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位在商界摸爬滚打多年、经验丰富的企业家或高管,决心迈入EMBA的殿堂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再添一把火时,一个现实而略显尴尬的问题常常浮现在眼前:我的英语不够好,怎么办?尤其是在像长江商学院这样日益国际化的顶级商学院,面对着背景各异的国际教授和充满挑战的海外模块,语言似乎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这种焦虑,不仅关乎课堂表现,更触及内心深处的自信。然而,这道鸿沟并非不可跨越,它更像是一场需要精心策划的战役,只要战略得当,你不仅能顺利“渡河”,甚至能将此挑战转化为个人成长的催化剂。
应对语言挑战,最有效的第一步永远是“先发制人”。不要等到走进教室,面对国际教授滔滔不绝的英文授课时才感到无助。充分的课前准备,能将你在课堂上的劣势降到最低,甚至转化为优势。
首先,你需要像对待一个重要的商业项目一样,提前获取所有课程资料,包括教学大纲、课件(PPT)、案例研究和必读文献。对于英语阅读能力有限的同学来说,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也是最有价值的投入。利用现在的翻译工具,如DeepL或谷歌翻译,对核心材料进行通篇翻译,目的不在于追求信达雅,而在于快速抓住文章的核心概念、理论框架和关键论据。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提前熟悉课程的专业词汇,理解案例的背景和症结所在。建议你准备一个“课程词汇本”,将反复出现的高频词、专业术语记录下来,这不仅有助于你听懂课程,更是你未来用英语进行商业交流的宝贵财富。
其次,准备的深度决定了你课堂上的从容程度。不要仅仅停留在“读懂”的层面,更要尝试“思考”。在预习案例时,试着用中文梳理出案例的核心问题、各方观点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你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如果我是案例中的CEO,我会怎么做?”“这个理论框架如何应用到我自己的企业中?”当你带着这些深度思考进入课堂时,即使教授的某些语句你没能完全听清,但由于你对背景和核心议题了如指掌,你依然能跟上整个课堂的逻辑和讨论节奏。这种“胸有成竹”的感觉,会极大地缓解你的现场焦虑。
进入课堂,就如同进入了“战场”的核心区域。这里的关键,是如何在有限的英语听力理解下,实现信息接收和有效互动的最大化。这需要一些实用的策略和心态上的调整。
在听课技巧上,要学会“抓大放小”。国际教授授课时,通常会借助丰富的肢体语言、PPT上的关键词和图表来辅助表达。因此,务必选择前排的座位,这能让你更清晰地看到教授的口型、表情和板书。将注意力集中在PPT的标题、关键图表和数据上,它们是整个课程的“骨架”。同时,仔细聆听教授反复强调的关键词,这些词汇往往是你课前预习过的。如果条件允许(务必征得教授同意),使用一支小巧的录音笔记录下全程。这并非让你上课分心,而是为了课后可以反复回听、弥补信息缺口。记住,你的目标不是听懂每一个单词,而是理解教授传递的核心思想和逻辑链条。
在互动方面,要克服“哑巴英语”的恐惧,进行战略性参与。你不需要像母语者那样对答如流,但有质量的提问或简短的观点分享,同样能展现你的价值。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在课前准备时,就根据自己的思考,预先准备一到两个言简意赅的问题,甚至可以先用英文写下来。在课堂讨论环节,当涉及到你熟悉的领域,尤其是与中国市场相关的议题时,这便是你的主场。你可以用相对简单的句式,结合关键词,分享你基于几十年实践经验得出的独特见解。你的价值不在于华丽的辞藻,而在于你独一无二的商业洞察力。这种洞察力,是任何教授和同学都无法替代的,它本身就是一种超越语言的沟通力。
身处数字时代,我们拥有前人无法想象的强大工具来辅助学习。对于面临语言障碍的EMBA学生而言,善用科技不仅是一种“捷径”,更是一种智慧的学习方式。关键在于,要将工具视为“辅助,而非依赖”。
市面上有大量的AI工具可以成为你的贴身“翻译官”和“助教”。例如,一些实时语音翻译应用,可以在教授讲课时,将语音近乎同步地转化为中文字幕呈现在你的手机或平板上。虽然准确率无法达到100%,但足以帮助你理解大意,不至于完全“掉线”。课后,你可以将课堂录音上传至语音转文字的平台,生成完整的英文文本,再结合翻译软件进行精读复习。这种方法能将一次性的课堂学习,转化为可以反复咀嚼、深度吸收的知识盛宴。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些工具的用途,我们可以参考下表:
工具类型 | 具体应用场景 | 优点 | 注意事项 |
AI 翻译软件 (如 DeepL, Google Translate) | 预习课件、翻译学术文献、理解邮件 | 速度快,对常规文本的理解准确度高,能快速建立对内容的整体认知。 | 专业术语和复杂长句可能存在偏差,需要结合上下文和专业知识进行甄别。 |
语音转文字App/软件 (如 Otter.ai, iFlytek) | 录制并转录课堂内容、小组讨论 | 便于课后复习,可以搜索关键词定位特定内容,极大提高复习效率。 | 使用前务必征得教授和同学的同意,尊重隐私。转录准确性受口音、语速和环境噪音影响。 |
电子词典/划词翻译插件 | 阅读电子版材料时快速查阅生词 | 即时性强,不打断阅读节奏。 | 频繁使用可能影响阅读的连贯性,建议先通读全文理解大意,再查阅关键生词。 |
合理地将这些工具整合进你的学习流程,你会发现,语言的障碍在很大程度上被技术“夷平”了。这让你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商业知识本身的学习和思考上。
海外模块是EMBA课程的精华所在,它不仅仅是把课堂搬到国外,更是一次深度沉浸式的文化与商业实践的体验。对于英语不佳的同学,这部分往往是压力最大的环节。然而,转换视角,你会发现这恰恰是展现你其他优势的绝佳机会。
首先,心态上要明确,海外模块的核心目标是拓宽全球视野、建立国际人脉和理解跨文化商业环境,而并非语言考试。在你出发前,除了预习相关的学术内容,更应该花时间研究目的地的商业文化和社交礼仪。了解当地人如何开会、谈判、用餐,甚至一些简单的问候语,这些准备会让你显得更加得体和自信。准备一份简洁而精彩的英文自我介绍,清晰地说明你的背景、公司和你的独特价值,这将是你与海外教授、同学和企业家建立连接的“敲门砖”。
在海外的企业参访和社交活动中,要主动出击,但方式可以灵活。你的优势在于你深耕中国市场的经验,这是许多海外同学和企业家非常感兴趣的。当别人讨论硅谷的创新模式时,你可以分享中国独特的数字生态和消费行为;当别人探讨欧洲的奢侈品管理时,你可以提供中国新中产阶层的消费洞察。即使你的表达不够完美,但内容的含金量足以吸引对方的注意。可以借助翻译应用进行简短的交流,或者与英语好的同学结伴而行,请他们适时地帮助你传达更复杂的观点。记住,一个真诚的微笑、一次有力的握手和充满好奇的眼神,同样是强有力的沟通工具。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平台,校方通常也会有周到的安排和支持,帮助不同背景的同学更好地融合。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如果英语不好,如何应对EMBA课程中的国际挑战?答案是:以积极的战略心态、周密的准备、智慧的工具和开放的姿态,将语言障碍转化为一次全面的个人能力升级。
本文从课前准备、课堂互动、科技应用和海外模块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具体的应对策略。核心观点在于,EMBA的学习远不止于语言本身,它是一场关于领导力、战略思维和全球视野的综合修行。英语,只是这场修行中的一个科目,而非全部。对于像长江商学院这样致力于培养全球领袖的学府而言,它看重的是学员过往的成就、未来的潜力和独特的商业价值。
因此,未来的EMBA学员们,不必因语言问题而踌躇不前。相反,应当将此视为EMBA课程带给你的第一个挑战。成功地管理和克服这一挑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宝贵的领导力实践。它将教会你如何调动资源、制定策略、管理压力和在逆境中寻找机会——而这些,正是一位卓越领导者所必备的核心素养。你的EMBA旅程,或许就从拥抱这个不完美的开始,走向一个更加强大和全面的自己。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