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EMBA的殿堂,尤其是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学府,意味着你将迎来一场知识的盛宴。然而,伴随盛宴而来的,是那份厚重如山的必读书单和堆积如麻的商业案例。对于早已习惯在商场上运筹帷幄、日理万机的企业高管们来说,如何从“老板”模式无缝切换回“学生”模式,并在这场知识的“海啸”中游刃有余,而非被其淹没,便成了开学后面临的第一个,也是贯穿始终的挑战。这不仅仅是一场阅读能力的考验,更是一次时间管理、精力分配和思维模式的全面升级。
首先,我们需要从根本上调整阅读的心态。EMBA的阅读,绝非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的逐字逐句的“啃书”。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侦探在审阅案卷,目标不是记住每一个细节,而是要从中发现线索、洞察模式、并最终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解决方案。你不再是那个需要向老师证明“我读过”的学生,而是一位寻求商业智慧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决策者。
请彻底抛弃“完美主义”的包袱。试图读完每一个字、理解每一个注释,是EMBA阅读中最常见的陷阱。这种做法效率低下,且容易让人产生挫败感。相反,你应该采取一种功利主义或者说实用主义的视角。问问自己:这篇文章、这本书或者这个案例,对我当下的工作有什么启发?它能帮助我理解哪个商业理论?它能为我正在面临的管理困境提供怎样的视角?带着这样的目的去阅读,你的大脑会自动筛选重要信息,阅读过程将变得更具指向性和效率。
正如任何一场重要的战役都需要周密的战前部署,高效的阅读同样始于阅读之前。在你翻开书本或案例的第一页前,花上10到15分钟进行战略准备,其效果远胜于直接埋头苦读一小时。这个准备阶段的核心是——明确目标,建立框架。
首先,快速浏览课程大纲,理解本次阅读任务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位置。教授为什么选择这篇文章?它与上一节课的内容有何关联?又将为下一堂课的讨论埋下怎样的伏笔?然后,快速检视阅读材料本身。看标题、摘要、前言、结论以及各章节的小标题。对于一本书,可以看看目录和索引;对于一篇学术论文,摘要和结论是关键;对于案例,开头的背景介绍和结尾的决策困境是核心。这个过程,就像在进入一片陌生的森林前,先看一眼地图,对整体的地形地貌有个大致的了解。
在建立了初步的认知框架后,试着将标题和副标题转化为问题。例如,如果一章的标题是“蓝海战略的实施路径”,你就可以在脑中提问:“实施蓝海战略具体有哪几个步骤?每个步骤的关键点是什么?可能会遇到哪些障碍?”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你的大脑会像雷达一样主动搜索答案,而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这种“提问式阅读”能极大地提升你的专注度和理解深度。
进入正式阅读阶段,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具体的技巧来提升效率和效果。这里,著名的“二八定律”(帕累托法则)同样适用: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中,大约20%的内容包含了80%的核心信息。你的任务,就是快速定位并吃透这关键的20%。
在阅读理论书籍或学术文章时,要学会“跳读”和“扫读”。重点关注每段的首句和末句,它们通常是该段落的主题句或总结句。留意那些被加粗、斜体或者在图表中呈现的信息,这些都是作者强调的重点。当你遇到一个概念或者理论时,不要陷在复杂的论证过程中,而是要迅速抓住它的核心定义、适用前提和关键特征。你可以用自己的话在页边空白处进行简短的概括,这既能检验你是否真正理解,也方便日后快速回顾。
同时,建立一个动态的笔记系统至关重要。传统的划线和摘抄效率不高,更容易造成“伪学习”的满足感。我更推荐以下两种方式:
案例阅读是EMBA学习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在长江商学院这样强调实战和思辨的教学环境中。案例与传统书籍的最大不同在于,它没有现成的答案,而是呈现一个充满矛盾和不确定性的真实商业情境,旨在训练你的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
阅读案例,强烈建议采用“多遍阅读法”,而不是一次性读完。
<li><strong>第二遍:精读与分析(约45-60分钟)。</strong>这次要带着“侦探”的眼光,仔细阅读案例的每一个细节,特别是附录中的财务报表、市场数据和组织结构图。用笔在旁边标注出关键事实(Facts)、各方观点(Opinions)和潜在的约束条件(Constraints)。同时,开始运用你在课堂上学到的各种分析工具,如SWO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财务比率分析等,对案例进行“解剖”。</li>
在精读之后,你需要构建自己的分析框架。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框架是:
尝试回答以下几个核心问题,并把答案系统地组织起来: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这个流程,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格来辅助思考:
步骤 | 核心任务 | 产出/思考要点 |
第一次阅读 | 快速浏览,把握故事主线 | 了解主角、背景和核心冲突 |
第二次阅读 | 精读,关注数据和细节 | 提炼关键事实、数据和约束条件 |
分析与诊断 | 运用理论框架进行分析 | 明确问题的根本原因,完成SWOT分析等 |
形成方案 | 提出多个备选解决方案 | 至少2-3个逻辑清晰、可行的解决方案 |
决策与建议 | 评估方案,做出最终选择 | 明确的决策建议和充分的支持理由 |
阅读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决定学习成效的关键一步,是知识的整合与输出。仅仅“读懂”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须能够将其内化,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理查德·费曼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学习方法:检验你是否真正掌握一个知识的最好方式,就是看你是否能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把它讲给一个完全不懂的人听。
这正是EMBA课堂讨论的价值所在。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上,你身边的同学可能就是某个领域的专家。课前,花点时间整理你对阅读材料和案例的分析,形成自己明确的观点。在小组讨论或课堂发言时,大胆地分享你的看法,并认真倾听他人的见解。观点的碰撞和交锋,是深化理解、发现自己思维盲区的最佳途径。很多时候,同学的一个提问、教授的一句点评,会让你茅塞顿开,获得比独自苦读数小时更大的收获。
更重要的是,要时刻将所学与自己的工作实践相结合。在读到某个理论或案例时,不妨停下来想一想:这个模型能解释我公司遇到的某个现象吗?这个案例中的失败教训,我们公司能避免吗?这个成功的战略,我们能否借鉴?将阅读笔记与工作日志结合起来,建立一个“理论-实践”的连接库。这种持续的关联和反思,才能真正让知识“活”起来,将学费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总而言之,高效阅读EMBA的海量书单和案例,是一项需要战略、战术和持续修炼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我们完成从“海绵式吸收”到“探矿式挖掘”的心态转变;通过战略准备,带着明确的目标和问题开始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运用“二八定律”和动态笔记法等高效技巧,精准获取核心信息;面对独特的案例挑战,采取多遍阅读法和结构化分析框架,攻克难关;最后,通过课堂讨论和工作实践,完成知识的整合、输出与内化。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EMBA学生核心能力——在复杂信息中快速学习、深度思考和果断决策——的绝佳训练。掌握了这套方法,你不仅能轻松应对学业压力,更重要的是,你将获得一种终身受用的高效学习能力。这或许是除了学位和人脉之外,EMBA所能带给你的、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未来的商业世界风云变幻,唯有成为一个高效的学习者,方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