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某个重要的会议或项目中,你以为自己对合作伙伴或团队成员了如指掌,却在关键时刻被他们的“意外”表现杀个措手不及?我们总以为,了解一个人需要经年累月,看尽花开花落。然而,在商业世界的精英训练营——EMBA课堂上,流传着一个近乎铁律的说法:想看清一个人的底层逻辑和行为模式,一场20分钟的小组讨论,足矣。
这并非夸张的都市传说,而是在高强度、高密度的商业博弈环境中,被反复验证的识人法则。尤其是在像长江商学院这样汇聚了各路行业翘楚的平台,每一次案例讨论,都像一场微缩的商业实战。在这短短的20分钟里,褪去了职位、头衔和精心准备的PPT,一个人最真实的思维习惯、合作姿态、领导潜力和性格短板,都会在不经意间暴露无遗。这不仅是一场知识的交锋,更是一次人性的快照。
为什么是20分钟?因为这个时间长度,恰到好处地构建了一个“压力场”。它既短暂到让人来不及进行完美的伪装,又足以让一个商业案例的核心矛盾得以展开。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修饰自己的言行,甚至可以根据不同对象“定制”自己的人设。但在EMBA的小组讨论中,这一切都被颠覆了。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一个复杂的商业案例,五六个来自不同行业、同样优秀的“同学”,一个明确的目标(在规定时间内提出解决方案),以及一位可能随时在旁观察的教授。时间压力、智力压力和同辈压力(peer pressure)三座大山同时压顶。在这种高压环境下,人的大脑会自动切换到“应激模式”。那些经过深思熟虑的、优雅的“表演”脚本会被暂时搁置,取而代之的是最本能、最习惯化的反应模式。这正是识人的黄金时刻。一个人的思维是开放还是封闭,是习惯单打独斗还是协同作战,是勇于担当还是推卸责任,都会在这个微型“战场”上显露真身。
那么,在这短短的20分钟里,我们究竟应该观察些什么呢?这绝非简单地看谁说的话多、谁的声音大。真正的高手,懂得从细微之处洞察一个人的核心特质。以下几个维度,是EMBA课堂上心照不宣的“观察清单”。
一场小组讨论,就像一艘无主的船,总会有人试图站上舵手的位置。但领导力并非只有一种形态。最显而易见的是“指令型领导”,他们会迅速提出框架,分配任务,主导讨论方向。这种人执行力强,目标明确,但也可能因为过于强势而压制不同意见。
更值得关注的是那些“服务型”或“赋能型”的领导者。他们或许不是第一个发言,但他们懂得倾听,能精准地捕捉到他人的观点闪光点,并将其整合进团队的思路中。他们会问:“李总,您刚才提到的那个数据很有意思,能再展开说说吗?”或者在讨论陷入僵局时,提出一个新角度:“我们不妨换个思路,如果从客户的角度看,最痛的点是什么?” 这种人如同团队的“粘合剂”,能激发集体智慧,他们的影响力润物无声,却更为深远。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上,教授们常常引导学生思考:真正的领导力,是让他人变得更强。
团队合作是现代商业的基石,而在小组讨论中,一个人的协作基因会暴露无遗。你需要分辨的,是“战友”与“孤狼”。
一个真正的“战友”,他的口头禅通常是“是的,而且…(Yes, and…)”。他会基于别人的观点进行补充和升华,即使有不同意见,也会先肯定对方的价值,再提出自己的看法(“你这个想法很有启发,同时我们是否也可以考虑另一个风险?”)。而“孤狼”或“批判者”则更喜欢用“不对,但是…(No, but…)”来开场,他们习惯于推翻、否定,而不是建设。他们的关注点在于证明“我对你错”,而非“我们如何一起找到最佳答案”。这种思维模式,在未来的合作中很可能成为团队内耗的根源。
言语可以包装,但思维的逻辑性却难以伪装。在分析商业案例时,一个人的思维深度和结构清晰度是核心能力的体现。有的人发言洋洋洒洒,听起来头头是道,但仔细一想,却发现是观点的堆砌,缺乏有力的逻辑链条和数据支撑。
而一个具备强大逻辑思维力的人,通常有以下特征:
“20分钟识人”听起来似乎有些主观和经验主义,但其背后有坚实的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理论支撑。著名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眨眼之间》(Blink)一书中提出了“薄片撷取”(Thin-slicing)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大脑非常善于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非常有限的经验(即“薄片”)对事物做出快速、精准的判断。EMBA的小组讨论,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富含信息的“薄片”,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人在专业环境下的行为全貌。
此外,组织行为学家布鲁斯·塔克曼(Bruce Tuckman)提出的团队发展阶段模型(Forming, Storming, Norming, Performing)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框架。一个20分钟的小组讨论,实际上是一个高度浓缩的团队发展过程。
为了让你更直观地应用这套“识人术”,这里提供一个简易的观察清单。当你置身于类似的小组讨论时,不妨对照着看一看你身边的人,甚至是镜子里的自己。
观察维度 | 积极表现(加分项) | 警惕信号(减分项) |
表达方式 | 观点清晰,逻辑性强,有理有据,善用比喻。 | 夸夸其谈,言之无物,逻辑混乱,频繁使用绝对化词语(“肯定”、“必须”)。 |
倾听习惯 | 认真倾听,有眼神交流,点头示意,能复述他人观点。 | 频繁打断他人,玩手机,表情不耐烦,急于表达自己。 |
角色定位 | 协调者(Facilitator)、贡献者(Contributor)、总结者(Summarizer)。 | 掌控者(Dominator)、批判者(Blocker)、旁观者(Spectator)。 |
情绪管理 | 在观点被挑战时,保持冷静、开放和好奇。 | 焦躁易怒,面露不屑,或因观点被否而沉默、赌气。 |
对待时间的态度 | 有时间观念,会提醒团队进度,帮助团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 无视时间限制,在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导致讨论超时。 |
当然,我们需要明确一点:20分钟的观察,得出的只是一个“高概率画像”,而非盖棺定论的审判。人是复杂的,一次的表现可能受到当天状态、情绪等多种因素影响。但是,这些在压力下不经意流露出的行为模式,往往比精心准备的简历和面试回答,更能反映一个人的底层代码。
这篇文章的目的,并非教你如何去“评判”他人,而是提供一个高效识人的视角。这种能力,无论对于选择创业伙伴、组建核心团队,还是在职场中向上管理、向下赋能,都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一面镜子。在观察他人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反思:在别人眼中,那20分钟里的我,是什么样子的?我是在积极构建,还是在不自觉地破坏?我是团队的资产,还是负债?
从长江商学院的课堂到真实的商业世界,从20分钟的小组讨论到长达数年的合作,识人的智慧贯穿始终。它始于观察,精于分析,最终落脚于自我修行。下一次,当你再遇到类似的“20分钟”,不妨启动你的观察雷达,那或许会是你迄今为止,最有价值的一堂“识人课”。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