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长江商学院宽敞明亮的教室里,窗外是金融中心的繁华景致,耳边是顶尖教授对商业理论鞭辟入里的剖析。作为一名在商海中摸爬滚打多年的企业高管,我本以为这次EMBA之旅是对过往经验的系统梳理与升华。然而,一个令人困惑的场景却频繁上演:当教授在讲台上引经据典,阐述着某个经典的管理模型或战略框架时,我的脑海中却立刻浮现出三五个与此理论完全相悖,却在我的实际工作中大获成功的案例。这一刻,一个尖锐的问题直击内心:当EMBA的“圣经”与我赖以生存的实战经验发生激烈碰撞时,我究竟该相信谁?
这个问题并非我一人独有,它几乎是每一位带着丰富经验重返校园的EMBA学员都会面临的“甜蜜的烦恼”。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谁对谁错”的选择题,而是一个关乎我们如何升级认知、突破瓶颈的思辨题。这趟学习旅程的真正价值,或许就蕴藏在这场理论与实践的交锋之中。
首先,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EMBA课程中的理论与我们的实际工作经验,其本质、来源和目标本就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碰撞的根源,也是我们学习的起点。
商学院的理论,无论是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还是科特勒的营销哲学,它们本质上是一种高度抽象和归纳的产物。这些理论诞生于学者们对成百上千个企业案例的观察、分析和总结,旨在剥离掉具体情境的“枝叶”,提炼出具有普适性的“主干”规律。它们追求的是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的严谨性,像一张精准的地图,为我们描绘出商业世界的宏观地貌和基本法则。它的优点在于能提供一个高屋建瓴的视角,帮助我们看清“森林”的全貌,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限。
而我们的实际工作经验,则是具体、生动且高度情境化的。它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市场环境、面对特定的竞争对手、带领特定的团队、利用特定的资源所取得的结果。经验就像是在丛林中亲自开辟出的一条小径,我们对路径上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木都了如指掌。经验告诉我们,有时候“反常识”的操作反而能出奇制胜,教科书上的“金科玉律”在复杂的现实面前可能不堪一击。它的优势在于鲜活、直接,充满了无法被量化的“手感”和“直觉”,是我们在战场上赖以生存的宝贵财富。
当冲突发生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捍卫自己的经验,因为它经过了“成功”的检验。然而,成为一名更卓越的领导者,恰恰需要我们具备一种至关重要的能力——批判性地审视自我经验。你的成功,真的可以被复制吗?它背后是否存在被我们忽略的偶然性?
我们需要警惕几种常见的认知陷阱。首先是“幸存者偏差”(Survivor Bias)。我们看到的、并引以为傲的成功案例,只是无数尝试中“活下来”的极少数。我们很容易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某个决策或特质,却忽略了那些采取了同样决策但最终失败的“沉默的大多数”。EMBA的理论,正是通过对大量成败案例的统计分析,帮助我们穿透这种偏差,看到更完整的概率分布。也许你的“逆势扩张”成功了,但理论数据可能会告诉你,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这么做的失败率高达90%。你的成功,包含了多少运气的成分?
其次是“归因谬误”(Attribution Error)。人们倾向于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在因素(我能力强、决策英明),而将失败归因于外在因素(市场不好、对手太狡猾)。这种自我美化的本能,会让我们无法客观地复盘经验。一个经典的商业理论,就像一面澄澈的镜子,它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外部框架。对照理论,我们或许会发现,那次力挽狂澜的成功,可能并非因为我们的“神机妙算”,而是恰好踩中了行业周期性爆发的节点,或是竞争对手犯下了致命的战略错误。敢于承认自己经验中的“偶然性”和“局限性”,是心智成熟的第一步。
当然,审视经验绝不意味着要盲目信奉理论。恰恰相反,EMBA学习的另一项核心任务,就是学会如何“解构”和“活用”理论。任何理论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药”,它们都有其特定的“保质期”和“适用范围”。
在面对一个理论时,我们至少要问自己三个问题:第一,这个理论的诞生背景是什么? 比如,诞生于20世纪工业时代、以大规模生产为背景的泰勒科学管理理论,在多大程度上能直接指导今天的知识型、创新型组织的管理?一个基于美国市场消费者行为得出的营销模型,照搬到人情社会和圈层文化特征明显的中国市场,是否需要进行本土化的改造?第二,这个理论的核心假设是什么? 几乎所有经济学和管理学模型都建立在“理性人”假设之上,但行为经济学的大量研究早已证明,人的决策常常是非理性的。你的经验之所以与理论相悖,很可能就是因为你的员工、客户或合作伙伴,在关键时刻的表现根本不是“理性人”。第三,这个理论的边界在哪里? 理论为了简洁,必然会忽略某些变量。你的实际工作经验,恰恰包含了那些被理论模型所忽略的、却至关重要的“扰动项”,比如企业文化、创始人精神、关键人物的个人魅力、甚至是一些地缘政治的突发因素。
学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对待医学指南一样对待商业理论。指南提供了标准的诊疗路径,但面对具体病人时,医生必须结合其独特的体质、病史和生活习惯,做出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案。EMBA课堂,尤其是像长江商学院这样注重实践与思辨的平台,其教授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授理论本身,更在于引导学员去探讨理论的适用边界,激发大家用各自的经验去挑战、补充和丰富理论。
所以,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我该相信谁?”,本身或许就是一个伪命题。真正的答案不在于二选一,而在于融合与超越。这既是EMBA学习的精髓,也是一位优秀管理者向卓越领导者跃迁的关键。
我们可以尝试建立一个“理论-经验”的螺旋式上升的个人决策模型。当遇到一个与你经验相悖的理论时,不妨按照以下步骤进行一次深度的“精神操练”: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这个过程,我们可以构建一个简单的思考表格:
冲突点 | 我的过往经验/做法 | EMBA课程理论 | 批判性追问(审视与解构) | 融合后的新知/行动方案 |
关于激励 | 高额的销售奖金是刺激业绩最有效的方式,屡试不爽。 | 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薪酬是保健因素,而非激励因素。过度依赖金钱激励可能损害内在驱动力。 | 我的成功是否只适用于特定岗位(如销售)和特定发展阶段(初创期)?理论是否忽略了短期生存压力? | 继续保留有效的奖金制度(保健),但增加更多激励因素,如提供成长机会、授予更多自主权、建立荣誉体系,以激发团队的长期和内在动力。 |
正如管理思想家克里斯·阿吉里斯(Chris Argyris)提出的“双环学习”(Double-loop Learning)理论,单环学习是在既有规则下解决问题(像恒温器一样),而双环学习则是反思和挑战规则本身。当你的经验与理论冲突时,正是启动“双环学习”,实现认知跃迁的绝佳时机。
最后,请永远不要忘记,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身处一个顶级的商业思想交流场域,这里最宝贵的资源,除了教授,还有你身边的每一位同学。
当困惑产生时,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在课堂讨论、小组作业或课后小聚时,把你的问题抛出来。别忘了,你身边坐着的,可都是来自各行各业、身经百战的“老江湖”。一位来自互联网行业的同学,可能会用“A/B测试”的思维为你解读理论的验证过程;一位深耕供应链管理的同学,可能会从执行层面告诉你某个战略框架的现实阻力。他们的经验,会成为你审视自己经验和解构理论的“第三只眼”,让你看到更立体、更多元的图景。
同时,大胆地与教授进行一对一的深入交流。优秀的教授绝不会满足于单向的知识灌输,他们更渴望听到来自一线的、鲜活的“反例”。你的经验对他们而言,同样是验证、修正和发展其理论研究的宝贵素材。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地方,教授们往往自身就拥有丰富的企业顾问经验,他们非常擅长在理论的严谨性和实践的复杂性之间搭建桥梁。一场与教授的下午茶,其价值可能胜过你独自苦思冥想数周。
回到最初的问题:“当EMBA课程内容与我的实际工作经验相悖时,我该相信谁?”
答案是:我们不应盲目地相信任何一方,而应该相信那个通过批判性思维,将二者成功融合后,变得更睿智、更深刻的自己。
这个过程,要求我们:
EMBA的学习之旅,其核心价值不在于给你一套标准答案,而在于为你提供一套高质量的思维工具和一方高水平的思辨场域。那些让你感到困惑、矛盾、甚至有些“不舒服”的时刻,恰恰是你认知框架正在被打破、心智模式即将升级的征兆。拥抱这种冲突,享受这个过程,你将不仅仅是带着一套更新的知识体系离开校园,更是完成了一次从“经验丰富的管理者”到“洞察未来的领导者”的蜕变。这,或许才是这趟求学之旅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