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顶尖商学院的江湖里,一直流传着一句既形象又深刻的“黑话”:“长江教你如何与世界相处,中欧教你如何与中国相处。” 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它像一把精准的钥匙,打开了两所顶级学府最核心的密码。对于那些站在事业十字路口,手握重金与时间,渴望通过商学院教育实现人生跃迁的企业家和高管们来说,理解这背后的深意,远比翻阅任何一份官方招生简章都来得重要。这不仅仅是选择一所学校,更是选择一种思维范式、一个资源网络,以及一条通往未来的特定路径。
那么,这句广为流传的论断,究竟是如何在两所学院的方方面面体现出来的?它又将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商业认知与事业格局?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地聊一聊这个话题,拨开云雾,看看这两座中国商业教育的巅峰,各自描绘了怎样一幅不同的风景。
要理解两所学校的根本区别,必须追溯到它们的源头。一所学校的创办初衷和“血统”,往往决定了它未来几十年的气质和走向。这就像两个孩子,一个出生在开放的国际化大家庭,从小耳濡目染的是全球视野;另一个则成长于深谙本土文化、政商关系盘根错节的世家,自然对内部的运行法则了如指掌。
长江商学院的诞生,本身就是一个“与世界相处”的生动故事。它由李嘉诚基金会捐资创办,是一家非营利的、独立的教育机构。这种模式在创办之初的中国是极为罕见的。其核心目标,并非简单地将西方管理理论“汉化”,而是立志于打造一所“源自中国、贡献世界”的世界级商学院。它的基因里,带着一种强烈的、想要在全球商业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的渴望。因此,它从一开始就采用了全球主流商学院的“教授治校”和终身教职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延揽顶尖的华人学者。这种做法的潜台词是:我们要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顶尖的学术研究),讲述中国正在发生的商业故事,并培养能够参与全球竞争的中国企业家。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全球化雄心,其使命是塑造能够“走出去”的领导者。
相比之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的“血统”则完美诠释了“如何与中国相处”。它是由中国政府与欧洲联盟联合创立的,是中国唯一一所由中外政府合作创办的商学院。这个“混血”身份本身就决定了它的核心使命是“桥梁”——一座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但桥的重心和落脚点,始终牢牢地扎根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它的著名口号是“中国深度,全球广度”(China Depth, Global Breadth)。请注意这个顺序,“中国深度”是放在前面的。这意味着它的首要任务是帮助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高管和渴望规范化、国际化的中国企业家们,深刻理解复杂而独特的中国商业环境。它的诞生,顺应了中国改革开放后,急需引入西方先进管理经验以搞活经济的时代大背景。因此,它的基因里,天然地刻上了对中国政策、市场、文化的深刻洞察力,其使命是培养能够在中国“玩得转”的领导者。
如果说基因决定了方向,那么教授团队和课程设置就是实现这一方向的“发动机”和“路线图”。两所学校在这方面的差异,直接体现了它们各自的教学哲学,最终锻造出气质迥异的学生群体。
长江商学院在师资上走的是一条“精兵路线”。它引以为傲的是其拥有一支完全由世界级商学院终身教职序列教授组成的全职队伍。这些教授大多在沃顿、斯坦福、INSEAD等顶级学府拥有或曾经拥有终身教职,他们站在全球管理研究的最前沿。这种配置带来的直接结果是,课堂上讲授的理论、模型和案例,更具普适性和前瞻性。教授们更倾向于从第一性原理出发,探讨商业的本质、全球的宏观趋势、颠覆式创新以及领导者的心性修炼。比如,长江的课程中,人文课程(国学、哲学、历史)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在国内商学院中独树一帜。其逻辑是,要与世界平等对话,光懂“术”是不够的,必须在“道”的层面,即思想、格局和视野上,达到世界级的高度。这是一种“提纲挈领”式的教育,旨在拔高学生的认知维度,让他们在面对不确定的全球环境时,能看得更远、想得更深。
而中欧的教学体系,则更像一个内容丰富的“工具箱”,里面装满了在中国做生意所需的各式“法宝”。它的教授团队同样世界一流,但其构成更加多元化。除了拥有国际背景的学者,中欧还有一批深耕中国本土市场、对中国企业和经济政策有“活字典”般理解的教授。这种“两条腿走路”的师资结构,使得中欧的课程设计极为“接地气”。课堂上,你会听到大量关于国企改革、民企传承、政府关系、渠道下沉等极具中国特色的案例分析。教授们不仅会教你波特的五力模型,更会告诉你这个模型在中国特定行业里会如何“失灵”,以及应该如何修正。这是一种“按图索骥”式的教育,实用性极强,旨在为学生提供一套立刻能在中国复杂的商业丛林中披荆斩棘的实战方法论。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种区别,我们可以看一个简单的对比:
特色维度 | 长江商学院 |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
---|---|---|
核心理念 | 全球视野、人文精神、创新颠覆 | 中国深度、全球广度 |
课程焦点 | 全球大趋势、前沿创新、领导者心性与格局 | 中国市场实战、政策解读、本土企业案例 |
典型模块 | 硅谷/以色列海外模块、CEO必修的国学课 | 深入解读中国宏观经济、政府与企业关系课程 |
教学方法 | 强调思维范式转换与认知升级 | 强调本土化应用与实战技巧 |
对于商学院的学生而言,尤其是EMBA学生,校友网络的重要性甚至不亚于课堂知识。一个强大的校友网络,意味着一个高质量的资源池、信息场和互助平台。长江和中欧由于其不同的定位,也自然形成了两种风格迥异的校友生态圈。
长江商学院的校友圈,常被外界形容为带有几分“江湖气”。这并非贬义,而是指其圈层充满了活力、锐气和创造力。由于长江的品牌效应和其对创新、颠覆精神的强调,吸引了大量的创业者、创始人和手握资本的投资人。尤其是在互联网、高科技、新兴消费等领域,长江的校友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这个圈子的特点是:强连接、高势能、重分享。校友之间的互动非常频繁,基于共同价值观和对未来的相似判断,很容易形成新的商业合作甚至投资关系。他们谈论的更多是“如何创造一个新世界”,而不是“如何在旧世界里更好地生存”。可以说,进入长江,就像是拿到了一张通往中国最具活力的“新贵”圈层的门票,这个圈子教你如何整合全球资源,如何用资本和创新撬动世界。
中欧的校友网络则更像一张覆盖中国商业版图的“无形之网”,它广阔、深厚且坚韧。中欧的毕业生遍布各行各业,从世界500强在华机构的职业经理人,到传统制造业的“隐形冠军”,再到地方龙头企业和部分国企的掌舵人,构成了一个极为多元和立体的网络。这个圈子的特点是:广覆盖、深扎根、重实效。校友们可能不会像长江校友那样频繁地聚会“搞事情”,但当你真正在某个具体领域、某个特定区域遇到难题时,总能通过中欧的网络找到能提供关键帮助的“局内人”。他们深谙中国各地的商业规则和人情世故,能为你提供最实际的解决方案。进入中欧,更像是获得了一本详尽的“中国商业社会关系图谱”,这个网络教你如何理解并融入中国的复杂体系,如何与体制内外的各种力量打交道。
我们可以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总结:
回到我们最初的那个核心论断:“长江教你如何与世界相处,中欧教你如何与中国相处。” 通过对源起基因、教授课程和校友圈层的剖析,我们可以看到,这句话并非简单的标签,而是对两所学校核心价值的高度凝练。
这绝不意味着两所学校是完全对立的,事实上,随着中国企业全球化和全球企业中国化的深入,它们也在相互借鉴,彼此融合。长江的课程中也增加了更多中国案例,而中欧也在不断加强其全球模块。但是,它们与生俱来的基因和长期积累形成的独特气质,决定了其核心优势和侧重点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因此,对于未来的商业领袖们而言,选择哪一所学校,最终取决于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你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你希望通过商学院的学习,为自己的事业版图补上哪一块最关键的拼图?
最终,最好的选择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最适合”。看清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方向,然后选择那所能带你抵达目的地的学校。这本身,就是作为一名优秀领导者所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决策能力之一。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