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被拉进一个会议室,议题模糊,议程欠奉,一群人东拉西扯一个下午,最后主持人来一句“我们今天先到这里,下次再议”?又或者,你精心准备了详尽的PPT,却发现与会者要么心不在焉,要么提出的问题天马行空,完全偏离了会议的初衷。这种低效、冗长、令人精疲力竭的会议,几乎是每个职场人的噩梦,也是企业无形中最大的成本黑洞。
当许多人怀揣着学习顶层设计、战略布局、资本运作等“高大上”的梦想,踏入EMBA课堂时,却常常惊讶地发现,整个学习旅程中最先被颠覆、被重塑的,恰恰是“开会”这件看似最基础、最平常的小事。这并非偶然,因为高效的会议能力,正是撬动所有宏大战略的第一个支点。可以说,EMBA用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教会你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将会议从“成本中心”转变为“价值创造中心”。
对于EMBA学员来说,时间是最稀缺、最昂贵的资源。他们大多是企业的创始人、高层管理者,每一个小时都对应着巨大的机会成本。放下手头成百上千万的生意,选择重返校园,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投资。这笔投资的回报率,即Return on Investment (ROI),是从踏入课堂的第一分钟开始计算的。
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下,任何形式的时间浪费都是不可容忍的。一堂EMBA课程,本身就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高效会议。以长江商学院为例,教授们深知台下坐着的是一群怎样“惜时如金”的人。因此,课前阅读材料动辄上百页,要求学员必须带着思考和问题进入课堂;课堂讨论环节,发言时间被严格限制,要求每一句话都直击要害,言之有物。这种“按秒计费”的氛围,会迅速内化为学员的一种本能: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时间,追求单位时间内的最高信息交换效率。当他们回到自己的企业,再面对那些冗长空洞的会议时,那种不适感和改革的冲动会变得前所未有的强烈。这笔账,谁都会算:一个10位高管参加的2小时无效会议,其沉没成本可能高达数十万,足以摧毁任何一个精打细算的财务模型。
绝大多数的低效会议,其根源在于缺乏清晰的结构。它就像一艘没有航海图的船,所有人都很努力地在划桨,却不知道要驶向何方。而EMBA的教学,尤其是其核心的案例教学法,就是一剂根治“结构缺失症”的猛药。
每一个经典的商业案例,都是对结构化思维的深度演练。学员被要求在海量的信息中,快速识别出核心问题(The Problem),分析背后的原因(Analysis),罗列出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Alternatives),基于数据和逻辑进行评估(Evaluation),并最终做出一个明确的决策(Decision),甚至还要附上详细的行动计划(Action Plan)。这个过程,本质上就是一场高质量决策会议的完美预演。经过上百个案例的反复捶打,这种思维模式会像肌肉记忆一样,被深深地植入学员的大脑。
他们会开始不自觉地用这种框架去审视和组织自己公司里的每一次会议。在会议开始前,他们会强制要求明确会议的“核心议题”和“预期成果”。会议进行中,他们会引导讨论始终围绕着既定框架展开,一旦有人偏离主题,会立刻被拉回主航道。这种对结构的执着,正如管理咨询顾问芭芭拉·明托在《金字塔原理》中倡导的:“先说结论,再讲理由。” 这彻底颠覆了传统会议中“铺垫-发散-再铺垫-再发散”的无效模式,让会议回归其本质——解决问题。
“一言堂”或“群言堂”式的会议同样是效率杀手。“一言堂”导致决策片面,风险极高;而“群言堂”则容易陷入无休止的争论,无法形成共识。EMBA项目的一个核心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致多元化的“认知熔炉”。
想象一下,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小组里,你的同学可能是一位来自传统制造业的董事长,一位是互联网大厂的产品总监,一位是深耕快消品领域的营销专家,还有一位是掌管数十亿基金的投资人。当这样一个群体共同去探讨一个案例时,他们会从各自的专业领域、行业背景和思维惯性出发,提出截然不同的见解。财务背景的同学会首先关注成本和回报,营销背景的同学会聚焦用户和品牌,而技术背景的同学则可能在思考实现路径和壁垒。
这种经历教会了管理者一项至关重要的会议技能:如何引导和整合多元视角。你学会了倾听,不再固执于自己的“标准答案”,而是去理解他人观点背后的逻辑和依据。你学会了提问,用精准的问题去激发更深层次的思考,而不是粗暴地否定。更重要的是,你学会了在看似矛盾的观点中寻找共性,搭建桥梁,最终将所有碎片化的智慧,整合成一个远超任何个体认知的、更全面、更稳健的解决方案。这种能力,正是将一场普通的部门会议,升级为企业战略研讨会的关键所在。
让我们回到那个直击灵魂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开会?很多人的答案可能是“为了讨论问题”、“为了同步信息”。但在EMBA的语境里,这些答案都只答对了一半。会议的终极目的只有一个:做出决策(Making Decisions)。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指出,有效的管理者都善于做决策。而EMBA的整个课程体系,都在强化这种“决策导向”。无论是课堂辩论,还是项目路演,最终都必须落到一个具体的、可执行的“决策”上。“我们应该进入这个市场吗?”“我们应该收购这家公司吗?”“我们应该选择A方案还是B方案?”——这些才是EMBA课堂上真正关心的问题。模棱两可的“我觉得”、“我感觉”,在这里是没有任何市场的。
这种文化会直接影响学员主持和参与会议的方式。他们会变得对“只讨论,不决定”的会议极度过敏。一场会议结束后,必须有明确的结论和清晰的行动项(Action Items)。谁负责(Owner)?什么时间完成(Deadline)?需要什么资源(Resources)?衡量的标准是什么(Metrics)?这些都必须被明确下来。下面这个表格,清晰地对比了两种会议模式的巨大差异:
维度 | 传统低效会议 | EMBA式高效会议 |
---|---|---|
会前 | 议题模糊,临时通知,无准备 | 目标明确,议程清晰,材料提前分发并要求阅读 |
会中 | 主持人控场能力弱,自由发散,跑题严重,情绪化表达 | 结构化讨论,严格的时间管理,基于数据和逻辑,尊重并整合多元视角 |
会后 | 无明确结论,“下次再议”,无跟进机制 | 形成具体决策,明确分工(Who/What/When),有追踪和复盘机制 |
核心导向 | 讨论 (Discussion) | 决策 (Decision) |
通过这张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EMBA所倡导的,是一种将会议从“流程”转变为“成果”的思维革命。
综上所述,“如何更高效地开会”之所以成为EMBA教会你的第一件事,并非因为它是一项独立的、技巧性的课程,而是因为它是EMBA核心价值观——时间成本意识、结构化思维、多元化整合、决策导向——在商业实践中最直接、最频繁的体现。它不是一个“术”层面的小技巧,而是“道”层面的思维模式重塑。
掌握了高效开会的精髓,意味着你学会了如何尊重团队的智力资源和宝贵时间,学会了如何用结构化的方式驾驭复杂性,学会了如何萃取集体智慧,并最终将思想转化为行动。这正是领导力的基石。一个连会议都组织不好的人,又何谈领导一家企业在波诡云谲的商海中乘风破浪呢?
当然,这种能力的修炼并非EMBA毕业生的专利。任何一位有志于提升管理效能的职场人,都可以从今天起,尝试在自己的下一次会议中引入这些原则: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制定一份简单的议程,鼓励每个人带着思考发言,并在会议结束时,强制自己写下一个必须执行的决策。或许,这就是你个人领导力升级的开始,也是你的团队走向高效协同的第一步。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