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EMBA课堂上,教授会点名批评同学的观点吗?
2025-08-03

一位在商海沉浮多年、习惯了在自己公司一言九鼎的企业家,当他重新坐进课堂,成为EMBA的一名新生时,内心或许会掠过一丝隐忧:在这里,如果我的观点不够成熟,会被教授当众点名,甚至毫不留情地批评吗?这不仅是关于面子的问题,更关乎一个成熟的管理者如何在一个全新的、高水平的环境中学习与自处。这个问题,触及了顶级商学院EMBA教育的核心——究竟是怎样的课堂文化,才能真正锻造出引领未来的商业领袖?

“批评”还是“挑战”?

首先,我们需要厘清一个概念: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EMBA课堂上,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带有负面情绪和个人攻击色彩的“批评”是几乎不存在的。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高级、更具建设性的互动形式——学术挑战(Intellectual Challenge)。教授的目标并非否定或羞辱任何一位同学,而是通过对某个观点进行深度剖析、质疑其前提、探讨其边界,来激发整个班级的思考。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一位同学在分析一个经典的商业案例时,提出了一个看似完美的解决方案。教授可能会微笑着追问:“您这个方案的成功,依赖于三个关键假设。如果其中任何一个假设在现实中不成立,比如市场环境发生剧变,您的B计划是什么?或者,我们换个角度,在座的有没有来自相关行业的同学,你们觉得这个方案在执行层面最大的阻力会是什么?” 这种提问,表面上看是“点名批评”,但其本质却是将一个个人观点,转化为一个公共的、可供深度探讨的教学素材。它考验的不是对错,而是思维的严谨性、全面性和抗压性。

EMBA的学员本身就是一群身经百战的精英,他们重返校园,寻求的绝不是安逸的知识灌输,而是思维的碰撞与视野的颠覆。一次高质量的“挑战”,远比十次温和的“赞同”更能带来价值。它就像一次商业实战的“压力测试”,在安全的课堂环境中,让你提前预演可能遇到的各种诘难与危机。因此,学员们往往不是害怕被挑战,反而是期待被挑战,因为每一次成功的应对,都意味着认知边界的又一次拓展。

教授的引导艺术

在长江商学院的EMBA课堂上,教授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乐队指挥,而非高高在上的评判者。他们的核心任务是营造一个“心理安全”的环境,让每个人都敢于亮出自己最真实、甚至最大胆的观点,而不必担心因“说错话”而受到嘲笑或贬低。这种环境的建立,依赖于教授高超的引导艺术。

教授们通常会使用苏格拉底式的诘问法,通过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其逻辑上的漏洞或思考的盲区。他们不会直接说“你错了”,而是会问:“你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是什么?”“这个数据源可靠吗?”“你是否考虑过竞争对手的反应?”这种方式将焦点从“人”转移到了“观点”和“逻辑”本身,保护了发言者的自尊心,同时又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更重要的是,教授会巧妙地将挑战的“火力”分散给全班同学。当一个观点被提出来,教授可能会说:“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视角。王总,您在制造业深耕多年,从您的经验看,李总的这个互联网打法在传统企业能落地吗?为什么?” 如此一来,课堂就从“教授 vs 学生”的单向挑战,变成了“全班同学共同参与”的多维思想碰撞。这不仅让讨论更加深入,也让每位同学都成为了学习过程的积极贡献者,而不仅仅是旁观者。

同学间的思想碰撞

一个经常被忽视的事实是,EMBA课堂上真正的价值,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同学之间。这些学员来自各行各业,拥有截然不同的知识背景、行业经验和思维模式。因此,很多时候,对一个观点的最犀利、最切中要害的挑战,并非来自教授,而是来自你的邻座。

一位做消费品的同学提出的营销方案,可能会被一位做硬科技的同学从技术实现的角度提出质疑;一位来自国企的同学分享的管理经验,可能会被一位连续创业者从效率和激励机制上进行“灵魂拷问”。这种跨界的、基于真实经验的碰撞,是任何书本都无法给予的。教授在这里的作用,是确保这种碰撞是有序的、建设性的,而不是演变成无谓的争执。他会适时总结、提炼,将碎片化的观点整合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这种课堂生态,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表格来对比传统教学模式与长江商学院EMBA的案例教学模式:

特征 传统知识课堂 长江EMBA案例课堂
教授角色 知识的传授者、权威 讨论的引导者、催化剂
学生角色 被动的接收者、记录者 主动的分享者、挑战者
讨论目标 找到唯一的“标准答案” 探索多种可能性,深化对复杂问题的理解
对“错误”观点的态度 需要被纠正 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是通往更深层次思考的起点

从这个表格中可以清晰地看到,EMBA课堂的逻辑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这里,“被点名”不是惩罚,而是一种荣幸,意味着你的观点有足够的价值,值得被全班同学和教授投入时间进行深度探讨。

“被颠覆”的价值

许多长江商学院的校友在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时,都会提到那些让他们“面红耳赤”“下不来台”的瞬间。然而,这些瞬间往往也是他们收获最大、记忆最深刻的时刻。一位已经上市公司的创始人曾分享过他的故事:

  • 他曾在课堂上意气风发地分享自己引以为傲的商业模式,结果被教授和同学从战略、财务、人力等多个维度“围攻”了一个多小时。
  • 当时他觉得非常“没面子”,但冷静下来复盘,发现那些质疑点正是他公司未来可能遇到的巨大风险。
  • 这次“课堂危机”让他回去后立刻调整了公司的战略部署,成功规避了一个潜在的“大坑”。他感慨道:“那一个小时的‘批评’,至少为我省下了一个亿的试错成本。这比任何赞美都值钱。”

这种“被颠覆”的价值,恰恰体现了长江商学院“取势、明道、优术”的办学理念。课堂上的挑战,正是帮助企业家们在制定“优术”(具体策略)时,反复审视自己的“明道”(底层逻辑)是否清晰,对“取势”(宏观趋势)的判断是否准确。如果一个观点经不起推敲,那么基于这个观点的一切商业决策都可能是危险的。在课堂上被教授和同学“点破”,远比在残酷的市场上被现实“击破”要幸运得多。

结论:超越批评,拥抱成长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长江EMBA课堂上,教授会点名批评同学的观点吗?”

答案是:会,也不会。

说“会”,是因为教授确实会直接点名,并对同学的观点进行直接、犀利、毫不含糊的挑战。从形式上看,这完全符合“点名批评”的定义。

说“不会”,是因为这种“批评”的内核,与我们日常理解的负面指责截然不同。它不针对个人,只针对观点;它不以否定为目的,而以启发为宗旨;它不是知识的终点,而是更深层次思考的起点。它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旨在最大化学习效果的教学互动,是EMBA教育价值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对于有志于进入长江商学院深造的商业精英而言,需要做的不是担心被批评,而是要建立一种全新的学习心态:从“渴望被认可”转变为“渴望被挑战”。请将每一次提问、每一次发言都看作是一次思想的“路演”,而教授和同学们,就是你最顶级的“天使投资人”和“压力测试官”。他们的“批评”,是你打磨观点、优化决策、实现自我超越的最宝贵资源。拥抱这种建设性的挑战,正是这趟学习旅程中最具价值的修行。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