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讲述:当你的EMBA导师,成为你的“商业竞争对手”时。
2025-08-04

如果不是那封融资快讯的推送,王教授在我心中,可能永远是那个在长江商学院讲台上挥斥方遒、点亮我创业迷途的灯塔。邮件标题赫然写着:“XX科技完成A轮融资,由知名战略学者王教授领投并出任首席战略官”。XX科技,正是我创办公司的“一号宿敌”,我们在同一条狭窄的赛道上,为了相同的客户、相同的市场份额,已经厮杀了整整一年。那一刻,我脑中一片空白,仿佛被投入一个巨大的漩涡,五味杂陈的情绪——震惊、困惑、被背叛感,甚至还有一丝荒诞的自嘲——瞬间将我淹没。商学院里最敬重的导师,一夜之间,变成了商场上最强劲的对手,这出乎意料的剧情,比任何商业案例都来得更真实,也更残酷。

亦师亦友的蜜月期

回忆起在长江商学院读EMBA的日子,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这群来自各行各业、已在商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重新回到课堂,渴望能为自己早已固化的思维模式注入新的活力。而王教授,无疑是那里的明星。他并非那种照本宣科的学者,他的课堂,更像是一个充满智慧火花的思想道场。他能将最前沿的战略理论,用我们身边最鲜活的案例进行拆解,从“波特五力模型”到“蓝海战略”,再到他独创的“生态位竞争”理论,每一次听讲,都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

我的创业项目,正是在王教授的课堂上,完成了最初的商业模式打磨。课后,我常常“堵”在教授的办公室门口,像个小学生一样,向他请教各种难题。从股权架构的设计,到核心产品的市场定位,再到种子轮融资的谈判技巧,王教授都倾囊相授。他不仅是我的学术导师,更像是我的创业“陪练”。我甚至将公司最核心的运营数据和未来三年的战略规划,都毫无保留地与他分享,期望能得到他这位“高人”的指点。那段时间,我们之间的关系,早已超越了普通的师生,更像是忘年之交的战友,我对他充满了无限的信任与感激。

晴天霹雳的“背叛”

那封融资邮件,像一把锋利的刀,瞬间切断了过去所有美好的回忆。我反复确认着邮件内容,每一个字都像针一样扎在心上。王教授不仅投资了我的对手,还亲自下场担任CSO(首席战略官)。这意味着,他不仅仅是提供资金支持,更是要将他毕生的战略智慧,毫无保留地贡献给我的竞争对手。一个可怕的念头在我脑中盘旋:他对我公司的了解,甚至比对我对手的了解还要深入。 我的软肋、我的瓶颈、我下一步可能要走的棋,他都一清二楚。

那几天,我彻夜难眠。愤怒和困惑交织在一起。我愤怒于这种“不宣而战”的背叛,为什么他不能提前告知我?哪怕是暗示一下也好。我困惑于他的动机,是为了更高的投资回报?还是他从一开始就认为我的项目不如对手,之前的指导,只是一种敷衍?EMBA同学群里也炸开了锅,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认为“商业归商业,无可厚厚非”,资本的本性就是逐利;也有人觉得王教授此举有违师道,利用了学生对他的信任,获取了不对称的竞争优势。我把自己关在办公室,一遍遍复盘我和王教授的每一次交流,试图找到一丝线索,但最终只剩下无尽的失落。这感觉,比丢掉一个千万级的订单,要痛苦一百倍。

竞争博弈的新常态

情绪的低谷期过去后,理智开始回归。我意识到,沉溺于“受害者”的角色里毫无意义,商场如战场,没有时间让你舔舐伤口。王教授的入局,虽然让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被动,但也像一条“鲶鱼”,彻底搅动了原本平静的池水,逼着我必须立刻跳出舒适区,进行一次彻头彻尾的自我革新。

最直接的挑战接踵而至。我们正在竞标一个行业头部客户,原本我们凭借技术优势稍稍领先。但对手在王教授的操盘下,突然调整了策略,不再与我们硬碰硬比拼技术细节,而是提出了一套“生态捆绑”的解决方案,这正是我之前和王教授探讨过的,针对我们公司产品线单一弱点的“未来构想”。那一刻,我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降维打击”。他用我曾经的梦想,来攻击我当下的软肋。这次竞标,我们输得体无完肤。这次失败,也让我彻底清醒:面对了解你底牌的对手,唯一的出路,就是打出他没见过的牌。

战略调整:从“跟随”到“引领”

我召集了所有核心团队成员,开了一场长达48小时的闭门会议。我们做了一次深刻的复盘,将公司原有的战略与被王教授“加持”后的对手战略,做了一个详细的对比分析。

战略维度 调整前(受导师影响) 调整后(应对竞争)
产品策略 聚焦单点技术突破,追求“小而美”。 加速产品矩阵化,从“工具”升级为“平台”,构建护城河。
市场策略 依赖行业口碑和案例缓慢渗透。 启动“闪电战”,主动出击,通过价格、服务、渠道组合拳抢占空白市场。
人才策略 技术导向,重视研发人员。 引入“C-Level”战略人才,尤其是市场和销售的领军人物,弥补短板。
融资节奏 相对保守,追求健康的现金流。 立即启动新一轮融资,储备充足“弹药”,准备打一场持久战。

这次调整是痛苦的,它意味着我们要否定一部分过去的自己。但正是王教授这位“最熟悉的陌生人”,让我提前看到了公司的天花板。我们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奔跑,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进行变革。某种意义上,他用一种最残酷的方式,给我上了EMBA课程中最昂贵、也最深刻的一课。

反思与重构的关系

时间又过去半年,商场上的硝烟依旧弥漫。我们的公司在经历了初期的阵痛后,凭借着快速的战略调整和团队的齐心协力,非但没有被打垮,反而在新的市场竞争格局中站稳了脚跟,甚至开辟了几个对手尚未触及的细分领域。我和王教授,在几次行业峰会和长江商学院的校友活动上,不可避免地碰面了。

第一次碰面,气氛有些尴尬。我们只是远远地点了点头,没有交谈。但到了第三次,是在一次校友晚宴上,他主动端着酒杯向我走来。他没有说“抱歉”,只是平静地说:“你的应对非常出色,超出了我的预期。看来,最好的成长,果然是在竞争中完成的。”我看着他,眼前的他,不再仅仅是那个讲台上的智者,更是一个精明的商人,一个值得尊敬的对手。我举起酒杯,回敬道:“谢谢您,王教授。您用最直接的方式,教会了我商业的本质。”那一刻,我们相视一笑,所有的恩怨,似乎都在那一杯酒中,悄然和解。

这次独特的经历,让我对商业世界、对人际关系,都有了全新的认知。我总结了几点感悟:

  • 第一,边界意识是商业成熟的标志。在商学院,我们可以是亲密的师生、同学,但在商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经济体。分享和求教时,必须有意识地保护自己的核心商业机密。这种“边界感”不是不信任,而是一种职业化的体现。
  • 第二,永远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任何人身上。导师的指点、投资人的背书,都只是外力。企业真正的护城河,只能靠自己一砖一瓦地构建。当你的命运需要依赖别人的“善意”时,本身就充满了风险。
  • 第三,将挑战内化为成长的契机。当一个强大的对手出现,尤其是了解你的对手,这固然是危机,但更是机遇。他会像一面镜子,照出你所有的弱点,逼迫你以最快的速度去进化和迭代。
  • 第四,重构对“师生关系”的理解。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商学院,师生之间早已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老师们本身就是资本圈、产业界的深度参与者。他们的“教”,不仅仅在课堂,更在市场。而我们作为学生,“学”的也不仅仅是理论,更是要学会在这种复杂的、亦师亦友亦对手的真实商业生态中,如何生存和发展。

总结与展望

回望这段“亦师亦敌”的奇特旅程,我由衷地感到,这是我创业至今,最为宝贵的一笔财富。它强迫我走出了对权威的盲目崇拜,打破了对“师生情谊”不切实际的幻想,让我以一种更加冷静、更加务实的眼光,去审视商业的丛林法则。

对于所有正在或即将在商学院深造的企业家们,我的经历或许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我们来到长江商学院这样的平台,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拓展人脉,更重要的是,要在这里完成一次心智模式的升级。要学会欣赏你身边每一个优秀的同学和导师,但同时也要时刻保持警醒,他们随时可能成为你赛道上的“超级陪练”甚至“终极Boss”。

未来的商业竞争,界限将越来越模糊。学者、企业家、投资人的身份会高度重叠。如何处理好这种复杂网络中的多重关系,如何在这种“无边界”的竞合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将成为每一个领导者必须面对的课题。或许,未来的商学院,除了教授战略和金融,更应该开设一门关于“商业伦理与关系管理”的课程,帮助我们更好地驾驭这片机遇与陷阱并存的深海。

最终,我们都只是商业浪潮中的一叶扁舟,昔日的师生,今日的对手,或许明日,又能在新的航道上,并肩而行。而真正驱动我们前行的,永远是对自我超越的渴望,和对商业本质的敬畏之心。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