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踏入长江商学院EMBA课堂的那一刻,空气中弥漫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芬芳,更有一种无形的、由各界精英汇聚而成的强大气场。你身边坐着的,可能是叱咤风云的创业家,可能是运筹帷幄的投资人,也可能是深耕行业多年的企业高管。在这样一个高手如云的环境里,一个直击灵魂的问题几乎会立刻浮现在每个新生的脑海中:在这宝贵的两年时光里,我究竟应该做一个沉心静气、追求思想深度的“思考者”,还是应该做一个长袖善舞、积极构建人脉的“社交家”?这个问题,看似是一个简单的“二选一”,实则关乎我们如何定义这次学习之旅的价值,以及我们期望成为一个怎样的领导者。
追求“深刻”,本质上是在修炼自己的“内功”。这绝非仅仅指代对课程理论的死记硬背,而是指构建一个完整、坚固且能够自我迭代的底层认知框架。在长江商学院,每一门课程,无论是宏观经济、战略管理还是组织行为学,都是由顶尖教授们精心打磨的智慧结晶。他们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点,更是一种洞察商业本质的“思维模型”。选择追求深刻,意味着你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预习、研读案例、参与课堂深度思辨,甚至在课后追着教授探讨一个模型的边界条件。
这种深刻的追求,其价值是长期且复利化的。它像是在为你的商业认知大厦打下坚实的地基。当你对一个行业、一个商业模式的理解超越了表面的喧嚣,能够从历史、经济、人性的多重维度去审视时,你所获得的判断力和决策力将是他人难以企及的。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强调的,“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但精准的“行”必须建立在深刻的“知”之上。一个真正深刻的EMBA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的观点,往往能一针见血,引导整个团队走向正确的方向。这种由思想深度带来的吸引力,本身就是一种更高级的“合群”资本。
而追求“合群”,则是修炼“外功”,旨在建立广泛而有意义的价值连接。长江商学院的EMBA项目,其核心价值之一就在于它所构建的这个独一无二的社群。这里的“合群”远非庸俗的“拉关系、混圈子”,而是一种基于尊重、信任和价值共鸣的深度社交。它意味着你愿意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经验与困惑;也意味着你乐于倾听他人的故事,并真诚地提供帮助与支持。
这种价值连接的力量是即时且强大的。哈佛大学一项长达75年的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让人们保持快乐和健康的关键。在商业世界,这个道理同样适用。通过积极“合群”,你可能会在一次午餐会上,从一位从事新能源的同学那里获得对“碳中和”的全新理解,从而启发你对自己传统制造业公司的转型思考;你也可能在一次课外活动中,与一位互联网大厂的同学结下深厚友谊,未来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上获得宝贵的建议。这种跨界交流和情感联结所产生的化学反应,是任何书本都无法给予的。它能迅速拓宽你的视野边界,整合你原本无法触及的资源,甚至催生出全新的商业机会。
然而,我们必须警惕两种常见的误区:“伪深刻”与“假合群”。
“伪深刻”的典型表现是,将自己封闭在象牙塔中,成为一个“理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他们或许能引经据典,对各种管理模型如数家珍,但在面对同学提出的真实商业难题时,却无法给出任何落地的建议。这种深刻是悬浮的、脆弱的,因为它脱离了EMBA教育最核心的实践土壤。这样的同学,最终可能会被群体视为“书呆子”,其思想价值也难以被他人感知和认可。
“假合群”则更为普遍。这类同学热衷于参加每一个饭局,收藏每一个人的名片,他们的微信好友列表堪称一部“中国企业家图鉴”。然而,他们却鲜少进行有质量的交流,满足于点头之交和泛泛之谈。这种社交是浅薄的,缺乏真诚的情感内核和深度的价值交换。当真正需要帮助时,这些看似庞大的人脉网络往往如海市蜃楼般脆弱。因为人与人之间真正的连接,从来都不是靠数量堆砌的,而是靠质量沉淀的。
看到这里,答案已经逐渐清晰:在长江EMBA,“深刻”与“合群”并非一道单选题,而是一道如何实现融合与平衡的论述题。真正的智者,懂得如何让二者相互赋能,形成一个正向循环。深刻,是合群的基石;合群,是深刻的催化剂。
一个拥有思想深度的人,在社交场合自然会成为一个“有料”的人。你的独到见解、系统性思考,会让你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交谈对象,人们愿意与你交流,是因为能从你这里获得认知上的启发。你的“深刻”为你赢得了高质量的“合群”机会。反过来,一个广泛而真诚的社交网络,会为你提供源源不断的、来自真实商业一线的“活水”。同学们的困惑、行业的变迁、市场的脉动,都将成为你检验、修正和深化自己认知框架的最佳素材。你的“合群”让你的“深刻”得以落地生根,避免了闭门造车的窘境。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你在课堂上深入学习了“颠覆式创新”理论(深刻),课后,你找到一位正在被新模式冲击的传统零售业同学,用理论框架帮他梳理困境,并倾听他的一线挣扎(深刻与合群的融合)。接着,在晚宴上,你又和一位从事风险投资的同学聊起这个案例,他从资本的视角给出了全新的解读(合群带来的新视角)。这个过程,既深化了你对理论的理解,也建立了与两位同学的深度连接,这才是长江EMBA学习价值的最大化。
知易行难,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艺术性地把握“深刻”与“合群”的平衡呢?这需要一些策略和智慧。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对比,帮助我们理解不同路径的差异:
维度 | 纯粹追求“深刻” | 纯粹追求“合群” | 融合之道 |
目标 | 构建个人知识体系 | 拓展人脉资源网络 | 成为兼具思想力与连接力的领导者 |
主要活动 | 泡图书馆、深度阅读、与教授探讨 | 参加各种饭局、酒会、课外活动 | 带着问题去社交,带着社交的思考去学习 |
潜在风险 | 理论脱离实际,与社群脱节 | 关系浅薄,缺乏思想内核 | 需要极高的自我管理和时间管理能力 |
最终产出 | 一个优秀的学者 | 一个热情的社交达人 | 一个有影响力的思想领袖 |
为了实现这种融合,你可以尝试以下几点:
回到最初的问题:“在长江EMBA,我是该追求‘深刻’还是‘合群’?”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真正的答案是,你应该努力成为一个“深刻的合群者”,或者说“合群的深刻者”。
长江商学院为你提供的,是一个将思想深度与人脉广度完美结合的独特场域。这里的课程体系旨在为你注入“深刻”的基因,而它强大的校友网络则为你提供了“合群”的沃土。你的任务,不是在两者之间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要像一位高明的炼金术士,将“深刻”之金与“合群”之汞巧妙融合,炼成属于你自己的、那颗独一无二的“贤者之石”。
这趟旅程的终点,不是获得一张文凭,而是完成一次自我蜕变。当你毕业时,你带走的不仅是满脑的商业智慧和一本厚厚的通讯录,更是一种全新的能力——一种既能沉静下来洞察商业世界底层规律,又能自如地与时代最优秀的大脑同频共振的能力。最终,你将成为一个既能洞察商业本质,又能凝聚人心力量的领导者。这,或许才是对长江EMBA两年时光最无悔的回答。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