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收到那份沉甸甸的EMBA录取通知书时,激动与憧憬之余,一个现实而又棘手的问题便会悄然浮现在每一位新学员的脑海中:未来这两年宝贵的时光,我该如何分配?是应该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啃透每一本教材,消化每一位教授的真知灼见?还是应该走出课堂,积极投身于各种社群活动,链接那些未来可能改变我事业版图的精英人脉?这个问题,几乎是每一位EMBA学员都必须面对的“开学第一课”,它关乎投入产出,更关乎你期望从这段旅程中最终收获什么。
首先,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EMBA教育的核心价值之一,在于其系统性的知识构建。与我们在职场中碎片化、应急式的学习不同,商学院的课程,无论是金融、营销、战略还是组织行为学,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与编排。它们的目的,是帮助已经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的管理者们,跳出日常工作的“隧道视野”,从更高、更宏观的维度重新审视商业世界的底层逻辑。这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工匠,虽然技艺高超,但若想成为一代宗师,就必须学习工程力学和材料科学,理解自己技艺背后的原理。
专注于上课学习,意味着你将有机会系统地梳理自己过往的成功与失败,并用经典的商业理论和前沿的管理模型去一一印证、复盘和升华。课堂上的案例讨论,教授的精辟点评,以及与同样带着问题而来的同学们的思想碰撞,能够帮助你构建一个更为坚固和全面的认知框架。这个框架,将成为你未来面对更复杂、更不确定的商业环境时的“压舱石”。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然而,没有系统性的“知”作为基础,所谓的“行”很可能只是重复过去的路径,难以实现真正的突破和创新。
然而,如果将EMBA仅仅视为一个获取知识的场所,那就大大低估了它的价值。顶级商学院汇聚了来自各行各业的精英,他们本身就是一本本“活的案例”。积极参与社群活动,本质上是在阅读这些最鲜活、最生动的商业故事,并与之建立深度链接。这些活动形式多样,从行业论坛、企业参访,到戈壁挑战赛、帆船俱乐部,再到小范围的私董会和主题晚宴,它们为学员们提供了一个超越课堂的、更加立体和多元的交流平台。
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提出的“弱连接”理论(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诠释。你的同学,这些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弱连接”,往往能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信息、机会和资源。课堂上你可能在学习并购理论,而身边的同学可能正在亲身操盘一桩数十亿的并购案;你在苦苦思索数字化转型,而隔壁小组的同学恰好是这个领域的顶尖专家。通过社群活动建立的信任和友谊,其价值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它可能是一次关键的业务合作,一次及时的融资引荐,甚至是在你职业生涯陷入低谷时,一句真诚的鼓励和点拨。这种“圈子”的价值,是EMBA投资回报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更加困惑了——听起来两边都无比重要,时间却有限,这岂不是一个无解的难题?其实不然。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二选一”,而在于如何实现“知行合一”,寻找属于你自己的最佳平衡点。课堂学习与社群活动,并非相互排斥的对立面,而是一个可以相互赋能、彼此促进的共生体。
试想一下,你在课堂上学到了最新的供应链金融模型,晚上参加一个金融主题的社群分享会,恰好有一位从事该领域的同学分享了他的实战经验和踩过的“坑”,这难道不是对课堂知识最深刻的理解和消化吗?反过来,你在社群活动中与一位从事新能源汽车的同学交流,对他所在行业的前景产生了浓厚兴趣,这又会促使你在接下来的战略课程中,带着更强的问题意识去学习和思考。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商学院里,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碰撞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它构成了EMBA学习体验最迷人的部分。
<li><strong>“T”型人才策略:</strong>将你的EMBA学习规划成一个“T”字。那一“竖”代表你在课堂上的深度学习,构建你专业领域的深度和高度;那一“横”则代表你通过社群活动拓展的广度,链接不同领域的资源和视野。</li>
<li><strong>选择性参与:</strong>并非所有社群活动都必须参加。学会甄别和筛选,选择那些与你的目标相关、能给你带来最大价值的活动。与其走马观花地参加十场泛泛的聚会,不如深度参与两三个你真正感兴趣的俱乐部或项目。</li>
最终,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高度个人化的。没有一个“标准公式”能适用于所有人。你需要根据自己的背景、目标和所处阶段,来动态调整你的策略。这本身就是一种高阶的管理实践——在有限的资源(时间、精力)下,如何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为了帮助你更清晰地定位,我们可以构建一个简单的自我评估模型。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思考在哪一类画像中,并参考相应的策略建议。这并非绝对的划分,而是一个帮助你思考的工具。
学员画像 | 核心诉求 | 推荐侧重点 (学习 vs. 活动) | 关键行动建议 |
技术/实业背景的企业家 | 系统学习现代管理知识,特别是金融、资本运作和战略。 | 70% 学习 / 30% 活动 |
|
谋求职业转型的职业经理人 | 探索新行业机会,建立跨界人脉,刷新个人品牌。 | 40% 学习 / 60% 活动 |
|
平台期或成熟企业的创始人/高管 | 寻求第二增长曲线,激发创新思维,寻找潜在合作伙伴。 | 50% 学习 / 50% 活动 |
|
总而言之,读EMBA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关于自我认知和资源配置的修行。它考验的不仅是你的学习能力,更是你的战略眼光和社交智慧。
回顾我们最初的问题——“读EMBA期间,是该积极参与社群活动,还是专注上课学习?”答案已经非常明朗:这不是一道单选题,而是一道需要智慧去求解的、关于平衡与融合的应用题。将课堂学习视为“内功”的修炼,将社群活动视为“外功”的切磋,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偏废任何一方,都将使你的EMBA之旅留下遗憾。
这段宝贵的学习旅程,其重要性不仅在于你获得了什么知识、认识了什么人,更在于你通过这个过程,学会了如何在一个充满机遇和信息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最适合自己的战略抉择。因此,我们提出的建议是,带着明确的目标入学,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和调整你的时间精力分配,让课堂的“知”指导你社群的“行”,让社群的“行”印证并深化课堂的“知”。
未来的研究或许可以更深入地追踪不同策略选择的EMBA学员在毕业后5-10年的职业发展轨迹,从而为后来者提供更具数据支撑的决策参考。但无论如何,请记住,你的EMBA之旅是你个人的交响乐,你是唯一的指挥家。是奏出深沉厚重的学术乐章,还是奏出恢弘壮丽的社交华彩,亦或是将二者完美交融,指挥棒,就在你的手中。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