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许多在职场打拼多年的精英来说,一纸顶尖商学院的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录取通知书,仿佛是通往更高职业阶梯、更广阔人脉网络和更高薪酬的金钥匙。而各大权威机构发布的EMBA排名,则像是这份寻宝图上最清晰的指引。每年,当《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等榜单发布时,总会引发圈内外的热议与追捧。然而,在这份看似客观、由数据构成的“成绩单”背后,是否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潜规则”与精心设计的“数字游戏”?当我们拨开排名的迷雾,会发现事实远比想象中复杂。
要理解排名背后的游戏,首先需要了解游戏规则本身。全球主流的商学院排名,如FT排名,其评价体系通常建立在一系列可量化的指标之上。这些指标看似全面而科学,实则为“操作”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通常,排名的核心指标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薪资,无疑是衡量EMBA价值最直接、最吸引眼球的指标。一个高达50%甚至100%的薪资涨幅,足以让任何申请者心动。然而,这个数字的计算过程却充满玄机。首先是“幸存者偏差”在作祟。商学院在进行校友调研时,那些发展得特别好、薪资涨幅巨大的校友往往更愿意回应问卷,而那些发展平平甚至转行到非营利组织导致薪资下降的校友,则可能因为种种原因选择沉默。这自然拉高了整体的平均薪资数据。
其次,汇率和购买力平价(PPP)的换算也为“美化”数据提供了可能。对于一个拥有大量国际学生的项目,学校可以选择对其最有利的汇率计算方式。例如,将一名在中国工作的校友年薪从人民币换算成美元时,使用PPP进行调整,可能会得出一个比直接按市场汇率换算高得多的数字,因为理论上同样的钱在中国能买到更多东西。这虽然有其经济学依据,但也让不同国家背景的薪资比较变得不再纯粹。正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前商学院招生官所说:“我们并非在造假,我们只是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选择对我们最有利的数据呈现方式。”
下面是一个简化的表格,展示了数据选择可能带来的巨大差异:
校友情况 | 原始薪资(毕业3年后) | 是否计入统计 | 对平均薪资的影响 |
---|---|---|---|
A校友(金融行业高管) | $300,000 | 是 | 显著拉高 |
B校友(创业,初期收入不稳) | $80,000 | 可能被定义为“数据无效”而不计入 | (被排除) |
C校友(转行至NGO) | $90,000 | 可能因回复率低而未被统计 | (被排除) |
D校友(常规晋升) | $180,000 | 是 | 维持平均水平 |
除了薪资指标,其他看似客观的数字,也可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与“包装”。这并非指控商学院公然造假,而是一种在灰色地带游走的策略,旨在最大化排名优势。
“职业发展”是另一个例子。排名机构会考察学员毕业后的“career progress rank”,这通常基于校友的职位、公司规模等变化。如何定义“晋升”?如果一位学员从一家大型国企的部门副总监,跳槽到一家初创公司担任联合创始人,这算不算晋升?从title上看似乎是,但从公司规模和稳定性上看则未必。商学院在向排名机构提交数据时,完全可以对此进行“有利解释”。他们会指导校友如何填写问卷,以确保每一次职业变动都被诠释为一次积极的“进步”。
此外,学员的入学背景筛选本身就是一场“前置的数字游戏”。顶尖商学院在录取时,就有意挑选那些本身就处于事业上升快车道、潜能巨大的申请者。这些学员即使不读EMBA,未来大概率也会有很好的发展。因此,EMBA项目在多大程度上“创造”了成功,又在多大程度上只是“认证”了本已存在的成功?这是一个难以剥离的问题。学校招收了最优质的“原材料”,自然更容易产出亮眼的“成品”,从而在排名中获得优势,这形成了一个自我强化的循环。
如果说数字游戏是“术”的层面,那么排名背后的“潜规则”则更多关乎“道”与“势”,其中,声誉和关系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许多排名体系中包含“同行评议”或“声誉调查”环节,即邀请全球各商学院的院长或项目负责人评价其他学校。这种评价带有极强的主观性。历史悠久、声名显赫的“老牌”名校,如哈佛、沃顿,自然会因其强大的品牌光环而获得高分,这是一种路径依赖。新兴的商学院即便在某些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撼动这种基于历史沉淀的声誉认知。
更微妙的是,商学院与排名机构之间的关系。商学院是排名机构的重要“客户”,它们不仅提供数据,还可能在这些媒体上投放大量广告。虽然排名机构一再强调其编辑独立性,但很难说这种商业合作关系完全不会对排名结果产生任何影响。一所积极与排名机构沟通、主动展示其亮点的学校,显然比一所埋头做学问、不善交际的学校,更容易在排名中获得“好感分”。
面对如此复杂的排名江湖,作为信息不对称一方的申请者,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是完全抛弃排名,还是盲目迷信?答案是:成为一个聪明的“排名使用者”,而非被其绑架的“奴隶”。
排名最大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初步筛选的“入围名单”(shortlist)。它可以帮助你在全球数百个EMBA项目中,快速锁定那些经过市场检验、拥有一定质量保证的头部玩家。但在此之后,你需要做的,是深入挖掘排名数字背后的真实故事,寻找与你个人目标和价值观最契合的那个“唯一”。
你需要问自己几个关键问题:
一位成功的创业者在分享其选择EMBA的经验时曾说:“我当时看了所有的排名,但最终选择的并非排名最高的那家。我选择了一家校友网络里创业者最多、氛围最接地气的学校。事实证明,在这里我找到了我的合伙人,获得了第一笔投资,这种收获是任何薪资涨幅都无法衡量的。”这正是“最适合”的真正含义。
总而言之,商学院EMBA排名是一个精心构建的体系,它既包含了有价值的客观数据,也充斥着可以被“优化”的数字游戏和难以言说的“潜规则”。它是一面多棱镜,从不同角度看会折射出不同的光彩,但它绝不是一幅能够完全反映现实的精确地图。
本文的目的,并非全盘否定排名的价值,而是旨在揭示其复杂性,帮助未来的申请者建立一种更加理性、审慎和个人化的视角。我们应该将排名视为一个有用的参考工具,一个对话的起点,而不是决策的终点。未来的EMBA申请者需要完成从“看排名”到“用排名”的转变,通过独立思考和深入调研,找到那个能真正点燃你激情、助力你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
未来的研究方向或许可以探索一种更加多元化、更侧重于质化评价的商学院评估体系,比如引入更多关于校友长期幸福感、社会贡献、创新能力等维度的考量,从而引导商学院从“为排名而战”转向“为学生和社会的真实价值而战”。毕竟,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塑造人,而不仅仅是制造亮眼的数字。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