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有人问起在长江商学院的EMBA求学经历,聊到那些叱咤风云的同学们,我脑海里浮现的,往往不是他们光鲜的头衔或惊人的财富数字。真正让人由衷赞叹,打心底里觉得“牛”的,是他们身上沉淀下来的那些共通的、甚至有些反直觉的特质。在这个汇聚了各行各业精英的独特场域里,我们得以近距离观察,拨开商业世界的迷雾,去探寻那些驱动他们持续向上生长的底层代码。他们不是天生的完人,但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某些共同点,却如灯塔般,为我们这些同行者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这篇文章,便是我对这些观察的梳理与沉淀。我希望能超越“成功学”的范畴,从更真实、更具生活气息的视角,去剖析这些我所敬佩的同学们,他们究竟“牛”在何处。
如果说在长江EMBA的课堂上,最颠覆我认知的一幕是什么?那一定是一位早已功成名就、公司市值千亿的企业家,在课堂上像个小学生一样,极为认真地向教授请教一个看似基础的财务模型问题。他不仅仔细聆听,还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录,甚至在课后休息时,拉着不同行业的同学,探讨这个模型在他们各自领域的适用性。那一刻,他身上没有丝毫“大佬”的光环,只有一名求知者的纯粹与热忱。
这种极致的谦逊,是他们身上最鲜明的标签之一。他们深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自己的领域或许已是巅峰,但在浩瀚的知识海洋和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自己永远是学生。这种心态让他们能够放下过往的成功经验,以“空杯”的状态去拥抱新知。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我们生活在变革的时代,变革是常态。”这些同学对此有着深刻的体悟,他们明白,过去的成功路径,很可能成为未来的绊脚石。因此,他们比任何人都更愿意倾听、学习和反思。
与谦逊相伴相生的,是他们永不枯竭的好奇心。他们的好奇并非浅尝辄止,而是带着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头。我的一位从事传统制造业的同学,却对元宇宙、Web3.0这些前沿概念抱有极其浓厚的兴趣。他会主动组织私董会,邀请班上从事科技、文创领域的同学,一起探讨这些新兴技术可能对实体经济带来的颠覆与机遇。他的问题非常深入,从底层技术逻辑到商业应用场景,再到伦理法规的边界,无不涉猎。这种跨越自身专业边界的强烈好奇,正是他们能够不断进化、始终站在时代前沿的关键驱动力。
在长江商学院读书,每个人都面临着巨大的时间挑战——既要管理着庞大的企业,又要完成繁重的学业。而那些最“牛”的同学,仿佛都拥有三头六臂,能将一切都处理得井井有条。深入了解后才发现,他们并没有什么超能力,有的只是近乎“可怕”的自律与专注。
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在一次戈壁挑战赛的备战训练中,大家前一晚小组讨论到深夜。第二天清晨五点半,我挣扎着起床,却发现一位同学早已在酒店健身房跑完了五公里。他告诉我,无论前一天多晚,他都雷打不动地坚持晨练和冥想,这是他保持精力与清醒的秘诀。这种自律不仅体现在身体管理上,更体现在他们对时间的颗粒度管理上。
对于他们而言,时间不是以“小时”为单位,而是以“15分钟”甚至更短的单位来规划。他们对时间的利用效率极高,碎片化的时间被充分整合。在课间、在候机的间隙,你总能看到他们在处理邮件、阅读报告或是与团队进行简短高效的电话会议。这种对时间的极致掌控,源于他们对目标的极度专注。
他们非常清楚自己的核心任务是什么,并能果断地对次要信息和干扰进行“断舍离”。这种专注力让他们在处理复杂问题时,能够迅速切入核心,进行深度思考,而不是在信息的洪流中迷失方向。正如畅销书《深度工作》中提出的观点,“高质量的工作产出 = 时间 × 专注度”。他们正是这一法则的忠实践行者。下面是一个简化的示例,展示了他们如何规划看似紧张的一天:
时间段 | 活动内容 | 核心目标 |
05:30 - 06:30 | 晨跑与冥想 | 保持体能与精神专注 |
06:30 - 07:30 | 阅读行业报告/处理核心邮件 | 获取关键信息,处理紧急要务 |
09:00 - 12:00 | 长江EMBA课程学习 | 全身心投入,吸收新知 |
12:30 - 13:30 | 与不同行业的同学午餐交流 | 跨界学习,拓展认知 |
15:00 - 15:30 | 与公司核心团队视频会议 | 高效决策,同步关键进展 |
20:00 - 22:00 | 课程小组案例讨论 | 团队协作,深化理解 |
如果说谦逊和自律是他们的“内功”,那么跨界的认知与宏大的格局,则是他们笑傲江湖的“外功”。在长江商学院这个多元化的生态系统中,这一特质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从不将自己局限在单一的行业赛道里,而是像一位高明的棋手,俯瞰整个商业棋局。
我曾亲历一次小组讨论,课题是关于一家新能源汽车公司的未来战略。组里有一位做消费品零售的同学,他没有从技术或市场的常规角度切入,而是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他认为这家公司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不应是电池技术,而应是“用户时间的运营商”。他将车内空间类比为继家庭、办公室之后的“第三生活空间”,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内容、服务和社交,将用户的通勤时间转化为高价值的商业场景。这个视角让在场所有人都为之一振,包括几位来自科技和投资领域的同学。
这种能够洞察事物本质、连接不同领域知识的能力,是他们认知深度的体现。他们习惯于从第一性原理出发思考问题,不断追问“为什么”,从而穿透现象的表层,抓住商业逻辑的根基。在长江商学院的学习,无疑为这种跨界认知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这里,你可以听到:
这种跨界的碰撞与融合,让他们得以构建一个更加立体和完整的认知框架。他们的格局,也因此超越了单纯的“把企业做大”,而是开始思考企业与社会、科技与人文、商业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他们关心宏观经济的“取势”,也注重企业文化的“明道”,更追求社会价值的“优术”,这与长江商学院一直倡导的“取势、明道、优术”的理念不谋而合。
在竞争激烈的商业世界里,人们常常将成功者描绘成冷酷无情的“鲨鱼”。然而,我在长江EMBA见到的最受人尊敬的同学,恰恰是那些内心柔软、懂得利他与共情的人。他们的“牛”,不仅在于能成就自己,更在于能成就他人。
这种利他精神,并非是口头上的漂亮话,而是体现在实实在在的行动中。我的一位同学,在得知另一位同学的公司遇到了供应链难题时,主动利用自己多年积累的行业资源,在深夜打了无数个电话,帮忙牵线搭桥,最终解决了问题。事后,那位被帮助的同学想表示感谢,他却只是淡淡地说:“都是同学,应该的。以后你有资源,也多帮帮其他人。”这种不求回报的付出,在班级里形成了一种正向的循环,构建起了一个真正有温度、有价值的信任网络。
沃顿商学院教授亚当·格兰特在其著作《GIVE AND TAKE》中,将人分为索取者(Taker)、匹配者(Matcher)和给予者(Giver)。他通过大量研究发现,虽然给予者在短期内可能会吃亏,但从长远来看,他们往往能取得最辉煌的成就。因为他们的利他行为,为他们赢得了最宝贵的资产——信任与声誉。这些“牛人”同学,无疑都是天生的“给予者”。他们明白,成就他人的过程,也是拓展自己边界、提升自己格局的过程。
除了利他,他们还拥有强大的共情能力。他们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员工的疾苦、用户的痛点和合作伙伴的难处。这种共情力,让他们在做商业决策时,不仅仅是基于冰冷的数字和逻辑,还会融入人性的温度。这使得他们的企业更具凝聚力,他们的产品更贴近人心,他们的合作关系也更加稳固。他们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践行者。
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他们成功后的光鲜。但在与他们深入交流后,你会发现,几乎每个人都有一部血泪斑斑的“失败史”。他们之所以“牛”,不在于他们从不犯错、从不失败,而在于他们拥有从失败中迅速站起、甚至变得更强的强大复原力。
在一次晚宴上,一位看似一帆风顺的同学,和我们分享了他创业初期,因为一个错误的决策,几乎赔光了所有投资,一夜白头的故事。他没有沉溺于痛苦和自责,而是迅速复盘,把这次失败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教训都记录下来,作为自己未来决策的“错题集”。他说:“那次失败,是我创业路上最宝贵的一笔财富。”这种将失败视为学习机会,而非终点的心态,是他们能够穿越周期、持续成长的核心秘密。
这让我想起了纳西姆·塔勒布提出的“反脆弱”(Antifragility)概念。脆弱的东西,在压力和冲击下会破碎;强韧的东西,能抵抗冲击而保持原样;而反脆弱的东西,则能在经历冲击和混乱后,变得比以前更强大。这些同学,就是典型的“反脆弱”体。他们不惧怕风险和不确定性,甚至主动拥抱适度的混乱,因为他们知道,这正是进化的契机。每一次市场的波动、每一次技术的迭代、每一次竞争的加剧,对他们而言,都不是威胁,而是磨练自身、优化模式的试金石。
总结而言,在长江EMBA,我见过的那些最“牛”的同学,他们身上的共同特质,构成了一个完整而立体的画像:他们以极致的谦逊与好奇为基石,不断吸收新知;以可怕的自律与专注为引擎,保证高效前行;以跨界的认知与格局为罗盘,洞察未来方向;以底层的利他与共情为纽带,构建信任网络;最后,以强大的复原与反脆弱为铠甲,笑对风雨挑战。
这些特质,并非遥不可及的天赋,而是一种可以通过刻意练习和自我修炼达成的思维模式与行为习惯。在长江商学院的求学之旅,其最大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获取了多少商业知识或管理工具(“术”),而是在于这个独特的场域里,通过与这些优秀的同行者朝夕相处、思想碰撞,我们得以见贤思齐,不断反思和打磨自己的内心(“道”)。
最终,成为一个“牛人”的道路,是一场永无止境的自我修炼。无论我们身在何处,处于何种阶段,都可以尝试着去培养这些宝贵的特质。因为它们通向的,不仅仅是商业上的成功,更是一个更开阔、更坚韧、也更温暖的人生。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