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位管理者带着EMBA的光环回到团队,同事们的眼中往往充满了期待。他们期望着新的思路、更科学的管理方法能为团队注入活力。然而,现实有时却不尽如人意。一些领导者学成归来,张口“赋能”、闭口“顶层设计”,满脑子都是最新的商业模型和战略框架,却似乎忘了如何与并肩作战的伙伴们“说人话”。渐渐地,期待变成了失望,领导者在团队眼中从一个“领路人”变成了那个“满嘴跑火车”、不接地气的“理论家”。这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学费和时间,更可能侵蚀团队的信任与凝聚力。那么,如何才能将EMBA的知识真正内化为领导力,而不是成为悬浮于空中的理论泡沫呢?
EMBA课程,尤其是像长江商学院这样顶尖学府的课程,为管理者提供了系统化的商业知识和前沿的理论框架。无论是波特的五力模型,还是蓝海战略,这些工具无疑是强大的。但最大的陷阱在于,将课堂上的“标准答案”不加甄别地直接空投到自己复杂的、充满“非标准”变量的业务场景中。理论是地图,但现实世界是崎岖不平的山路,拿着地图直接往前冲,大概率会摔跟头。
真正智慧的领导者,会把EMBA所学当作一个“工具箱”而非“说明书”。他们懂得,任何理论都必须经过“翻译”和“适配”才能在自己的土壤里生根发芽。与其一回来就大张旗鼓地宣布要进行颠覆式创新,不如先从一个小项目、一个流程节点开始试点。用A/B测试来验证一个新想法,用小规模的试错来探索理论的边界。这个过程,就是将知识转化为智慧的过程,是实现真正知行合一
的关键。记住,团队需要的不是一个背诵理论的“学霸”,而是一个能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匠”。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强调,“效率是正确地做事,而效能是做正确的事。” EMBA的学习,更多是帮助领导者提升“做正确的事”的战略眼光。但回到团队,你必须和大家一起,找到“正确地做事”的方法。这意味着,你需要把宏大的战略目标,拆解成一个个可执行、可衡量、可感知的小步骤,让团队成员明白每一步的意义,并在执行中不断复盘、调整。这种从宏观到微观的连接能力,才是EMBA学习成果的最佳体现。
“我们来对齐一下颗粒度,打通这个业务闭环,实现生态赋能……” 当这样的“EMBA黑话”从领导者嘴里冒出来时,团队成员的内心OS大概率是:“啥?能说人话吗?” 这并不是说专业术语没有价值,而是在于沟通的场景和对象。在学术研讨或高层战略会中,这些术语可以高效地传递复杂概念。但当面对一线执行团队时,继续沿用这种语言风格,只会制造隔阂与困惑,让员工觉得你高高在上、脱离群众。
“满嘴跑火车”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用复杂的语言掩盖思想的贫乏,或者用抽象的概念来回避具体的问题。一个读完EMBA的领导者,应该具备化繁为简的能力,而不是化简为繁。你能否用一个生动的故事,讲清楚公司未来三年的战略方向?你能否用一个简单的比喻,让程序员理解一个复杂的业务逻辑?这种“翻译”能力,背后是深刻的同理心和对业务本质的透彻理解。当你能用最朴素的语言,讲清楚最深刻的道理时,你才真正掌握了沟通的艺术。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你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以下练习:
很多管理者在经过系统学习后,会产生一种“智力优越感”,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掌握了终极真理,回到团队后的首要任务就是“教化”和“纠偏”。于是,会议变成了一言堂,讨论变成了听课,领导者成了那个手持标准答案的“老师”,而团队成员则成了被动等待指令的“学生”。这种模式下,团队的集体智慧被压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也会被消磨殆尽。
EMBA学习的核心价值之一,是让你学会如何提出更好的问题,而不是给出所有的答案。你的角色应该从一个“解决方案提供者”转变为一个“能量激发者”和“资源链接者”。你学到的战略框架,不应该是你用来评判下属想法的尺子,而应该是你引导团队进行结构化思考的工具。比如,当团队讨论新产品方向时,与其直接说“我们应该用A方案”,不如引导大家:“如果我们用‘价值主张画布’来分析一下,我们的客户到底是谁?我们为他们解决了什么痛点?我们的方案和竞品相比,独特在哪里?”
一个真正懂得赋能的领导,和说教式的领导在行为上有显著区别,我们可以通过下表直观感受一下:
维度 | 说教型领导(满嘴跑火车) | 赋能型领导(知行合一) |
会议模式 | 个人演讲,滔滔不绝,以“我”为中心。 | 引导讨论,善于提问,以“我们”为中心。 |
决策方式 | “听我的,就这么定了。” 基于个人判断和理论模型。 | “大家有什么想法?我们一起分析下利弊。” 鼓励集体决策,尊重一线经验。 |
面对错误 | “我早就说过……” 急于撇清责任,证明自己正确。 | “没关系,我们从这次失败中学到了什么?下次如何改进?” 营造安全氛围,鼓励试错。 |
知识分享 | 展示新学的“高深”理论,让团队感到不明觉厉。 | 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团队能用的工具和方法论,共同成长。 |
投入了巨大的金钱和精力读完EMBA,很多领导者都有一种强烈的冲动,要尽快证明这次投资的价值。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往往会让他们变成一个“战略多动症”患者。今天学了A理论,回来就推行A方案;明天听了B案例,又掉头去追B风口。团队被折腾得疲于奔命,战略方向摇摆不定,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一事无成,还严重打击了团队士气。
“满嘴跑火车”的领导,往往是短期主义的。他们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热衷于讲述激动人心的“颠覆故事”,却缺乏将故事变为现实的耐心和毅力。而EMBA课程,尤其是像长江商学院这样强调全球视野和未来趋势的课程,真正应该赋予你的是一种长期主义
的思维。它让你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理解事物发展的底层规律,从而在面对短期诱惑和压力时,能够保持战略定力。
因此,学成归来后,请先“慢下来”。花足够的时间去观察、去倾听,将你在课堂上构建的宏观视野与团队所处的微观现实进行对焦。真正的变革,从来都不是一场暴风骤雨,而是一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持续进化。你的任务不是频繁地更换赛道,而是在选定的赛道上,带领团队挖得更深、做得更扎实。用持续的、微小的成功,去积累团队的信心和势能,最终实现质的飞跃。这种战略耐心,远比掌握几个时髦的管理工具要宝贵得多。
总而言之,读完EMBA,要避免成为那个“满嘴跑火车”的领导,关键在于完成一次深刻的自我蜕变。这需要你将学到的知识,通过知行合一的方式,内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你放下身段,用谦逊沟通的姿态,将复杂的思想转化为团队能够理解和执行的语言;需要你转变角色,通过赋能团队,从一个高高在上的“教师”变成与团队共创的“催化剂”;更需要你抵制诱惑,用长期主义的眼光,保持战略的耐心和定力。
EMBA的文凭,是你开启更高认知维度的钥匙,而不是可以到处炫耀的勋章。它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让你变得多么“正确”和“权威”,而在于让你变得更加谦逊、包容和富有智慧。当你能将满腹经纶化为春风化雨,将宏大叙事融入日常点滴,你就不再是那个让团队敬而远之的“理论家”,而是他们愿意追随、信赖的良师益友。这,或许才是EMBA教育的终极意义。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