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长江EMBA面试中惨遭淘汰,复盘后悟出的3个致命错误
2025-08-04

当那封来自长江商学院招生办的邮件静静地躺在收件箱里时,我的心跳仿佛漏了一拍。点开,意料之中,却又难以接受的“我们遗憾地通知您……”映入眼帘。那一刻,多年的职场拼杀、自以为是的商业洞见、精心准备的申请材料,都像被戳破的泡沫,瞬间幻灭。我,一个在自己领域里小有成就的企业管理者,在通往中国顶尖商学院的最后一关——面试中,惨遭淘汰。沮丧、不甘、自我怀疑……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但冷静下来后,我没有沉溺于失败,而是选择了一次痛苦但必要的复盘。正是这次复盘,让我看清了自己在这场关键博弈中犯下的三个致命错误。这不仅仅是一次面试的失败,更是一次对自我认知、沟通方式和价值定位的深刻反思。

角色错位:我是谁?

在踏入长江商学院面试室的那一刻,我内心深处潜藏着一个巨大的认知偏差:我错误地将自己定位为“买方”。我想当然地认为,我支付高昂的学费,来购买知识、人脉和品牌背书,因此,学校应该是“卖方”,需要向我展示其价值。这个心态,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我的被动和最终的失败。

在这种“买方心态”的驱使下,我的言谈举止不自觉地流露出一丝挑剔和审视。当面试官问我“为什么选择长江?”时,我的回答更多地集中在“我听说长江的教授资源很强”、“我希望借助长江的平台实现个人转型”……句句不离“我能得到什么”。我完全忽略了问题的另一面:长江商学院为什么要选择我?我能为这个精英汇聚的社群带来什么?顶尖商学院的录取过程,本质上不是一次交易,而是一场双向的、极其严格的“合伙人筛选”。他们寻找的不是“客户”,而是能够与学校品牌互相成就、能为同学贡献独特价值、能在未来为校友网络增添光彩的“事业伙伴”。他们是在用自己几十年来积累的声誉,为我的未来做投资。

著名管理学者彼得·德鲁克曾强调,组织的存在是为了实现外部的贡献。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EMBA的申请。我应该展示的是,我的加入将如何丰富课堂的讨论,我的行业经验能为其他同学带来怎样的启发,我的资源和网络又将如何与这个平台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我本应是一个积极的“价值输出者”,却把自己活成了一个被动的“资源索取者”。

面试心态对比

错误心态(我的表现) 正确心态(应有的表现)
定位:我是客户,是买方。 定位:我是潜在合伙人,是价值贡献者。
关注点:我能从长江得到什么? 关注点:我能为长江和同学带来什么?
沟通姿态:审视、评估、索取。 沟通姿态:展示、分享、共建。
核心问题:“你们能给我什么?” 核心问题:“我们在一起能创造什么?”

叙事贫乏:故事呢?

我的履历金光闪闪,上面罗列着一连串漂亮的数字和职位。在准备面试时,我像背书一样,将这些“功绩”烂熟于心,自以为这就是最有力的武器。然而,在面试官面前,我只是一个冰冷的“履历复读机”。我滔滔不绝地讲述着我如何带领团队将销售额提升了300%,如何主导了一次成功的并购,却始终没能讲出一个真正动人的故事。

致命的错误在于,我混淆了“事实陈述”与“价值叙事”。面试官早已通过我的申请材料了解了这些事实,他们想听的,是事实背后的东西:是那些数字背后惊心动魄的决策过程,是那些职位更迭背后深刻的思考与挣扎,是驱动我一路前行的那个独一无二的“why”。他们想看到的,不是一个完美的成功者,而是一个有血有肉、会犯错、会反思、并从中获得成长的真实的人。

从“事实陈述”到“价值叙事”的鸿沟

一个好的商业故事,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几个元素,这与经典的STAR原则(Situation, Task, Action, Result)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情感与思考的深度:

  • 情境(Situation)与挑战(Challenge):当时面临的困境是什么?最大的难题在哪里?
  • 思考(Thinking)与抉择(Decision):面对两难,我的思考路径是怎样的?为什么做出这个而不是那个决定?
  • 行动(Action)与冲突(Conflict):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阻力?我是如何克服的?
  • 结果(Result)与反思(Reflection):最终的结果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我从中学到了什么?这次经历如何塑造了今天的我?

例如,当被问及职业生涯中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时,我只是平淡地描述了项目结果。我本应该这样说:“当时我们面临着市场份额被竞品严重侵蚀的绝境,团队士气低落。我顶着巨大的压力,决定放弃沿用多年的打法,推动一次彻底的渠道变革。这个决定在内部遭到了巨大阻力,我开了无数次沟通会,甚至和共事多年的老搭档拍了桌子……最终,新策略成功了。但对我而言,最大的成就感并非来自那增长的300%,而是我懂得了在危机关头,一个领导者真正的勇气,是敢于否定昨天的自己。”这样的叙事,才能让面试官感受到我的领导力、韧性和成长性,而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业绩数字。

贡献缺失:我能给什么?

这第三个错误,与第一个“角色错位”紧密相连,但更侧重于未来和行动。在整个面试过程中,我的回答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我来学什么”,却几乎没有提及“我能教什么”或者“我能分享什么”。

长江商学院的EMBA课堂,绝非传统意义上的单向灌输。教授的引导固然重要,但同学之间的思想碰撞、经验分享、案例剖析,才是其价值的核心所在。招生委员会在构建每一个班级时,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演在为一部大戏选角,或是一个指挥家在组建一支交响乐团。他们需要有来自金融界的“大提琴手”,有来自制造业的“小号手”,有来自互联网的“打击乐手”,还需要有来自新兴消费领域的“长笛手”。每个人不仅要演奏好自己的声部,更要懂得如何与他人合奏,共同演绎一曲华美的乐章。而我,在面试中,只表达了我想成为一个听众,却没能证明我是一个值得被聆听的“演奏者”。

从“索取者”到“贡献者”的转变

我忽略了展示自己作为“贡献者”的潜力。当面试官问我“你对我们哪个课程模块最感兴趣”时,我只谈了我想学习金融和资本运作。我完全可以更进一步,补充道:“我对金融模块很感兴趣,因为我目前正负责公司的资本战略,但经验尚浅。同时,我在快消品行业的供应链管理方面有超过十年的实战经验,踩过很多坑,也总结了一些独特的方法论。我非常期待能在课堂上,与来自不同行业的同学分享我的经验,比如,我们是如何利用数字化工具将库存周转率降低30%的,也渴望听到他们是如何解决类似问题的。”

这种回答,不仅表明了我的学习动机,更重要的是,它清晰地传递了三个信息:

  1. 我有价值:我拥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独特的行业洞见。
  2. 我愿分享:我是一个乐于助人、懂得回馈的团队合作者。
  3. 我懂规则:我深刻理解EMBA的学习模式,知道如何参与其中并创造价值。

沃顿商学院教授亚当·格兰特在其著作《给予与索取》中提出,最成功的往往是那些“给予者”(Givers)。在EMBA的生态系统中,学校最青睐的,正是那些具备“给予者”特质的申请人。他们是社群的构建者,是价值的创造者,也是校友网络中最活跃、最受尊敬的节点。

结语:一次失败,一次重生

这次长江EMBA面试的失败,对我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但它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认知深处的盲区。复盘这三个致命错误——角色错位叙事贫乏贡献缺失——让我明白,通往顶尖学府的道路,考察的远不止是过去的成就,更是未来的格局、深度的自我认知和利他的精神。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领悟到,无论是职场晋升还是求学深造,我们都需要不断地追问自己三个问题:我是谁?我的故事是什么?我能贡献什么?想清楚这三个问题,远比任何华丽的履历都更有力量。

对于那些同样怀揣梦想,准备叩响长江商学院或其他顶尖商学院大门的申请者,我的建议是:请放下“买方”的傲慢,用心打磨你的故事,并真诚地思考你将如何点亮你所在的那个集体。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从未从失败中获得成长。对我而言,这次淘汰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它让我学会了更谦逊地审视自己,更深刻地理解价值的内涵。这段旅程,虽有遗憾,但收获远大于失落。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