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长江商学院的校门,对于许多身处事业巅峰或瓶颈期的管理者而言,不啻于一次人生的“跃龙门”。这所汇聚了全球顶级师资与华人商界精英的殿堂,其EMBA项目的录取率之低、竞争之激烈早已不是秘密。在每年数以千计的优秀申请者中,招生官们如同经验丰富的“淘金者”,不仅要甄别出履历闪光的金子,更要剔除那些看似光鲜亮丽却内含杂质的“黄铁矿”。因此,了解招生官眼中那些不被欣赏甚至反感的行为,远比单纯堆砌成就更为重要。这不仅是一场关于资历的较量,更是一场关于情商、格局与真诚的深度考验。
在所有申请“雷区”中,诚信问题无疑是那颗一旦引爆便万劫不复的炸弹。长江商学院作为培养未来商业领袖的摇篮,对申请者的个人品德与商业伦理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招生官们审阅过成千上万份申请材料,他们拥有一双能够穿透华丽辞藻的“火眼金睛”。任何试图在履历、成就、甚至推荐信上“注水”或作假的行为,都将被视为对学院精神的公然挑衅。
想象一下,一位申请者在材料中声称自己主导了一个为公司带来数亿营收的项目,但面试中被问及项目细节、挑战以及个人具体贡献时,却支支吾吾、语焉不详。或者,推荐信来自一位声名显赫的大佬,但信中通篇是空泛的赞美,缺乏具体事例支撑,一望便知是“人情”之下的敷衍之作。这些行为不仅暴露了申请者的不自信,更传递出一个危险的信号:此人为了达成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缺乏最基本的商业诚信。正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前招生官所言:“我们宁愿录取一个成就稍逊但坦诚真实的申请者,也绝不会考虑一个履历完美却让我们对其诚信打上问号的人。因为我们培养的是能够引领社会进步的企业家,而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长江商学院EMBA项目的申请者,大多已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身居高位,手握重权。然而,这种成功有时会成为一把双刃剑。部分申请者在申请过程中,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我来是给你们面子”的优越感,姿态过高,缺乏归零学习的“空杯心态”。这种行为在面试环节表现得尤为明显。
他们可能会打断面试官的提问,急于展示自己的辉煌过去;他们可能会对某些问题嗤之以鼻,认为过于“小儿科”;他们甚至会反问面试官,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学院价值的质疑。这种表现,在招生官看来,是极度不成熟的。EMBA的学习,远非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一个双向乃至多向的价值共创过程。教授的引导、同学间的思想碰撞、跨界的案例分享,共同构成了学习的核心。一个不懂得倾听、不尊重他人、无法放下身段去吸收新知的人,不仅自己难以获益,更会成为课堂讨论中的“黑洞”,破坏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
长江商学院寻找的是那些“成功但仍渴望成长”的领导者。他们需要的是能够认识到自身局限,并怀着谦逊和好奇心来探索未知世界的“学生”,而不是一个只需要“镀金”和“社交”的“大老板”。一个装满了水的杯子,是无法再注入清泉的。
“你为什么想读长江EMBA?”这是每位申请者都必须回答的核心问题。然而,许多人的答案却空洞而流于表面。“拓展人脉”、“提升管理能力”、“学习前沿知识”——这些固然是EMBA的价值所在,但如果仅仅停留于此,则显得动机不纯、目标模糊。
招生官反感的是那种将长江商学院仅仅视为一个高级“社交俱乐部”的申请者。他们言谈中充满了对结交某某大佬、获取某些资源的功利性渴望,却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希望解决的具体商业难题、以及如何利用长江的平台实现个人与企业的蜕变,没有清晰的规划。这种申请者往往缺乏深度思考,将EMBA学习看作是获取社会资本的终极捷径,而非一个自我重塑和能力升华的艰苦过程。
相比之下,一个能打动招生官的回答是具体且充满个人色彩的。例如:“我目前在传统制造业,公司正面临数字化转型的巨大阵痛。我阅读了X教授关于产业互联网的文章,深受启发。我希望来到长江,系统学习数字化战略,并与来自科技行业的同学们深度交流,找到适合我们企业的转型路径,并计划在毕业后启动XX项目。” 这样的回答,不仅展示了申请者对自身和行业的深刻洞察,更体现了他对长江商学院的了解和真正的求知欲。这表明,他来这里,是带着问题和目标来的,他将是一个积极的贡献者,而非被动的索取者。
每年,招生办公室都会收到大量“模板化”的申请材料。这些材料的文书部分,仿佛出自同一位“申请文书大师”之手,充满了对领导力、创新、社会责任等宏大概念的泛泛而谈,却唯独缺少了与长江商学院的“灵魂连接”。这种“一稿多投”式的懒惰,是对招生官时间和精力极大的不尊重。
招生官们期望看到的是一份“定制化”的申请。这意味着申请者必须做足功课,深入了解长江商学院的独特性。比如:
一份没有“长江味儿”的申请,就像一封没有署对名字的情书,无论内容多么动人,都无法让收信人感受到真诚。“当我们看到一份申请材料,能清晰地感受到申请者花了很多时间研究我们,理解我们的文化和价值时,我们会觉得备受尊重,” 一位招生顾问分享道,“这说明他不是在广撒网,而是真正将长江视为他唯一的、或至少是首要的选择。”
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动用“关系”(Guanxi)似乎是解决问题的常见方式。然而,在长江商学院EMBA的申请过程中,这恰恰是一条走不通的“邪路”。部分申请者可能会试图通过各种非正式渠道,寻找有影响力的校友、教授甚至校领导进行“疏通”,希望以此获得录取上的便利。这种行为,在招生官看来,是极度不专业且令人反感的。
长江商学院作为一个享有国际声誉的教育机构,其招生流程的公平、公正和透明是其立身之本。任何试图绕过或干预正常程序的行为,都直接挑战了学院的核心价值观。这不仅暴露了申请者对规则的漠视,更深层地反映出他可能缺乏依靠自身实力公平竞争的自信。一个习惯于走“后门”的人,很难想象他能在未来的商业竞争中坚守契约精神和商业道德。
当然,这并非意味着申请者不能与校友或学校进行互动。恰恰相反,通过参加官方举办的招生说明会、与校友进行真诚的交流、向招生办公室咨询具体问题,这些都是被鼓励的。关键在于,互动的目的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信息,而不是施加压力或寻求特殊待遇。真诚的沟通是桥梁,而功利的“公关”则是无法逾越的鸿沟。
招生官反感的行为(Red Flags) | 招生官欣赏的行为(Green Lights) |
---|---|
简历夸大,数据造假 | 真实呈现,坦诚沟通优缺点 |
面试中傲慢自大,好为人师 | 谦逊好学,展现“空杯心态” |
目标功利,只想“混圈子” | 目标清晰,有具体学习和发展规划 |
申请材料千篇一律,缺乏针对性 | 深入研究学院,展现个人与学院的匹配度 |
试图托关系、走后门 | 通过官方渠道积极互动,尊重规则 |
总而言之,长江商学院EMBA招生官最反感的行为,归根结底都指向了几个核心关键词:不诚信、不谦逊、不真诚、不专业。这些行为背后所反映出的,不仅仅是申请技巧的缺失,更是个人品格、价值观与学习态度的偏差。正如本文开头所强调的,EMBA的申请过程,本身就是一场对申请者综合素质的全面“尽职调查”。
对于未来的申请者,我们的建议是:回归本真。与其将精力耗费在如何包装甚至伪装自己上,不如沉下心来,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剖析。清晰地梳理你的职业轨迹,诚实地面对你的成就与不足,深入地思考你的未来方向,并真诚地表达你对知识的渴望和对长江商学院的向往。 你的真诚,招生官一定能感受到。最终,能够让你在众多精英中脱颖而出的,或许不是你简历上那个最亮眼的数字,而是你在字里行间和言谈举止中所展现出的、一个未来商业领袖应有的格局、品德与温度。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