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位企业家手握一笔足以支付顶尖商学院EMBA课程的巨额资金时,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选择题便摆在了面前:是应该将这笔钱投资于自己,去攻读一个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精英云集的EMBA,以期带回前沿的管理知识和高端人脉;还是应该将其直接作为奖金,“简单粗暴”地分发给并肩作战的核心团队,以换取最直接的士气提振?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财务决策,它背后牵动着公司的战略走向、团队的凝聚力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这个选择,就像在公司的成长道路上,选择是修一条通往未来的高速公路,还是给正在奋力拉车的马儿们添上一批最精良的草料。
咱们先聊聊最直观的感受——钱到账的快感。把这笔动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学费,直接变成一沓沓厚实的奖金,发到核心团队成员的手中,其激励效果几乎是立竿见影的。对于那些为了公司项目连续数月加班加点、牺牲了无数个人时间的骨干来说,这笔奖金不仅是物质上的回报,更是一种最直接、最真诚的认可。它能迅速点燃团队的激情,提升短期内的士气和忠诚度,让大家觉得“我的付出,老板都看在眼里,并且愿意分享成果”。
这种即时激励,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正强化”。当一个行为(努力工作)之后立即跟随着一个积极的结果(获得奖金),这个行为就更有可能被重复。尤其是在公司发展的关键攻坚期,或者是在完成了一个重大项目之后,一笔丰厚的奖金就像一场“及时雨”,能够迅速缓解团队的疲劳感,为下一阶段的冲刺注入强大的动力。这种做法简单、直接,沟通成本极低,每个人都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被量化和肯定,从而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满足感。
然而,将这笔钱用于创始人攻读EMBA,其激励效果则是一条长长的、需要耐心等待的价值曲线。在创始人走进课堂的那一刻,对公司的直接激励几乎为零。团队成员看到的,可能只是老板暂时“脱离”了业务一线,去了一个他们并不完全理解的“精英俱乐部”。这种投资的回报是延迟性的、非线性的。它不会在下个月的财务报表上立刻体现,也不会马上解决某个具体的技术难题。它的价值,在于未来。创始人通过系统性的学习,可能会重塑公司的战略方向,通过与各行业精英的交流,可能会带回颠覆性的商业模式或关键的合作资源。这种激励,更像是为公司的未来“播种”,需要时间来生根、发芽,最终才能开花结果,让整个团队享受到果实。
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这两种选择影响的范围和层次。发奖金,无疑在激励的广度上占据绝对优势。它可以覆盖整个核心团队,甚至可以延伸到表现突出的普通员工。这种“雨露均沾”式的激励,能够有效地营造一种“利益共同体”的氛围,强化团队的整体凝聚力。当大家一起分享胜利的果实时,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协作意愿会大大增强。这避免了因资源分配不均可能导致的内部矛盾和猜忌,让团队作为一个整体,感受到被公平对待。
但是,这种广撒网式的激励,其深度往往有限。奖金带来的兴奋感和满足感,其持续时间通常不会太长。当这笔钱被用于偿还房贷、购买心仪的商品或是投入下一轮消费后,它所带来的激励效应便会逐渐衰减。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的研究也表明,金钱带来的幸福感存在一个“边际递减”的效应。当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更多金钱所能带来的激励作用会越来越小。它更像是“保健因素”,能防止员工不满意,但难以激发他们追求卓越的内在驱动力。
相比之下,投资EMBA则是一场典型的深度激励,尽管其初始广度非常窄,仅仅集中在创始人一人身上。这种投资的深度体现在它可能从根本上提升公司的“天花板”。一位经过系统化商业训练的领导者,其视野、格局和决策能力将发生质的飞跃。他不再仅仅是低头拉车的“业务能手”,而是抬头看路的“战略家”。比如,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平台上,他接触到的不仅仅是前沿的金融、管理知识,更重要的是一个由顶尖企业家、投资人组成的强大“生态圈”。这个网络所能带来的信息、资源和机会,其价值往往是无法用金钱直接衡量的。这种由创始人能力提升带来的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增强,最终会转化为更广阔的平台、更有前景的项目和更稳定的职业发展,从而让每一位团队成员长期、深度地受益。
激励方式 | 激励广度 | 激励深度 | 核心逻辑 |
发放奖金 | 广(覆盖核心团队) | 浅(短期物质刺激,效果易衰减) | 共享当下成果,强化团队凝聚力 |
攻读EMBA | 窄(集中于创始人一人) | 深(提升公司天花板,影响长远) | 投资未来潜力,驱动战略性成长 |
任何一项投资都伴随着风险,这笔“学费”也不例外。我们必须冷静地分析两种选择各自的风险与潜在回报。将资金作为奖金发放,其风险相对较低且可控。最大的风险可能在于,这种激励方式可能会固化团队的“金钱导向”思维。大家可能会习惯于用奖金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和工作的意义,一旦后续公司的现金流紧张,无法提供同等水平的奖励,团队士气可能会出现断崖式下跌,甚至引发核心人才的流失。这就像是给团队喂了“兴奋剂”,一旦停药,副作用可能会很明显。
此外,奖金的发放虽然能带来短期的业绩冲刺,但它不一定能提升团队的根本能力。如果团队的战略方向本身就是模糊的,或者业务模式存在根本性缺陷,那么再多的奖金也只是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跑得更快而已,最终可能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回报是明确的——短期的士气和业绩,但这种回报的可持续性存疑。
而投资EMBA的风险则要大得多,也更具不确定性。首先是机会成本,创始人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期间可能会错过一些市场机会。其次是转化风险,学到的知识和理念能否成功地在自己的公司落地生根,这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很多前沿的理论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土壤进行改造,生搬硬套往往会水土不服。最大的风险在于人才流失风险,创始人经过“镀金”,眼界和平台都提升了,他可能会发现自己现有的事业不再具有吸引力,从而选择离开或转向新的赛道,这对原公司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然而,高风险也意味着高回报的可能。如果创始人能够成功地将所学、所见、所闻转化为公司的战略优势,其回报将是指数级的。一个正确的战略决策,一个关键的人脉链接,可能为公司带来数倍于学费的价值。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管理者的任务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寻找机会。”EMBA的核心价值,正是赋予管理者这种发现和把握机会的能力。这种回报是根本性的,它能带领公司从一个量级跃迁到另一个量级。
那么,面对这个两难的选择,难道真的非此即彼吗?其实,一个成熟的管理者,思考的永远不应该是“A or B”,而应该是“How to get A and B”。问题的核心,并非简单地在“发钱”和“学习”之间做选择,而是要诊断出公司当前最核心、最紧迫的痛点是什么。
如果你的公司正处于初创期或快速扩张期,团队成员长期高负荷运转,士气和体力都已接近临界点,那么,此刻最需要的就是“止血”和“补给”。这种情况下,将大部分资金用于发放奖金和改善福利,稳住军心,无疑是更明智的选择。这解决了团队的生存和安全感问题,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底层基础。先让马儿吃饱,才有力气跑得更远。
反之,如果你的公司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业务稳定但增长乏力,遇到了明显的“中年危机”或战略瓶颈,创始人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人脉圈已经无法支撑公司的下一步发展。那么,投资于创始人的大脑,去一个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地方进行系统性“充电”和“链接”,就显得至关重要。这解决的是公司的发展和自我实现问题,是更高层次的需求。通过提升“领航员”的能力,才能带领整艘船突破迷雾,找到新的航向。
更具智慧的做法,是寻求一种融合式的解决方案。比如,是否可以将这笔预算进行拆分?一部分用于奖励核心团队的卓越贡献,另一部分则不一定非要投入到昂贵的EMBA上,而是可以用于针对整个核心团队的、更具性价比的内训或外部专项培训课程。这样既能实现即时激励,又能做到团队能力的整体提升,实现了广度与深度的平衡。或者,创始人可以与团队签订一个“对赌协议”:公司出资支持创始人去学习,学成归来后,创始人需要带领团队完成一个更高的、可量化的战略目标,一旦目标达成,团队将获得更丰厚的奖励。这种方式,巧妙地将创始人的个人成长与团队的集体利益绑定在了一起,让“投资老板”变成了全体成员共同期待的一项事业。
总而言之,“把EMBA的学费,用来给核心团队发奖金”这个问题的答案,并非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式。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的是一家公司在特定发展阶段的真实需求和创始人的管理智慧。发奖金,是在为公司的“过去”和“现在”买单,它奖励卓越的执行力;读EMBA,是在为公司的“未来”投资,它押注于战略的突破性。
前者见效快,覆盖广,但可能深度不足,后劲乏力;后者风险高,周期长,但可能带来根本性的、指数级的回报。最好的决策,源于对公司现状最清醒的认知。是团队士气不振,还是战略方向迷茫?是需要巩固阵地,还是需要开辟新疆土?
或许,未来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如何建立一个动态的激励模型,能够根据公司的生命周期和战略目标,自动调整短期激励(如奖金)与长期投资(如高管培训)的权重。但在此之前,对于每一位面临此抉择的企业家而言,最重要的功课是:停下来,深入地诊断你的组织,然后,做出那个最符合当下、也最能撬动未来的选择。因为,最有效的激励,永远是“最合适”的那一个。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