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那封印着“长江商学院”烫金字样的录取通知书静静躺在办公桌上时,我以为自己即将迎来一场智力与毅力的马拉松。我甚至已经开始想象那些深夜苦读、与财务报表和战略模型搏斗的场景。然而,当飞机降落在上海,我拖着行李箱第一次踏入那座汇聚了各路精英的校园时,我才猛然发现,未来两年里,我最大的焦虑,其实与书本和考试的距离,远得超乎想象。
在决定读EMBA之前,我自认为是一个时间管理大师。我的日程表被切割成以15分钟为单位的模块,高效地处理着公司事务、商务应酬和家庭生活。我天真地以为,只需要在原有的紧凑生活中,再“挤”出一个学习模块即可。然而,我严重低估了EMBA学习所要求的“沉浸式”投入,它不是一个可以被简单插入的程序,而是一个需要重塑整个生活操作系统的庞大工程。
开学后的第一个月,我就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时间的铁人三项”:高强度的工作、高密度的学习和高质量的家庭陪伴,三者互不相容,却又必须兼顾。周一到周四,我是空中飞人,在不同的城市间穿梭,处理着公司的紧急事务,大脑高速运转,身体却疲惫不堪。周五清晨,我又得拖着满是倦意的身躯赶往校园,迅速切换到学生模式,投入到连续三天的课程轰炸中。而到了周日晚上,当我终于回到家,面对妻子期待的眼神和孩子渴望的拥抱时,内心涌起的却是深深的愧疚感和力不从心。那种感觉,就像一个杂技演员,手中抛着三个燃烧的火球,任何一个的失手,都意味着满盘皆输。
这种焦虑并非来自“学不会”,而是来自“没时间学好”。教授在课堂上抛出的每一个精彩案例,同学在小组讨论中分享的每一个独到见解,都像是一扇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我渴望深入探索,却总被身后不断响起的手机铃声和邮件提示音无情地拉回现实。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正在用一种“浅尝辄辄”的方式,辜负着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和高昂的学费。这种对时间的失控感,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工作、家庭和学业三方的负罪感,构成了我焦虑情绪的底色。
如果说时间的压力是物理层面的碾压,那么来自同学的压力,则更像是一场无声无息、却又无处不在的心理博弈。走进长江商学院的课堂,就像走进了一个浓缩的商业世界名人录。我的左边坐着一位刚刚完成C轮融资的科技新贵,右边是一位掌管着上万员工的传统制造业巨头,前排的同学甚至在课间休息时,就敲定了一笔数千万的并购案。在这里,优秀是一种常态,成功似乎是呼吸的空气。
最初的兴奋和新奇感很快被一种难以名状的焦虑所取代,心理学上称之为“冒名顶替综合征”(Imposter Syndrome)。尽管我在自己的领域也算小有成就,但在这个精英荟萃的环境里,我时常会陷入自我怀疑。当同学们在讨论全球宏观经济趋势、分享海外投资心得时,我发现自己的知识边界和商业格局显得如此局限。每一次小组讨论,都像是一次小型的“路演”,你不仅要贡献智慧,更是在无形中展示着自己的实力、资源和视野。这种压力,远比任何一场考试都来得真实和沉重。
更深层次的焦虑,来自于对“人脉”的重新定义。来读EMBA,拓展高质量的人脉是大家心照不宣的目标之一。然而,如何建立真实而有价值的链接,而非停留在“微信好友”式的浅层关系,是一门极具挑战的艺术。你会看到,有些人长袖善舞,能迅速在各种圈层中游刃有余;而有些人则在热闹的晚宴中,感到一丝落寞和无所适从。焦虑在于,你既担心自己过于功利,把同学情谊异化为资源交换,又害怕自己因不够主动而错失了宝贵的合作机会。这种在“真诚”与“功利”之间的反复拉扯,构成了EMBA社交场中独特的精神内耗。
预期挑战 | 实际核心焦虑源 |
复杂的金融模型和财务分析 | 如何在家庭、工作和学习间取得平衡,应对角色冲突带来的内疚感 |
高难度的期末考试和论文 | 与各行业顶尖同学比较时产生的自我怀疑和“冒名顶替综合征” |
跟上教授的授课节奏 | 建立深度、非功利性人脉的社交压力与困惑 |
完成大量的阅读和案例预习 | 课程内容对自己现有商业模式和职业路径发起的颠覆性挑战,引发对未来的迷茫 |
EMBA的课程设计,尤其是像长江商学院这样强调全球视野和前瞻性思维的学府,其目的远不止于传授知识,更在于打破你固有的思维框架,重塑你的认知体系。这恰恰是我焦虑的第三个,也是最深刻的来源——对自我和事业的重新审视,有时甚至是一种痛苦的颠覆。
在上“组织行为学”之前,我一直为自己亲手打造的“兄弟式”创业团队而自豪。但在教授的引导和一系列经典案例的剖析下,我开始看到这种管理模式在公司规模化进程中的巨大隐患:权责不清、人情大于制度、缺乏有效的激励与淘汰机制。同样,在学习了“战略管理”之后,我猛然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商业模式,在面对行业颠覆性技术和跨界竞争时,显得如此脆弱。教授们就像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精准地剖开你公司的肌体,让你清晰地看到那些曾经被“增长”所掩盖的“病灶”。这种认知上的冲击是巨大的,它带来的焦虑感,源于对自己过去决策的否定,以及对公司未来命运的担忧。
这种重塑不仅仅停留在商业层面,更延伸到了个人职业和人生规划的层面。与一群同样在思考“下半场”怎么走的同路人朝夕相处,你会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一场关于“我是谁?我将去往何方?”的集体反思。看着身边的同学或二次创业,或投身公益,或转型投资,你会开始追问自己:目前所做的事业,真的是我毕生所求吗?我的人生价值,仅仅体现在财富的增长上吗?EMBA为你打开了无数扇可能性的大门,但选择的自由,也带来了选择的焦虑。你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十字路口,手握着更丰富的资源和更开阔的视野,却反而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
最后,一种非常现实的焦虑,来自于对“投入产出比”的持续拷问。EMBA的投资是巨大的,这不仅包括了可以被量化的成本,更包含了难以估量的隐性成本。
背负着如此沉重的投入,对“产出”的期待自然水涨船高。然而,EMBA的价值,很多时候并非立竿见影的。它不像买一台设备,可以马上提升生产效率;也不像做一笔投资,可以很快看到财务回报。它的价值更多体现在思维的提升、视野的开阔、人脉的沉淀和领导力的蜕变上。这些软性的、长期的收益,在短期内很难被量化和评估。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时常会陷入一种患得患失的焦虑:我付出了这么多,真的“值”吗?我的思维真的提升了吗?我建立的人脉真的“有用”吗?这种对不确定回报的焦虑,像一个幽灵,时常盘旋在心头。
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你无法管理你无法衡量的事情。” 当我们试图用传统的ROI(投资回报率)框架去衡量EMBA的价值时,必然会感到焦虑,因为其最核心的价值——人的蜕变——是难以被精确测量的。这种博弈,不仅是与现实成本的博弈,更是与自己内心功利主义和长远主义价值观的博弈。
回望在长江商学院的那段时光,那些曾经让我夜不能寐的焦虑——时间的挤压、同侪的压力、自我的颠覆、投入产出的博弈——如今看来,都化作了成长之路上最深刻的印记。我逐渐明白,读EMBA的过程,本质上是一场“破茧成蝶”的修炼,而焦虑,正是那层包裹着你、让你感到束缚,却又最终赋予你飞翔力量的“茧”。
这篇文章的目的,并非劝退那些对EMBA心怀向往的人,恰恰相反,是希望通过分享这些“学业之外”的真实焦虑,帮助未来的学弟学妹们建立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预期。EMBA的价值,恰恰蕴含在这些焦虑之中。正是因为时间的极限压力,你才学会了真正意义上的要事第一;正是因为同侪的星光璀璨,你才看清了自己的不足,并找到了奋起直追的方向;正是因为认知的痛苦重塑,你才获得了带领企业穿越周期的战略定力;也正是因为对投入产出的反复思量,你才更加珍视这段来之不易的旅程,并专注于那些无法用金钱衡量的长远收获。
所以,如果你正准备或正在攻读EMBA,请拥抱你的焦虑。它不是你的敌人,而是你正在快速成长的信号。它提醒你,你正在走出舒适区,正在攀登一座新的高峰。当你能够正视并穿越这些焦虑时,你所获得的,将远不止一份学位证书,而是一个更强大、更从容、也更清晰的自己。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