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人生的某个十字路口,尤其是在事业达到一个平台期后,许多在北京的企业家和高管都会将目光投向EMBA。这片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土地上,顶尖学府林立,选择似乎多得让人眼花缭乱。清华、北大、人大……每一所都声名显赫,各有千秋。然而,在经过反复的比较、深入的思考,甚至与多位校友的彻夜长谈后,我的指针最终坚定地指向了一个名字——长江。这并非一个轻易的决定,而是一个在权衡了无数个“为什么”之后,最终找到的“就是它”的答案。这趟旅程,与其说是选择一所商学院,不如说是为自己的下半场,选择一种思维方式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同行者。
选择一所商学院,首先看的是“传道授业”的人。在这一点上,不同学校的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很多顶尖的公立大学,其EMBA项目往往依托于强大的母体,教授团队中不乏学术泰斗和政策专家。他们的优势在于对中国本土政策环境和宏观经济的深刻理解,这对于身处特定行业的管理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财富。然而,我的困惑在于,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当我们的视野需要从国内市场转向全球格局时,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解释中国”,更需要“理解世界”和“融入世界”的能力。
这正是长江商学院最先打动我的地方。它从创办之初就坚持“教授治校”的原则,在全球范围内以全职、终身教席(Tenure Track)制度延揽顶尖学者。这意味着,为你上课的教授,很可能昨天还在沃顿、斯坦福或INSEAD的讲台上。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前沿的商业理论,更是一种根植于全球化竞争环境中的思维范式和分析框架。课堂上,一个关于企业并购的案例,教授可能会同时引用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失败与成功经验,引导我们思考其背后的法律、文化和市场差异。这种“原汁原味”的全球视角,不是简单地将西方理论汉化,而是在一个更高的维度上,帮助我们建立起一个可以审视全球商业生态的认知坐标系。这对于一个渴望带领企业“走出去”的创始人而言,其价值不言而喻。
如果说全球化的教授团队是长江的“硬实力”,那么其独树一帜的人文课程体系,则是它触动我内心的“软实力”。在最初的了解中,我曾一度困惑:作为一名商人,我去读EMBA,为什么要去学哲学、历史甚至宗教?我需要的是财务报表分析、市场营销策略和领导力模型,而不是阳明心学和《理想国》。
然而,随着了解的深入,我逐渐意识到这恰恰是长江最高明的地方。当一个企业家不再为生存而焦虑,当企业规模大到足以影响一个行业甚至一方社群时,他所面临的挑战早已超越了“术”的层面。真正的瓶颈,来自于“道”的迷茫。
这种体验是颠覆性的。我记得有一次课后,一位做实业的同学感慨道:“以前我只关心我的产品和利润,现在我开始思考,我的企业能为这个社会留下什么。”这种从“企业家”到“社会企业家”的视角转变,我认为是长江EMBA教育最宝贵的馈赠之一。下面这个表格,或许可以直观地展示出这种差异:
课程模块 | 传统EMBA课程(示例) | 长江商学院EMBA特色课程 |
---|---|---|
战略管理 | 竞争战略、蓝海战略、企业战略规划 | 全球化战略、儒家思想与领导力、未来科技与商业变革 |
领导力 | 高效团队建设、情境领导力 | 从历史看管理、哲学思辨与决策、公益实践与社会创新 |
核心价值 | 追求卓越、创造价值 | 人文关怀、社会担当 |
EMBA的价值,一半在课堂,另一半在同学。北京的EMBA项目,汇聚了各行各业的精英。有来自大型国企的中流砥柱,有世界500强的高阶职业经理人,也有政府机构的决策者。这是一个丰富多元的生态,但对于不同的人来说,需求的匹配度至关重要。
长江商学院的同学圈层,有着一个非常鲜明的标签——“创办人”。据不完全统计,长江EMBA的学员中,企业创始人和实际控制人的比例在同类院校中是最高的。这并非偶然,而是学院定位和课程设计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里的学习氛围,少了一分职场晋升的焦虑,多了一分事业开拓的共鸣。课堂讨论中,大家探讨的往往不是如何向上管理、如何争取部门预算,而是如何寻找第二增长曲线、如何设计股权激励、如何在产业周期中穿越迷雾。这种“老板思维”的碰撞,是任何模拟商战都无法替代的。
更重要的是,这种由“创办人”构成的强链接网络,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能量场”。你身边的同学,可能就是某个细分赛道的隐形冠军,或者是下一代互联网的颠覆者。课余的“私董会”(私人董事会),几位同学坐在一起,就能为一个同学的企业战略进行深度剖析,提出的建议往往一针见血,因为每个人都是用自己真金白银的经验在分享。这种基于信任和同理心的互助,远非普通的校友关系可比。在这里,你找到的不仅是潜在的合作伙伴,更是一群可以在创业长路上相互扶持、彼此点亮的“战友”。正如一位校友所说:“来长江之前,我以为是来学习如何管理企业;来了之后才发现,我更是来学习如何理解自己和其他创始人。”
如果用三个词来概括长江的培养哲学,那就是“取势、明道、优术”。这六个字,深刻地揭示了它与其他商学院在培养目标上的差异,也是最终让我下定决心的关键。
“优术”层面,即商业管理的具体技能和工具,几乎所有顶尖商学院都能提供优质的教育。无论是财务、营销还是运营,大家教的都是经过市场检验的成熟理论。然而,在今天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仅仅掌握“术”是远远不够的。长江更强调“取势”,即帮助学员提升格局,洞察全球政治、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宏观趋势。课程中会包含大量关于地缘政治、前沿科技、社会变迁的内容,目的就是让你能够“站在月球看地球”,在制定企业战略时,不仅看到脚下的路,更能看清远方的地平线和天气的变化。
“明道”,如前文所述,与人文精神一脉相承。它关注的是商业的本质和领袖的内心。在一个充满诱惑和不确定性的商业世界里,什么是可为的,什么是不可为的?企业的终极使命是什么?这些根本性的问题,就是“道”。长江通过哲学、历史和公益模块的深入学习,帮助学员在内心建立一块坚实的“压舱石”。这块压舱石,能让企业在狂风巨浪中保持航向,做出真正着眼于长远、符合商业伦理和社会价值的决策。它解决的是企业“走得远”的问题,而非仅仅是“走得快”。
在“取势”和“明道”的基础上,“优术”才有了真正的意义。长江的“术”同样扎实,但它的教授方式是“以道御术”。例如,在讲授公司金融时,教授不仅会教你如何通过资本运作实现价值最大化,更会引导你思考资本的社会责任;在讲授市场营销时,不仅会教你如何获取用户,更会探讨品牌背后的人文价值。这种融合,使得“术”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承载着“道”和“势”的鲜活实践。学员学到的,不仅仅是如何“做生意”,更是如何“做好”生意。
回望当初的选择,北京的EMBA项目确实琳琅满目,每一所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选择哪一所,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是否适合。对于当时的我而言,我需要的不是一张更亮丽的名片,也不是一套立竿见影的管理技巧。我需要的是一次彻底的认知升级,一个能够帮助我突破创始人天花板的全新视角,以及一个能够与我同频共振、共赴未来的社群。
最终,我选择了长江商学院。因为它不仅给了我全球化的视野(取势),更给了我人文的底蕴(明道)和根植于此的商业智慧(优术)。它没有承诺给我一个确定的未来,却给了我一把能够开启更多可能性的钥匙。这段学习旅程的价值,早已超越了知识本身,它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能量的再造。对于那些同样站在事业十字路口,思考着“为什么读EMBA”以及“去哪里读EMBA”的朋友们,我的建议是:深入地问问自己,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如果你寻求的不仅仅是管理知识的迭代,更是领导者境界的跃升,那么,长江或许就是那个值得你认真考虑的答案。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