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翻开一本制作精良的长江EMBA招生简章,映入眼帘的绝不仅仅是课程设置、师资介绍和申请流程。那精心选择的纸张质感、沉稳大气的设计风格、字斟句酌的文案,共同构成了一份无声的宣言。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面试官,在与你正式见面之前,已经通过这份“简历”不动声色地完成了对你的初轮筛选。这份简章不仅是在“招生”,更是在寻找“同道中人”。它字里行间所渗透出的,是长江商学院独特的价值观与清晰的招生偏好,为那些渴望加入这个群体的企业家和高管们,描绘了一幅精准的“用户画像”。
在长江EMBA的招生简章中,“全球视野”是一个高频词汇。这并非简单的口号式宣传,而是通过具体的课程模块、师资构成和校友网络来具象化。简章会不遗余力地展示其拥有世界级水平的教授团队,他们不仅毕业于海外顶尖名校,更拥有在跨国公司或国际组织中的丰富实战经验。同时,“海外课程模块”也被置于显要位置,无论是去硅谷感受科技脉搏,还是到欧洲探寻百年企业的传承之道,都旨在强调一种能力:站在全球商业舞台上思考问题、整合资源。
然而,与纯粹的西式商学院不同,长江商学院在强调全球视野的同时,更深刻地烙印着“中国根基”。简章中反复出现的“洞察中国”、“中国企业的转型与创新”、“立足中国实践”等表述,清晰地表明了它的定位。这是一种清醒的认知:将全球最前沿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应用到中国这个复杂、庞大且快速变化的市场中,必须进行本土化的“转译”和“适配”。学院偏好的,是那些既有国际化雄心,又对中国本土商业环境有深刻理解和敬畏之心的申请者。他们需要能够用世界通用的商业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也能用植根于中国智慧的策略解决全球性挑战。这正如其著名的理念“取势、明道、优术”,其中的“势”与“道”,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大环境的深刻洞察。
翻阅简章,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除了金融、战略、营销等“硬核”商业课程外,哲学、历史、国学、甚至艺术鉴赏等人文课程也占有相当的比重。这在许多追求“投资回报率”的申请者看来或许有些“不务正业”,但这恰恰是长江商学院价值观的一个核心体现——对人文精神的推崇。
学院认为,一个卓越的商业领袖,其决策的依据不应仅仅是冰冷的财务报表和数据模型。历史的纵深感、哲学的思辨力、艺术的感受力,能够赋予企业家更广阔的胸怀和更长远的眼光,帮助他们在面对复杂商业伦理困境时,做出超越短期利益的、更具智慧和温度的抉择。因此,简章通过突出这些人文课程,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长江商学院寻找的不是精于计算的“商人”,而是拥有独立人格和丰富内心的“企业家”。他们偏爱那些对商业世界之外的领域抱有好奇心,愿意在精神层面持续精进的申请人。
与人文精神相辅相成的,是对社会担当的强调。简章中关于“社会创新”、“公益实践”、“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的内容篇幅越来越大。这反映出学院的价值观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商业成功定义。它鼓励学生思考:企业的终极目的是什么?除了为股东创造利润,企业还能为社会创造怎样的价值?长江商学院通过展示校友们在公益慈善、环境保护、乡村振兴等领域的贡献,向申请者表明,成为其一员,意味着加入一个不仅追求商业卓越,更致力于推动社会进步的共同体。这种偏好筛选出的,是那些内心深处怀有“兼济天下”情怀,愿意将个人成就与社会福祉相结合的领导者。
“创新”是贯穿长江EMBA简章的另一条主线。从课程内容上看,大量涉及“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商业模式颠覆”的模块,直面当前商业世界最核心的挑战。这表明学院紧跟时代脉搏,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兵器库”。它所偏好的,是那些不满足于守成,勇于拥抱变化,甚至主动寻求颠覆的变革者。
更深层次的,是流淌在长江商学院血液里的“企业家血脉”。与其他商学院可能更侧重培养成熟企业的职业经理人不同,长江的校友群体中,创始人和民营企业家的比例极高,这已经成为其最鲜明的标签之一。招生简章通过大量的篇幅展示校友的创业故事和企业成就,尤其偏爱那些从零到一、从一到N的“创造者”案例。这种偏好暗示着,学院更青睐那些具有强烈主人翁意识、敢于承担风险、渴望开创事业的申请者。即便你身处大型企业,他们也希望你具备内部创业(Intrapreneurship)的精神。这种对“企业家精神”的极致推崇,使得长江EMBA的课堂充满了活力、锐气和实战的硝烟味。
尽管“人脉”这个词可能显得过于功利,但任何顶级的EMBA项目都无法回避其作为高端社交平台的属性。长江EMBA的招生简章在这一点上处理得相当高明。它不会直白地宣称“来这里结交权贵”,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内容,不动声色地展现其精英圈层的强大引力。
简章会用数据和图表,详尽分析在读学生和校友的构成。你会看到他们平均年龄、管理年限、所在行业分布、职位层级等信息。这些冰冷数字的背后,是对申请者发出的清晰信号:“你的同学,将会是这样一群人。”通过展示校友们在各自领域的卓越成就和影响力,简章构建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理想圈层”。它强调的不是短期的资源互换,而是“终身学习的平台”和“志同道合的校友网络”。这种措辞,将功利性的人脉诉求,升华为基于共同价值观和学习经历的深厚情谊。学院偏好那些不仅自身足够优秀,还乐于分享、愿意为社群贡献价值的申请者,因为只有这样,这个精英网络才能持续产生正向的化学反应。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这种偏好,我们可以从简章的字里行间勾勒出一份“理想申请者”的侧写:
维度 | 简章透露的偏好 |
---|---|
职业背景 | 企业创始人、联合创始人、董事长、CEO;或大型企业核心决策层高管(事业部总裁、CXO级别)。 |
工作年限 | 通常要求10年以上工作经验及8年以上管理经验,偏爱拥有丰富实战历练和深刻行业洞察的资深人士。 |
企业属性 | 对民营企业家、特别是处于快速成长期或转型期的企业掌舵人有明显偏好。同时也欢迎拥有创新精神的跨国公司高管。 |
个人特质 | 具备全球视野,同时深耕中国市场;拥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人文情怀;勇于创新,敢于承担风险;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
潜在诉求 | 寻求系统性的理论提升以突破事业瓶颈;渴望与同侪交流以激发新思维;寻求更高格局和更广阔的视野;希望融入一个有归属感的高质量社群。 |
综上所述,长江EMBA的招生简章远非一份简单的课程说明书。它是一面精心打磨的镜子,清晰地映照出学院的核心价值观与招生偏好。通过对全球视野与中国根基、人文关怀与社会担当、创新精神与企业家血脉、以及精英圈层与终身人脉这几个维度的强调,长江商学院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立体而鲜明的品牌形象。
它所寻找的,不仅仅是履历光鲜的成功人士,更是一群在价值观上高度契合的“同路人”。他们既要脚踏实地,深耕中国商业实践,又要仰望星空,具备全球格局和人文情怀;他们既是勇于颠覆的创新者,也是心怀天下的担当者。这份简章的目的,正如本文开篇所言,既是“磁石”,吸引那些认同其理念的精英;也是“筛子”,过滤掉那些志不同道不合的申请者。
对于未来的申请者而言,深入解读这份简章的“潜台词”,并反思自身的价值观、职业规划与学院的匹配度,无疑是申请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而对于商学院教育的研究者来说,持续观察和分析像长江商学院这样顶尖学府的招生简章,可以洞见中国商业精英群体价值观的变迁,以及未来商业文明发展的可能方向。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价值的研究课题。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