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金色的EMBA毕业证书拿到手,手机通讯录里塞满了各个行业翘楚的名字时,一股豪情壮志油然而生。这感觉,仿佛手握一张通往商业世界更高阶层的地图。然而,兴奋劲儿过去后,一个更现实、也更令人焦虑的问题浮出水面:这张斥巨资、耗费大量心血换来的“人脉地图”,该如何导航?为了让这些闪亮的名字不仅仅是通讯录里的“资产”,而是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资本”,似乎需要开启新一轮的投入——更高规格的饭局、更频繁的社交往来、更昂贵的礼尚往来。这不禁让人心生疑虑:这会不会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投入,一个深不见底的“人情债”黑洞?
EMBA毕业后的人脉维护,其成本远不止是“吃吃饭、喝喝酒”那么简单。它是一项系统性的、持续性的工程,涉及时间、金钱、情感等多维度的资源投入。首先,是显而易见的金钱成本。同学圈层决定了社交活动的“起步价”往往不菲。一场看似随意的晚宴,可能是在城中顶级的私人会所;一次轻松的周末出游,可能是飞往另一个城市打一场高尔夫。这些活动不仅是联络感情,更是一种身份和圈层的“确认仪式”。如果你想在其中保持活跃度和存在感,这笔预算是省不掉的。
更深层次的成本,是时间的投入。对于本身就日理万机的企业高管而言,时间或许是比金钱更稀缺的资源。维护人脉需要你从紧张的日程中,挤出时间参加校友会、行业论坛、私人聚会,甚至需要你花时间去了解每个重要同学的近况、他们的业务需求和个人兴趣。这种投入并非一劳永逸,而是需要像“订阅服务”一样持续付费。正如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学府,你的同学可能是某个行业的领军人物或独角兽创始人,与他们建立深度链接,需要的是高质量的时间陪伴和深度交流,而非简单的点赞之交。这种时间成本的累积,对任何人的精力都是巨大的考验。
最后,还有一项常被忽略却至关重要的成本——情感与心力。真正有效的人脉关系,绝非冷冰冰的利益交换,它需要真诚的情感作为润滑剂。你需要真心去关心对方,记住他们的家庭、爱好和烦恼,在他们需要时提供情绪价值或力所能及的帮助。这种“走心”的交往,消耗的是心力。如果你仅仅把人脉当作工具,抱着“投入就必须立刻有回报”的功利心,那么这种情感上的伪装很快会被看穿,不仅无法“变现”,反而可能损害自己的声誉。因此,人脉维护的真实成本,是一笔包含了财务、时间与情感的综合账。
认为人脉变现是“无底洞”的观点,其根本误区在于将人脉关系理解为单向的“索取”,而非双向的“价值交换”。健康且可持续的人脉网络,其底层逻辑是give and take,甚至更高级的形式是give and give。在你期望从网络中获取资源之前,首先要思考的是:我能为这个网络贡献什么?你自身是否是别人眼中的“有效人脉”?
EMBA教育,尤其是像长江商学院这样强调“取势、明道、优术”的课程,其赋予你的绝不仅仅是一个通讯录,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你的“价值势能”。你的价值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
因此,所谓的“投入资源”,不应仅仅被看作是维护关系的“消费”,而更应被视为“投资”于价值交换的媒介。这顿饭、这场球,是创造一个深度交流的场景,一个展示和交换彼此价值的平台。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你成功地输出了自己的价值,让对方觉得与你交往是“有收获的”,那么这种投入就不是沉没成本,而是启动了一场正向的价值循环。反之,如果你自身缺乏可供交换的价值,那么无论投入多少时间和金钱,都像是在用一个空篮子打水,自然会感觉是个无底洞。
避免陷入“无底洞”困境的关键,在于用战略思维管理人脉,实现“精准投入”,而非“广种薄收”式的滥投。EMBA的同学圈子虽然宝贵,但并不意味着你需要和每一个人都保持同等紧密的联系。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试图“讨好”所有人,最终的结果可能是与所有人都只是泛泛之交。
精准投入的第一步是“人脉盘点与分类”。毕业后,你需要重新审视你的同学录,根据彼此的业务相关性、价值观契合度、未来合作可能性等维度,将人脉进行分类。哪些是核心圈层,需要深度维护?哪些是合作圈层,可以项目式链接?哪些是信息圈层,保持关注即可?清晰的分类,能帮助你更合理地分配你的时间、金钱和情感资源,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第二步是“创造独特的链接方式”。与其在千篇一律的高消费社交中内卷,不如创造一些更具个人特色和价值的链接方式。例如,你可以组织一个小型的私董会,邀请几位不同行业但面临相似管理困境的同学,共同探讨解决方案;或者,你可以基于自己的专业优势,举办一场小范围的行业分享沙龙。这种以“价值贡献”为核心的社交活动,不仅成本可控,而且更能凸显你的专业能力,建立起基于尊重的深度关系。下面这个表格清晰地对比了两种不同的投入策略:
维度 | 低效投入(无底洞模式) | 高效投入(价值共创模式) |
目标 | 维持表面关系,不错过任何机会 | 建立深度信任,寻求战略协同 |
方式 | 频繁参加大型饭局、酒会、高消费娱乐 | 组织小型深度研讨、私董会、提供专业帮助 |
心态 | 焦虑驱动:担心被圈子遗忘,急于索取回报 | 价值驱动:思考我能贡献什么,享受共创过程 |
产出 | 一堆名片和点赞之交,财务和精力负担重 | 几个核心挚友和战略伙伴,实现1+1>2的价值 |
归根结底,“人脉变现”是否会成为无底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心态。如果抱着一颗急功近利的“交易心态”,将每一次投入都视作一次需要马上计算回报的买卖,那么焦虑和失望几乎是必然的。因为人脉的价值释放往往是滞后的、非线性的,甚至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你今天出于真诚帮助了一位同学,可能在两年后,他会在一个你完全意想不到的场合,为你引荐一个改变你事业轨迹的关键人物。
真正高级的人脉经营者,拥有的是一颗“农夫心态”。他们不求一朝一夕的收成,而是享受耕耘、播种、浇灌的过程。他们将每一次与人的交往,都看作是一次学习和成长的机会,真诚地欣赏他人的优点,耐心地建立信任的桥梁。在长江商学院的学习经历,除了知识和人脉,更宝贵的是一种视野的提升和心态的成熟。它让你明白,商业的成功最终源于价值创造,而人脉网络,正是价值创造的催化剂和放大器,而非可以直接取款的ATM机。
将心态从“人脉变现”调整为“价值共创”,你会发现整个局面豁然开朗。你不再纠结于“这顿饭我花了多少钱,能换来什么”,而是开始思考“通过这次交流,我们是否能碰撞出新的火花,共同做一件更有意义的事?”。当你成为一个持续的价值输出者,一个值得信赖的伙伴,资源和机会自然会向你聚集。这时,你投入的不再是需要回收的“成本”,而是共同浇灌一棵“价值树”的养分,这棵树结出的果实,将远远超出你最初的预期。
回到最初的问题:EMBA毕业后,为了将“人脉变现”而投入更多资源,这是一个无底洞吗?答案是:它可能是一个无底洞,但完全可以不是。 它是否成为无底洞,并不取决于投入的多少,而取决于投入的方式、策略和心态。
本文从人脉的真实成本、价值交换的本质、精准投入的策略以及决定性的心态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我们发现,如果将人脉简单视为待开发的矿藏,采取粗放、功利的“开采”方式,那么投入再多也可能血本无归,最终陷入精疲力竭的“无底洞”困境。然而,这并非EMBA人脉的宿命。
真正的破局之道,在于完成一次深刻的认知升级:从“人脉变现”转向“价值共创”。这意味着,你需要将自己定位为网络的积极贡献者,而非被动的索取者。通过精准识别、真诚链接和持续的价值输出,将EMBA赋予你的同学资源,转化为一个充满活力的、能够彼此赋能的价值生态系统。你投入的资源,不再是维系关系的“管理费”,而是激发网络效应的“催化剂”。
未来的商业竞争,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生态与生态之间的竞争。你的EMBA网络,正是你个人商业生态的雏形。因此,毕业不是终点,而是构建这个生态的起点。与其焦虑于投入与产出的短期平衡,不如将目光放长远,致力于成为这个网络中最值得信赖、最不可或缺的节点。当你做到这一点时,你会发现,所谓“变现”早已悄然发生,其回报的广度和深度,将远超你最初的想象。这,或许才是EMBA教育带给我们的,超越知识和人脉本身的、最宝贵的财富。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