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位企业家在商业的丛林中摸爬滚打,九死一生后,他最需要的是什么?是一本更厚的财务报表解读指南,还是一面能照见自己内心彷徨与坚持的镜子?在中国,这个问题催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顶级企业家教育形态。其中一种,以其创始人的光环和近乎严苛的筛选标准而充满神秘色彩,它就是湖畔大学。而另一种,则是以长江商学院为代表的,早已蜚声国际、体系成熟的顶级商学院。它们都汇聚了中国商业世界最顶尖的大脑,但它们培养企业家的底层逻辑却大相径庭。这不仅仅是课程设置的差异,更是两种教育哲学的根本分野。
要理解这两种模式的根本区别,我们必须回到源头,探究它们的创办初心。这决定了它们的气质、方向和最终要塑造的人。湖畔大学的初心,更像是一场关于“企业生命力”的哲学探寻。
湖畔大学的诞生,源于其创始人马云等人的一个深刻洞察:企业成功的原因千差万别,但失败的教训却总是惊人地相似。因此,湖畔从一开始就不是要教企业家“如何成功”,而是要研究“如何不失败”,如何让企业活得更长久。马云曾多次提到,希望湖畔大学能办300年,这本身就传递了一个核心信号——追求基业长青,而非短期辉煌。它的使命,是发现并训练拥有企业家精神的创业者。这里的“企业家精神”,不仅仅指赚钱的能力,更包含了一种超越商业本身的使命感、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担当。可以说,湖畔大学想做的是企业界的“黄埔军校”,但它培养的不是战术层面的“将军”,而是战略乃至精神层面的“统帅”。
相比之下,以长江商学院为代表的传统顶级商学院,其初心则更加贴近现代管理科学的精髓——为中国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和整合能力的世界级商业领袖。它的诞生背景,是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的关键时期。当时的中国企业,迫切需要系统化的管理知识、国际化的视野和前沿的商业理论来完成自身的蜕变。因此,长江商学院从创办之初就立足于“取势、明道、优术”的核心理念,致力于将西方成熟的管理思想与中国本土的商业实践相结合。它的使命是“赋能”,即通过系统性的知识传授、案例分析和思维框架训练,为已经或即将在商界扮演重要角色的管理者们,提供一套强大而完备的工具箱,帮助他们更科学、更高效地做出决策。
招生,是教育模式最直观的体现。你看它选择了什么样的人,就知道它想做什么样的事。湖畔大学和长江商学院在学员筛选上的逻辑差异,深刻地反映了它们不同的教育定位。
湖畔大学的筛选,与其说是在招“学生”,不如说是在寻“道友”。它的门槛之高,早已成为商界传说。申请者必须是创业三年以上的创始人,年营收超过3000万,并有三位保荐人。但这些仅仅是“敲门砖”。湖畔更看重的是一些难以量化的特质:创始人的“初心”是什么?在创业过程中经历过哪些刻骨铭心的失败?对未来、对社会抱有怎样的思考?面试过程据说充满了对人性和价值观的拷问。它似乎在刻意寻找那些在“术”的层面已经有所成就,但在“道”的层面开始感到迷茫和困惑的创业者。它要的不是一张完美的履历表,而是一个有故事、有伤痕、有反思、有巨大成长潜力的灵魂。这种筛选逻辑,确保了进入湖畔的学员群体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他们都是在路上的“求道者”。
而长江商学院的EMBA或CEO课程的筛选,则更像是在组建一支“精英战队”。其标准虽然同样严苛,但更侧重于商业成就和管理经验的硬指标。申请者通常是大型企业的核心决策者、行业内的领军人物或是发展迅猛的“独角兽”企业的创始人。学院看重的是学员所在企业的规模、行业影响力、个人的管理职级和未来的领导潜力。这种筛选逻辑旨在汇聚一群已经证明了自己能力的实干家,他们带着各自企业的实际问题和挑战来到课堂。学院的目标是为这些“将军”们提供更高级的战略武器和更广阔的作战地图,让他们在未来的商业战场上打赢更漂亮的仗。课堂的价值,不仅来自于教授的传授,也来自于这些背景多元、实力雄厚的同学之间的思想碰撞和资源链接。
如果说初心是“灵魂”,筛选是“骨架”,那么课程体系就是“血肉”。两者的课程设计,是其教育理念最核心的载体。
湖畔大学的课程,充满了“非标品”的色彩,它更像是一场持续的“战略务虚会”。其核心课程,如广为人知的“湖畔三板斧”(使命、愿景、价值观),以及对“上三板斧”(客户、员工、股东)和“下三板斧”(KPI、组织、人才)的深入探讨,都直指企业最根本的组织与文化命题。湖畔的教学极度重视“失败学”,学员们被要求分享自己最惨痛的失败经历,由教授和同学共同复盘、解剖。这种“以败为师”的教学方法,旨在帮助企业家建立强大的心理韧性和底线思维。此外,课程中包含了大量的人文、哲学、历史甚至艺术的内容,其目的并非传授知识,而是为了打开企业家的视野和格局,让他们思考商业之外的终极问题。它教的不是“How to do”,而是“Why to be”。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长江商学院的课程体系,则是一座系统、严谨、与时俱进的“知识殿堂”。它的课程模块化、体系化特征非常明显,涵盖了从宏观经济、金融、市场营销到战略管理、领导力、组织行为学等现代商学院的所有核心领域。每一门课程都由在该领域有深厚学术造诣的教授主导,他们带来的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理论框架、分析工具和全球最新的商业案例。长江商学院尤其强调“全球视野”和“中国洞察”的结合,教授们既能讲解华尔街的金融模型,也能深入剖析中国市场的渠道变革。这种体系化的学习,旨在为企业家构建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商业认知框架,让他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有条不紊地从不同维度进行分析和决策。它教的不仅是“Why”,更是成体系的“What”和“How”。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两者的区别,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格来总结:
对比维度 | 湖畔大学 | 长江商学院 (代表的顶级商学院模式) |
---|---|---|
核心哲学 | 育人,修心,探寻“道” | 授课,赋能,传授“术”与“道” |
学习焦点 | 失败研究、价值观塑造、组织文化、长期主义 | 管理科学、商业模式、金融战略、全球视野 |
典型课程 | “湖畔三板斧”、失败案例复盘、哲学与历史 | 公司理财、战略管理、市场营销、领导力课程 |
教学方式 | 案例分享(以失败为主)、小组辩论、创始人亲授、游学反思 | 教授讲授、案例分析(以成功为主)、小组项目、企业参访 |
师资构成 | 成功企业家、投资人、思想家为主,学者为辅 | 拥有顶尖学术背景的全职教授为主,企业家为辅 |
最终,两种模式导向的目标和为学员创造的价值也截然不同。这好比一位求医者,是选择看一位调理气血、固本培元的老中医,还是选择一位精准切除病灶、见效快的外科专家。
湖畔大学的价值导向,在于“塑造人”。它希望毕业的学员,不仅仅是更成功的商人,更是更具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新一代企业家”。它试图解决的是企业家在事业达到一定高度后,普遍会遇到的精神空虚、方向迷失和价值摇摆的问题。通过三到五年的深度学习和社群陪伴,湖畔希望重塑企业家的心性,让他们从一个机会主义的“捕猎者”,转变为一个长期主义的“农场主”。其最终目标,是为中国未来的商业文明,培养一批有定力、有信仰、能穿越周期的“压舱石”。这种价值是内化的、长期的,可能无法立刻体现在公司的财报上,但却可能决定企业能否走过下一个十年、二十年。
而长江商学院等顶级商学院的价值导向,则更侧重于“提升能力”。它为学员提供的是一套立竿见影的“认知升级”和“能力强化”方案。学员在课堂上学到的财务模型、战略工具、营销理论,回到公司后可能马上就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带来效率的提升和决策的优化。同时,由各行各业精英组成的同学网络,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资源,无论是商业合作还是信息交流,都能产生直接的价值。它的目标是培养“更好的CEO”,让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更强的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和领导能力。这种价值是外显的、高效的,能够直接赋能企业当下的发展。
综上所述,湖畔大学与以长江商学院为代表的顶级商学院,展现了两种根本不同的企业家教育模式。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
这两种模式并无高下之分,它们只是回应了企业家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精神状态下的不同需求。一个初出茅庐、渴望系统学习管理知识的创业者,可能会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上如鱼得水;而一个身经百战、开始思考“我是谁,我的企业将去向何方”的创始人,则可能在湖畔大学找到灵魂的共鸣。
展望未来,企业家教育的趋势或许并非是二选一,而是两者的融合。未来的企业家,既需要科学的管理工具,也需要强大的人文内心;既要懂得如何在全球市场中“取势、明道、优术”,也要时常拷问自己的“初心、愿景、价值观”。或许,最理想的企业家教育,是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里学好“十八般武艺”,再到湖畔大学这样的地方修炼“内功心法”,最终达到“内外兼修、知行合一”的境界。这或许是两种顶级模式,为中国商业的未来,共同指明的方向。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