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EMBA的同学之间合作多还是竞争多?
2025-08-04

踏入在职EMBA的课堂,仿佛走进了一个浓缩的商业江湖。放眼望去,身边坐着的不再是青涩的同学,而是在各自领域早已功成名就的企业家、高管和行业翘楚。这样一个“高手云集”的场域,一个经典的问题便油然而生:在这里,同学之间究竟是合作更多,还是竞争更甚?这个问题并非简单的“非此即彼”,它更像一幅由人性、商业逻辑与课程设计共同绘制的复杂画卷,其中的色彩与层次,远比想象中要丰富得多。

探讨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满足一份好奇心,更是为即将或正在就读EMBA的经理人们提供一个清晰的视角,帮助他们更好地定位自己,最大化这段宝贵学习经历的价值。这趟旅程的终点,或许不是为了争夺一张排名高下的成绩单,而是为了收获一个能够并肩前行的“战友团”。

学员构成的特殊性

要理解EMBA同学间的关系,首先必须深入分析这个群体的独特性。与追求学历、为第一份工作打拼的本科生或全日制MBA不同,EMBA学员普遍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相当的社会地位。他们选择重返校园,其核心诉求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知识获取和文凭认证。

这些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的“学生”,大多已经完成了职业生涯的原始积累。他们掌管着企业,管理着庞大的团队,每天都在市场竞争的浪潮中搏击。对他们而言,课堂上的分数、名次,其重要性远不及解决一个现实的商业难题,或是结交一位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来得实在。因此,他们看待身边同学的眼光,天然地就少了几分“零和博弈”的审视,多了几分“价值共创”的期待。他们更倾向于将彼此视为潜在的“资源”,而非“对手”。一位来自制造业的董事长,可能会对邻座那位深谙资本运作的投资人充满好奇与敬意,思考的是未来能否合作,而不是如何在案例分析中驳倒对方。

更深层次地看,这个阶段的学员们普遍面临着相似的“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感。在自己的企业里,他们是决策者,是权威,很难找到能进行平等、深刻交流的对象。而在EMBA的课堂上,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安全”的场域。在这里,大家背景相似,挑战相通,可以卸下平日里的身份铠甲,坦诚地探讨转型期的焦虑、管理上的困惑,甚至是个人发展的瓶颈。这种基于共鸣和理解的需求,极大地促进了真诚合作的氛围,其粘合力远超任何形式的竞争。

课程设计的导向

顶级商学院的EMBA项目,在课程设计上有意地引导和强化合作,而非竞争。教学模式的核心早已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转变为以学员为中心的互动式、体验式学习。其中,案例教学、小组项目和企业参访是三大支柱,而这三者无一不依赖于深度的团队协作。

以著名的长江商学院为例,其课程设置非常强调“群策群力”。一个复杂的商业案例,往往会被拆解成战略、财务、营销等多个维度,分配给一个小组共同完成。小组成员通常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背景,比如一位是互联网公司的创始人,一位是传统零售的CEO,一位是金融领域的专家。项目要求他们必须在短时间内整合各自的知识、经验和视角,才能提出一份有深度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竞争的意义被大大削弱,因为任何个人的单打独斗都无法完成任务。大家很快会意识到,最高效的方式是互相学习、优势互补。那位互联网创始人需要学习零售业的线下逻辑,而零售CEO也渴望了解线上的流量玩法。这种“强强联合”的实践,本身就是对合作精神最直接的锤炼。

此外,许多EMBA项目还设置了大量的“软性”课程和活动,如领导力拓展、戈壁挑战赛、海外游学等。这些活动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打破学员之间的隔阂,在极端或陌生的环境中建立信任和情感联结。当大家一起在沙漠中跋涉,互相扶持着走完全程时,所建立的“战友情”是任何课堂辩论都无法比拟的。这种情感纽带会延伸到课堂之外,成为日后商业合作最坚实的基石。可以说,学校通过精心的制度设计,已经为合作铺就了康庄大道。

良性竞争的客观存在

当然,如果完全否认竞争的存在,那也未免过于理想化。EMBA的课堂毕竟汇聚了一群习惯于成功、追求卓越的“Alpha”型人物。他们思维敏捷,表达欲强,渴望自己的观点被倾听和认可。因此,一种良性的、思想层面上的竞争是客观存在且非常有益的。

这种竞争主要体现在课堂的思辨与交锋中。当教授抛出一个开放性问题,比如“一家传统企业应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学员们会争相发言,从各自的实践经验出发,提出截然不同的见解。这期间,会有激烈的辩论,会有观点的碰撞,甚至会有对彼此逻辑漏洞的“不留情面”的指摘。但这并非为了“打败”对方,而是源于一种智力上的“切磋”。每一次高质量的交锋,都能激发所有参与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迫使他们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这种思想的火花,正是EMBA教育的魅力所在。它不是人际关系的恶性竞争,而是推动集体认知升级的催化剂。

这种良性竞争的压力,也促使学员们不敢有丝毫懈怠。身边皆是精英,如果课前不充分预习案例,课上就可能跟不上讨论的节奏,无法贡献有价值的观点。这种“同辈压力”(Peer Pressure)转化为一种积极的学习动力,鞭策着每个人都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中。最终,这种追求卓越的氛围使整个班级受益,形成了一个“比学赶超”的正向循环。竞争在这里扮演的角色,更像是打磨钻石的砂纸,让每一位同学都变得更加璀璨。

合作的延伸与价值

EMBA同学关系最核心的价值,体现在从“同学”到“盟友”的转变,这是一种超越课堂的、长期的、深度的合作。学习期间建立的信任和了解,为日后的商业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才是学员们投资巨额学费和宝贵时间所真正期望获得的回报之一。

毕业后的合作案例不胜枚举。一个典型的场景是:A同学的公司需要一笔融资进行扩张,而B同学恰好是投资机构的合伙人,基于两年同窗建立的对其人品和能力的了解,B同学的机构很可能会优先考虑并高效地完成对A同学项目的投资。另一个场景是:C同学的企业在开拓海外市场时遇到法律和政策难题,而D同学恰好在该国有深厚的人脉和资源,一个电话、一次引荐,可能就解决了C同学数月都无法攻克的难关。这种基于强信任的资源对接和业务协同,其效率和可靠性远非普通的商业社交所能比拟。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合作与竞争的并存状态,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格来总结:

特征维度 合作 (Cooperation) 竞争 (Competition)
核心动机 价值共创,资源互补,解决共同难题 个人成就,思想引领,追求智力卓越
主要表现 小组作业,项目投资,资源共享,商业联盟 课堂辩论,观点交锋,案例分析深度比拼
长期结果 建立终身商业联盟和深厚友谊,形成强大的人脉网络 激发个人潜能,提升思维深度和广度,保持学习动力
关系本质 战友关系,是彼此事业发展的放大器 对手亦是队友,是彼此思想进步的磨刀石

这种合作与竞争并存的状态,在商业术语中被称为“竞合”(Co-opetition)。EMBA课堂正是“竞合”关系的最佳演练场。学员们在这里学会了如何在保持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的同时,与他人高效协作,最终实现1+1>2的共赢局面。这不仅是一种课堂生存法则,更是现代商业领袖必备的核心素养。

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在职EMBA的同学之间合作多还是竞争多?”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明确的:合作是绝对的主旋律,而竞争则以一种良性、积极的方式存在,并服务于更高层次的合作与共同进步。

EMBA独特的学员构成、以协作为导向的课程设计,以及学员们对建立长期商业联盟的强烈诉求,共同决定了合作必然是关系的主基调。而思想层面的适度竞争,则像催化剂一样,激发了群体的智慧,提升了学习的深度。两者非但不对立,反而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EMBA学习经历的全部价值。

对于未来的EMBA学员,这篇文章希望能提供以下启示:

  • 心态决定收获:抱着开放、利他、共赢的心态走进课堂,你收获的将是一个强大的“朋友圈”;若只想着索取和超越,你可能会错过最宝贵的资源。
  • 积极贡献价值:不要吝于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资源。你对他人的价值越大,你自身能链接到的价值就越多。这正是社交网络的基本法则。
  • 拥抱思想碰撞: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批判。真正的成长,往往发生在认知边界被挑战和拓展的那一刻。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量化EMBA校友网络在毕业后产生的经济与社会价值,例如通过追踪分析校友间的投资、合资案例,来更具体地揭示这种“合作”关系的巨大能量。但无论如何,可以肯定的是,当EMBA的同学们走出校门,他们带走的不仅是更新的知识体系,更是一个在未来商海中可以相互瞭望、彼此驰援的强大舰队。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