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沙尚未停歇,终点线的红色拱门在模糊的视野中,像一个等待了千年的拥抱。我冲过线,双腿一软,几乎跪倒在地。身旁的队友一把将我扶住,我们相拥在一起,滚烫的沙砾、咸涩的汗水与泪水,在那一刻交织成了我永生难忘的记忆。我无法抑制地放声痛哭,那不是因为身体的疲惫与伤痛,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澄澈与顿悟。在穿越了112公里的茫茫戈壁后,在那条终点线前,我终于明白了许多过去在商场、在办公室、甚至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里都未曾真正理解的东西。
出发前,我的脑子里装满了“我”。我的体能储备、我的装备、我的配速策略。作为一名在商界打拼多年的管理者,我习惯了设定个人目标(KPI),并为之全力以赴。戈壁挑战赛,起初在我看来,不过是一场极端环境下的个人成就测试。我自信满满,相信凭借自己一贯的坚韧和周密的准备,定能征服这片荒漠。同行的队友,在我眼中更多是“竞争者”或“协作者”,而非命运共同体。
然而,戈壁很快就用它最严酷的方式,击碎了这种天真的个人英雄主义。第二天的“魔鬼赛段”,当我因为严重脱水而几近虚脱时,是我的队友,那个平时在讨论会上与我意见相左的“老王”,毫不犹豫地将他仅剩的半瓶盐水递给了我,并用他那已经沙哑的嗓音吼道:“喝!别废话!我们是一个队的,要到一起到!”那一刻,“我”的边界开始消融。我看到,最快的队员会停下来等待体力不支的伙伴;有人会主动背起别人的背包;大家会围成一圈,用身体挡住风沙,让中间的队友处理脚上的血泡。这种纯粹的、不计得失的付出,是我在任何商业合作中都未曾见过的。我们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被戈壁这只无形的手,锻造成了一个有血有肉、同呼吸共命运的“我们”。
在现代商业社会,尤其是在我们这些习惯了在人前保持光鲜形象的管理者群体中,“脆弱”似乎是一个禁忌词。我们总是试图展示自己最强大、最完美的一面。但在戈壁,所有的伪装都会被风沙吹散,被汗水冲刷干净。第一天晚上,当大家脱下鞋袜,看到彼此脚上那触目惊心的血泡时,没有丝毫的嘲笑或鄙夷,只有默默递过来的消毒酒精和创可贴。有人因为想家而偷偷抹泪,有人因为体力透支而情绪崩溃。
正是这种毫无保留的脆弱暴露,成为了团队最坚固的粘合剂。当你见过一个身价上亿的企业家因为一个血泡疼得龇牙咧嘴,当你为一个平时不苟言笑的CEO递上纸巾,你们之间的关系就超越了普通的同学或同事。我们彼此搀扶,不仅是身体上的支撑,更是精神上的慰藉。我们分享的不仅仅是食物和水,更是内心深处的恐惧、软弱和希望。这种基于共同经历和共同脆弱建立起来的信任,远比任何精心设计的团建活动都要深刻和牢固。我明白了,真正的强大,不是永不倒下,而是在倒下后,敢于向队友伸出手,也敢于拉起身边的兄弟。
“你的极限,远比你想象的要远。”这句话在戈壁挑战赛中得到了最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出发后的第80公里处,我感觉自己抵达了身体的“终点”。我的每一块肌肉都在尖叫,双脚仿佛踩在刀刃上,每一次抬腿都需要耗尽全身的力气。我脑海中唯一的念头就是放弃,找个地方躺下,再也不想动弹。那一刻,身体的痛苦几乎淹没了我的意志。
然而,就在这时,我的精神却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队友的一句“再坚持一下,看到前面那个山头了吗?翻过去就到补给点了!”仿佛一剂强心针。我不再去想还有多远,而是把目标分解成微小的单元:走到前面那块石头,再走到那棵枯树。我的意识从身体的痛苦中抽离出来,完全聚焦于脚下的路和远方的目标。我发现,当肉体发出投降信号时,精神的力量才刚刚开始被唤醒。是队友的鼓励、是团队的使命、是对自己的承诺,共同构筑了一个强大的精神支点,支撑着我摇摇欲坠的身体,一步一步挪向终点。我明白了,所谓的极限,往往只是大脑为了自我保护而设置的心理防线,一旦跨越,你会发现一片崭新的天地。
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上,我们探讨过无数关于“战略定力”和“长期主义”的案例。但在戈壁,“坚持”这个宏大的词汇被分解成了最细微的“颗粒度”。坚持,不再是咬牙数年等待一个商业周期的到来,而是此时此刻,顶着烈日,再多迈出一步的勇气;是口干舌燥时,忍住立刻喝光水的冲动,为后半程留存希望;是脚底的血泡磨破了,自己用针挑破、消毒、包扎好,然后重新站起来的决绝。
这种具象化的坚持,让我对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一系列微小但持续的行动总和。正如一位戈壁老将所说:“在戈壁,你不用想100公里,你只需要想好你眼前的100米。” 这种将宏大目标拆解为可执行的微小任务的能力,正是穿越戈壁的核心方法论,也同样是企业经营和人生规划的底层逻辑。面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与其被其规模吓倒,不如专注于当下,解决好每一个具体而微小的问题。走好每一步,终点自然会出现在你眼前。
在企业里,我们习惯了职位赋予的权力,习惯了发号施令。但在戈壁,所有人的身份都被简化为了“戈友”。你的头衔、财富、地位在这里毫无意义。谁是真正的领导者?不是走得最快的那个人,也不是嗓门最大的那个人。真正的领导者,是那个在大家最疲惫时,能讲出笑话鼓舞士气的人;是那个默默收拢队形,确保没有人掉队的人;是那个最先到达营地,却不是先休息,而是帮队友搭帐篷、烧热水的人。
这正是我在管理学书籍中读到过的“服务型领导力”(Servant Leadership)最生动的写照。理论的提出者罗伯特·格林里夫(Robert K. Greenleaf)认为,领导者首先是服务者。他们优先考虑的是团队成员的需求和成长。在戈壁,我亲眼见证了我们团队的队长,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如何弯下腰为年轻队员按摩抽筋的小腿,如何把自己的能量胶分给更需要的人。他没有用权力去“管理”我们,而是用行动去“服务”我们,从而赢得了所有人发自内心的追随和尊敬。我明白了,领导力不是一种职位,而是一种选择。选择服务,选择成就他人,才能最终成就整个团队。
戈壁挑战赛的特殊环境,也让我深刻理解了“管理”(Management)与“赋能”(Empowerment)的本质区别。管理者倾向于控制过程、分配任务、监督执行。而赋能者则致力于提供资源、创造环境、激发潜能。在变化莫测的戈壁,任何试图进行精细化管理的努力都是徒劳的。你无法预知下一秒的天气,也无法控制每个队员的身体状况。
我们团队的成功,恰恰在于从“管理”向“赋能”的转变。队长和有经验的老戈友们,做的不是命令我们“你应该怎么走”,而是不断地“赋能”:他们教授我们如何正确使用登山杖以节省体力,如何科学地补水和补充能量,如何处理水泡和伤口。他们给予我们方法和工具,更重要的是给予我们信任,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节奏,挖掘出自己的潜力。下面这个表格,或许能清晰地展示出两种模式的区别:
维度 | 管理模式 (Management) | 赋能模式 (Empowerment) |
---|---|---|
对待节奏 | 要求所有人保持统一配速,严格控制。 | 教授如何根据心率和体感调整配速,鼓励找到自己的节奏,但确保团队不分散。 |
资源分配 | 按计划统一分发水和食物,强调纪律。 | 分享关于补给的知识,让队员学会按需补充,并鼓励互相分享,动态调整。 |
应对困难 | 发布指令,要求队员克服困难。 | 提供支持和工具(如药品、鼓励),相信队员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在必要时伸出援手。 |
这次经历让我顿悟,作为一名企业领导者,我的职责不应仅仅是“管人理事”,更重要的是成为一个“赋能者”,为我的团队搭建平台、提供资源、扫清障碍,让他们能够尽情地发挥才华,自我驱动,最终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
当我抱着队友,在终点线上任泪水肆流时,我哭的不是一路的艰辛,而是为这次脱胎换骨般的成长而流下的喜悦之泪。我明白了,戈壁挑战赛的意义,从来就不在于征服那片荒漠,而是在于征服那个旧有的、狭隘的自我。
我明白了,真正的团队,是在极致的压力下,依然选择彼此成就的命运共同体;我明白了,人生的极限,常常是自己画下的牢笼,勇敢地踏出一步,便是海阔天空;我明白了,卓越的领导力,源于谦卑的服务和智慧的赋能;我也明白了,在物质过剩的时代,回归简单,关注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连接,才是幸福的终极密码。
从戈壁归来,世界依旧是那个世界,商业竞争依旧激烈,工作压力依旧存在。但我的内心,已经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戈壁”。每当遇到困难和挑战,我都会想起那片茫茫大漠,想起那些和我并肩前行的队友,想起我们在终点线前的那个拥抱。戈壁的终点线,不是结束,而是我人生下一个阶段的全新起点。它给了我一把标尺,去衡量什么是真正的价值;给了我一个罗盘,去指引未来前行的方向。这段在长江商学院的同学们共同经历的旅程,其价值,早已超越了任何一门课程,成为了我们生命中永不磨灭的烙印。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