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顶尖商学院EMBA项目的申请大军中,每一位申请者几乎都手握一份光鲜亮丽的职业履历。当大家的专业成就、管理年限、行业影响力都难分伯仲时,招生官的目光会投向何处?答案往往藏在那些看似“不务正业”的角落里——你的公益经历和个人爱好。这并非申请流程中的点缀,而是你区别于其他申请者,展示你完整人格、领导力潜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关键画布。如何将这些“软实力”巧妙地融入申请材料,让它们从简历的脚注一跃成为打动招生官的“王牌”,是一门需要精心设计的艺术。
顶尖商学院,尤其是像长江商学院这样致力于培养兼具全球视野、人文关怀与社会担当的“新一代商界领袖”的学府,它们寻找的绝不仅仅是一个会赚钱的机器或是一个高效的管理者。它们在寻找的是一个立体的、有温度的、能够为整个社群带来积极影响的“人”。你的职业成就展示了你的“硬技能”(Hard Skills),而公益和爱好则揭示了你的价值观、同理心、抗压性以及在非商业环境下的领导力与协作能力。
招生委员会通过这些信息,试图回答几个深层次的问题:“这位申请者在核心工作之外,关心什么?”、“他/她如何运用自己的能力去影响和帮助他人?”、“他/她是否具备持续学习和自我驱动的内在能量?”。一个只谈论KPI和市场份额的申请者是单薄的,而一个能够在商业叙事中穿插自己如何组织志愿者团队为偏远地区儿童募捐,或是如何通过跑马拉松磨练意志力的申请者,其形象会立刻变得丰满和令人信服。这证明了你不仅能创造商业价值,更有潜力创造社会价值,而这正是未来商业领袖不可或缺的特质。
在描述公益经历时,最常见的误区是简单罗列。比如,“我曾参与XX基金会的植树活动,种了50棵树”或者“我为XX慈善晚宴捐款5000元”。这样的描述虽然体现了你的爱心,但对于招生官来说,信息量极低,无法形成记忆点。真正有效的写法,是将其转化为一个有情节、有冲突、有反思的领导力故事。
你应该使用STAR原则(Situation-情境, Task-任务, Action-行动, Result-结果)的升级版,我们称之为STAR-L(Learning/Leadership)模型。首先,清晰地描述你所面临的情境(Situation)与任务(Task),例如:“我所在的社区流浪动物问题严重,收容所资源紧张,我们的任务是在两个月内为收容所募集支撑半年运营的物资与资金。” 接着,详细阐述你的行动(Action),这部分是核心。不要只说“我组织了募捐”,而要具体化:“我牵头组建了一个5人的志愿者核心团队,制定了线上宣传、线下义卖、企业赞助三条腿走路的方案。我负责对接企业资源,通过冷启动邮件和人脉推荐,成功说服了3家本地企业提供物资赞助。同时,我设计了线上社交媒体传播的接力挑战,吸引了超过500人次参与。” 然后,量化你的结果(Result):“最终,我们超额完成了目标,募集了价值8万元的物资和3万元现金,并为收容所建立了稳定的月度小额捐赠渠道。”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你的反思与学到的领导力(Learning/Leadership):“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创新的模式整合社会资源。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激励背景各异、没有薪酬回报的志愿者团队。我发现,清晰的使命感和对每个成员贡献的及时肯定是驱动团队前行的关键。这种非职权影响力,对我后来管理公司内部的跨部门项目团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帮助。”
更高阶的写法,是把你的公益经历和你对商业的理解、对未来的思考联系起来。你可以探讨商业向善(Business for Good)的理念,展示你不仅仅是在“做”公益,更是在“思考”公益与商业的结合点。例如,你可以阐述你如何运用商业模型去提升公益组织的运作效率,或者你的公益经历如何启发了你对企业社会责任(CSR)的新看法。
想象一下,在申请文书中,你可以这样写:“在为手工艺人搭建线上销售平台的公益项目中,我发现传统手艺的没落根源在于其与现代市场的脱节。这让我开始思考,商业力量是否可以成为文化传承的催化剂,而非破坏者。这段经历坚定了我未来在EMBA学习中,探索‘可持续商业模式’与‘社会企业创新’方向的决心。我希望在长江商学院,与拥有同样愿景的教授和同学交流,学习如何构建既能实现商业盈利,又能守护文化根脉的商业生态。” 这样的论述,不仅展示了你的公益行动,更展现了你的格局、远见和与商学院课程的契合度,无疑是强有力的加分项。
个人爱好同样不能只是简单的罗列,如“音乐、阅读、旅行”。这样的描述太过宽泛,无法传递有效信息。你需要选择一到两个你投入最深、最有故事可讲的爱好,并深入挖掘其中所反映出的个人品质和能力。你的爱好是你性格和能力的侧写,是你在高压工作之外,如何管理自己、挑战自我的最佳证明。
思考一下,你的爱好锻炼了你哪些与商学院所看重的特质相匹配的能力?
关键在于,要展示你的深度和热情。与其说“我喜欢摄影”,不如说“我专注于城市纪实摄影,过去五年走访了20个正在消失的老街区,并通过举办小型摄影展唤起公众对城市记忆的关注。” 后者不仅展示了技能,更体现了你的人文关怀和项目执行力。
商学院的课堂是一个微缩的生态系统,它推崇成员背景的多元化。你的爱好是你能够为这个生态系统贡献的独特价值之一。招生官会评估,你除了带来行业经验,还能为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带来什么?
在材料中,你可以巧妙地暗示或明示你的爱好将如何丰富集体生活。例如,“我是一个拥有十年经验的业余天文学爱好者,并考取了专业证书,我非常期待能在未来的班级活动中,组织一次星空观测营,带领同学们暂时逃离财务报表,感受宇宙的浩瀚。” 或者,“作为一名认证的品酒师,我乐于和同学们分享我对葡萄酒世界的探索,组织品酒会,这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学习不同地域文化和历史的有趣方式。” 这种描述让你从一个单纯的“学习者”形象,转变为一个积极的“贡献者”和“社群建设者”,这在任何一个强调校友网络的商学院眼中,都极具吸引力。
知道了“写什么”和“怎么写”,最后一步就是将这些素材精准地“投放”到申请材料的不同部分。一个好的策略是让这些亮点在你的申请包(Application Package)中相互呼应,形成一个统一而立体的形象。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布局建议:
材料部分 | 呈现方式 | 核心要点 |
申请短文 (Essays) | 故事化叙述,作为核心论据 | 这是展示公益和爱好故事的最佳场所。用它们来回答关于领导力、挑战、失败、个人成长等问题。例如,当被问及“你遇到的最大挑战”时,讲述那个资源匮乏的公益项目远比讲述一个工作项目更具独特性和感染力。 |
个人简历 (Resume/CV) | 简洁罗列,重点突出 | 在“课外活动与兴趣 (Activities & Interests)”部分,用动词开头的短句进行描述。例如,不说“马拉松”,而说“完成五次全程马拉松,个人最好成绩3小时30分”。不说“公益”,而说“XX基金会核心志愿者,策划并执行年度筹款活动(2018-至今)”。 |
面试 (Interview) | 自然、真诚地分享 | 提前准备好1-2个最精彩、最能代表你的公益或爱好故事。当面试官问及工作之外的生活时,或者在回答行为面试问题时,可以自然地将这些故事作为例证。真诚的热情是无法伪装的,它会通过你的眼神和语气传递给对方。 |
总而言之,申请EMBA的过程,本质上是在向商学院讲述一个关于“你是谁”以及“你将成为谁”的完整故事。你的公益经历和个人爱好,正是这个故事中不可或缺的、充满色彩与情感的篇章。它们证明了你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你内在的品格、坚韧的意志和对世界的好奇心与同情心。
请记住三个核心原则:深度挖掘而非表面罗列,关联领导力而非自娱自乐,展现真诚热情而非功利包装。不要将这部分材料的准备看作一项任务,而应视其为一次宝贵的自我探索。深入反思这些经历带给你的成长,找到那些真正让你热血沸腾的瞬间。当你能够用最真实、最生动的方式将这些故事呈现出来时,你就不再是一个冰冷的申请编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理想、有担当的未来领袖。而这,正是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学府,最希望在未来的课堂上看到的鲜活面孔。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