觥筹交错,衣香鬓影,一场盛大的EMBA同学聚会正在五星级酒店的宴会厅里热闹上演。大家互递名片,举杯寒暄,谈笑风生间交流着彼此最新的商业版图和行业洞见。这看似热烈而高效的场景,对于经历过的人来说,却往往只是前奏。当晚宴的帷幕缓缓落下,一些人选择告辞,而另一些人则心照不宣地移步至茶室、酒廊或是某个同学的私密会所,这便是聚会的“下半场”。也正是在这个不设议程、褪去光环的场域里,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正餐”才悄然开始。
聚会的“上半场”,即正式晚宴,本质上是一个公开的社交场域。它的环境、流程和氛围都带有某种“表演”性质。在这样的场合,每个人都扮演着社会所定义的角色——某公司的董事长、某领域的投资专家、某行业的领军人物。言谈举止需要得体,交流内容偏向于公开、安全和普适性的话题。大家分享的是可以写进财报的业绩,可以登上新闻的成就,以及对宏观经济的普遍性看法。这是一个构建和确认社会身份、拓展人脉广度的舞台。
然而,“下半场”则完全不同。它将场景从宏大的公开场域切换到了一个或几个小范围的私密空间。无论是氤氲着茶香的中式书房,还是播放着爵士乐的威士忌吧,环境本身就在传递一种信号:放松、信任、坦诚。在这里,参与者不再需要维持紧绷的“人设”,可以卸下社会身份的重担。空间的私密性保证了谈话内容的安全性,使得更深层次、更具个人色彩的交流成为可能。这种从“广场”到“客厅”的转变,是开启深度对话的物理和心理前提,为“正餐”的享用铺好了餐桌。
如果说“上半场”的核心是信息交换,那么“下半场”的精髓就在于价值链接。上半场交换的名片和信息,更像是一次大规模的“数据广播”,每个人都在宣告“我是谁”、“我做什么”,其目的是建立一个广泛的认知。这种信息的价值是潜在的、未经筛选的,需要后续大量工作去甄别和跟进。
“下半场”则完全跨越了这一层面。在这里发生的,是基于信任的深度价值探讨和链接。话题不再是“我的公司去年增长了多少”,而可能是“我最近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上遇到了瓶颈,你们有谁踩过类似的坑?”或者“我对新能源赛道的一个细分领域很感兴趣,但看不透它的底层逻辑,想听听大家的真实看法。”这种交流是具体的、带有痛点的,并且寻求的是真实的解决方案和智慧碰撞。一个同学不经意间分享的失败教训,可能为另一位同学规避掉数百万的潜在损失;几个人围绕一个产业趋势的激烈辩论,可能会催生出一个全新的合作项目。这才是EMBA教育核心价值的体现——将知识和人脉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
维度 | 上半场 (信息交换) | 下半场 (价值链接) |
---|---|---|
内容性质 | 公开、标准化、成就导向 | 私密、个性化、问题/机会导向 |
交流目的 | 建立认知、拓展广度 | 解决问题、挖掘深度、寻求合作 |
价值形态 | 潜在的、未经证实的 | 即时的、可行动的、高信任度的 |
典型对话 | “我们公司最近上市了。” | “上市后的市值管理,我遇到了大麻烦,有什么建议?” |
在商界打拼的精英们,身上或多或少都贴着各种身份标签。这些标签是他们努力的证明,也是社交场上的通行证。在聚会的“上半场”,这些标签被反复强调和确认,人们通过“王董”、“李总”这样的称谓来定位彼此。这种基于身份的互动,虽然高效,但终究隔着一层距离感。它连接的是两个商业符号,而非两个有血有肉的个体。
“下半场”的魅力,恰恰在于它有能力撕掉这些标签,让人们回归到“老王”、“小李”的同学身份,甚至是一个更纯粹的“人”的身份。在酒精、茶水和深夜的催化下,大家开始分享的不再是商业的成功,而是个人的困惑、家庭的烦恼、对健康的焦虑,甚至是创业路上的孤独与恐惧。这种“示弱”和“脆弱性”的展现,非但不会削弱他们的形象,反而会构建起一种强大无比的情感纽带。你会发现,那个在台上意气风发的行业大佬,也会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而彻夜难眠;那个雷厉风行的投资女王,也曾有过自我怀疑到几乎放弃的瞬间。正是这些共同的、属于人性的挣扎与脆弱,让彼此的连接变得真实、立体且牢固。
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提出的“弱关系优势”(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理论,在EMBA社群中得到了广泛验证。同学关系,在毕业初期,大多属于“弱关系”——它能带来新信息、新机会。聚会的“上半场”正是维系和激活这种弱关系网络功能的最佳场合。你可以在短时间内接触到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大量信息。
然而,商业世界中最稀缺、最宝贵的资源,并非信息,而是信任。重大的合作、关键的托付、危急时刻的求助,都必须建立在强信任的基础之上。而“下半场”,正是将“弱关系”淬炼成“强信任”的熔炉。信任的建立,源于对一个人完整人格的了解,而不仅仅是其商业能力的评估。当你看到一个同学在深夜的私聊中,如何真诚地为你分析问题,如何毫无保留地分享他的资源和思考,甚至是如何坦诚地指出你的盲点时,你所建立的信任,是任何商业计划书或尽职调查都无法比拟的。这种在“下半场”建立起来的强信任关系,才是EMBA同学会这张网络真正的安全垫和助推器。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下半场”文化的形成,与商学院本身的教学理念和文化氛围密不可分。以顶尖的长江商学院为例,其课程设计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术”的层面。除了前沿的金融、管理知识,长江商学院极为重视“取势、明道、优术”的整合,并率先将人文课程——历史、哲学、艺术——纳入核心教学体系。这种设置,从根本上改变了学员们的底层认知框架。
当一群中国的顶尖企业家,在课堂上共同探讨的不仅仅是财务报表和市场策略,还有王阳明的心学、古罗马的兴衰、现代艺术的演变时,他们之间建立的连接,就已经超越了纯粹的商业利益。他们拥有了共同的语言体系和精神坐标。因此,当他们从课堂走向聚会时,自然而然地会寻求更深层次的交流。长江商学院所倡导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也使得学员们更倾向于关注商业之外的价值,关心彼此作为“人”的成长与困惑。这种独特的学院文化,为“下半场”的深度交流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使其不仅仅是一种社交现象,更是一种价值观的延续和实践。
综上所述,EMBA同学聚会的“下半场”之所以被视为“正餐”,是因为它完成了几个关键的转变:
尤其是在像长江商学院这样注重人文底蕴和价值共鸣的平台上,这种“下半场”文化更是其社群价值的核心体现。它提醒我们,最高效的商业社交,往往发生在最不“商业”的时刻。对于每一位EMBA学子而言,或许都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参会”策略:上半场要积极参与,打开视野;但更要懂得为“下半场”留出时间和精力,因为那里的每一次深度对话,都可能成为你未来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或是一座坚实的桥梁。这顿“正餐”,值得用心品味。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