新定义“差评”。在EMBA的学习环境中,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差评”,其本质并非人身攻击或恶意中伤,而是一种极其宝贵的 “建设性反馈”(Constructive Feedback)。它像一面镜子,帮助同学看到自己平时难以察觉的盲区。对于身居高位的管理者而言,能够听到真实声音的机会本就寥寥无几。下属的汇报往往经过美化,同级的交流也多有保留。而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商学院里,同学之间相对平等的身份,反而为这种“刺耳的真话”提供了可能性。
管理学思想家金·斯科特(Kim Scott)在她的著作《Radical Candor》(直言不讳,或译为“彻底的坦诚”)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模型。她认为,最有效的沟通(即Radical Candor)建立在两个维度上:“个人关怀”(Care Personally) 和 “直接挑战”(Challenge Directly)。一个好的“差评”,恰恰是这种理念的最佳实践。它不是出于恶意的“毁灭性共情”,也不是出于懦弱的“虚伪的同情”,而是基于“我关心你的成长,所以我必须直接指出你的问题”的出发点。这样的反馈,即便尖锐,也能让接收方感受到背后的善意和期望,从而更有可能虚心接纳并做出改变。
想象一下,一位同学因为在小组讨论中总是打断别人、表现欲过强而收到了相关的“差评”。他可能会短暂地感到不快,但冷静下来后,他或许会开始反思自己的沟通方式。这个在EMBA课堂上被指出的问题,如果带到真实的商业谈判或董事会议中,可能会导致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损失。从这个角度看,那个匿名的“差评”不仅不是伤害,反而是一份价值千金的“礼物”,它以极低的成本,帮助这位未来的领导者规避了更大的职业风险。因此,敢于给出负责任的差评,本身就是一种领导力的体现——你愿意为了团队和个人的长远发展,承担暂时的不适和风险。
既然“差评”如此重要,那么如何给出既能切中要害,又不会伤害感情的“差评”呢?这本身就是一门艺术,需要技巧和同理心。一个有效的建设性反馈,应该避免笼统的、情绪化的标签,而是聚焦于具体的事实和行为。
一个广受推崇的工具是 SBI反馈模型,即:
让我们来看一个对比:
糟糕的“差评”: “张三这个人太不靠谱了,在团队里就是个‘拖油瓶’,完全没有贡献。” (这是纯粹的标签化攻击,毫无帮助)
除了运用SBI模型,给出“差评”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文章的另一面,如果我们是收到“差评”的那个人,又该如何自处?坦白说,收到负面反馈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防御、质疑甚至愤怒。这是人之常情。但作为立志成为卓越领导者的EMBA学生,能否有效处理负面反馈,是衡量其心智成熟度和成长潜力的关键指标。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的 “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 理论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相信,能力和智慧是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来提升的。因此,他们倾向于将挑战和批评视为成长的机会,而不是对自身价值的否定。相反,拥有“固定型思维”(Fixed Mindset)的人则认为能力是天生的、固定的,因此他们会极力避免失败和批评,以免显得自己“不够聪明”或“不够好”。
下表清晰地展示了两种思维模式在面对“差评”时的不同反应:
反应维度 | 固定型思维 (Fixed Mindset) | 成长型思维 (Growth Mindset) |
情绪反应 | 感到被攻击、愤怒、沮丧、羞愧。 | 感到好奇、感激,虽然可能有些许不适。 |
归因方式 | “他们就是在针对我。” “我就是不行。” | “这个反馈指出了我的一个盲点。” “我可以在这方面做得更好。” |
后续行为 | 忽视反馈、为自己辩护、疏远给出反馈的人。 | 深入思考反馈内容、寻求更多细节、制定改进计划。 |
长期影响 | 停滞不前,错失成长机会。 | 持续进步,领导力得到提升。 |
因此,当你收到“差评”时,不妨先深呼吸,抑制住第一时间的辩护冲动。尝试着将“我”从反馈中抽离出来,把它当作一份关于“我的行为”的客观数据报告。问自己几个问题:“这个反馈里,有没有哪怕10%的真实性?” “如果这是真的,它对我未来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我能从中学到什么?” 这种视角转换,能帮助我们从情绪的泥潭中走出,真正拥抱成长的契机。
回到最初的问题:“在EMBA的‘匿名评估’中,你给同学打过‘差评’吗?” 经过层层剖析,我们发现,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选择题。它是一个关于勇气、智慧和责任的综合考验。一个健康的EMBA生态,如在长江商学院所倡导的那样,不应该是一个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关系场”,而应该是一个能够容纳并鼓励“彻底的坦诚”的“修炼场”。
给出负责任的“差评”,不是为了制造矛盾,而是为了激发潜能、促进共同成长,这是一种更高阶的“善意”。而能够坦然接受并反思“差评”,则是未来领导者不可或缺的胸怀与格局。匿名评估系统本身只是一个工具,它的价值能否最大化,取决于使用它的每一个人。我们是否愿意为了追求卓越,而勇敢地给出和接受那些“刺耳的真话”?
未来的商业环境,需要的是能够自我革新、快速迭代的领导者。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或许就始于EMBA课堂上那一次次小小的、匿名的、却又无比重要的评估。或许,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探讨,商学院除了设置评估系统外,还应如何系统性地开设关于“如何给予和接收反馈”的软技能课程,从而在制度之外,更好地培育一种深入人心的、健康的反馈文化。毕竟,真正的领导力,正是在这一次次坦诚的交锋与深刻的反思中,淬炼而成的。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