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手机在静谧的课堂上发出急促的震动,屏幕上闪烁着公司核心下属的名字时,每一位在职EMBA学员的心跳或许都会漏掉半拍。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信息提醒,它代表着一场发生在两个平行世界——求知殿堂与商业战场——之间的激烈拉扯。选择攻读像长江商学院这样顶尖学府的EMBA课程,本身就是一场对未来的巨大投资,投入的是宝贵的时间、不菲的金钱以及全部的精力,旨在拓宽视野、重构认知、链接顶级人脉。然而,作为企业的决策者或核心高管,我们又无法割舍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公司紧急事务,如同不知何时会拉响的警报,考验着每一位在读高管的时间管理、精力分配与决策智慧。如何优雅而高效地处理这种“两难”,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是EMBA课程中没有写进教科书、却又至关重要的一课。
处理课堂期间紧急事务的最高境界,是让“紧急事务”尽可能少地发生,或者即便发生,也已在你的掌控之中。这依赖于上课前细致入微的准备工作,将“救火”的被动变为“防火”的主动。
在职场中,许多管理者常常陷入一个误区,认为事必躬亲才是负责任的表现。然而,当你选择重返校园,这种观念必须被打破。建立一个清晰、可靠的授权与代理人机制是第一要务。这并非简单的任务分派,而是权力的真正下放。你需要选择一位或几位你完全信任、能力出众的副手或团队核心成员,作为你上课期间的“第一代理人”。
在进入学习模块前,务必与代理人进行一次深入的沟通。明确其在此期间的决策权限范围、预算审批额度以及可独立处理的事务类型。真正的信任,是敢于放手,允许代理人在你设定的框架内犯错和成长。 同时,要向整个核心团队正式宣布这一安排,确保代理人的指令能够顺畅执行。可以进行一两次“模拟演练”,即在你仍在公司时,尝试让代理人全权处理某些事务,以便磨合流程,发现潜在问题。
并非所有来自公司的消息都属于“紧急事务”。为了避免被无休止的琐事打扰,你需要与团队共同定义“紧急”的标准,并建立一个信息分级过滤系统。什么级别的事件必须立即联系你?什么事件可以邮件汇报,待你课后处理?什么事件代理人可以全权决定?
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建一份“沟通矩阵表”,清晰地告知团队在何种情况下、通过何种渠道、联系何人。这不仅能让你专注于课堂,也能锻炼团队的独立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份矩阵表可以如下设计:
紧急程度 | 事件示例 | 主要联系人 | 首选沟通方式 | 对我的要求 |
红色警报(最高) | 重大安全事故、核心客户流失危机、监管机构突击检查、媒体负面曝光 | 第一代理人 | 电话直拨(响铃模式) | 必须立即离席处理 |
橙色预警(次高) | 重要项目节点延误风险、大额非预算内支出申请、核心员工离职 | 第一代理人 / 部门负责人 | 微信/短信(优先) | 课间休息时回复/处理 |
蓝色通知(常规) | 常规业务汇报、跨部门协调问题、一般人事变动 | 各部门负责人 | 邮件 / 内部通讯软件 | 当天课程结束后统一处理 |
通过这样的机制,你将大部分非万分火急的事务挡在了课堂之外,确保了宝贵的学习时间不被轻易侵占。
尽管做了万全准备,真正的紧急情况依然可能发生。当那个代表“红色警报”的电话在课堂上震动时,如何应对,就成了一场对情商、效率和礼仪的综合考验。
当预设的紧急通讯渠道被触发,首先要做的不是立刻冲出教室,而是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一次冷静的“战场评估”。通常,一条简短的短信或微信消息是第一步。你可以利用教授讲解的间隙,悄无声息地快速扫一眼信息核心内容。
此时,你需要运用商业直觉,快速对事件的“影响范围”和“时间敏感度”进行判断。这是一个典型的“四象限”决策过程:
一旦决定离席,行为举止的“艺术”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关乎个人形象,也体现了对教授和同学的尊重。在上课前,尽量选择靠近门口或后排的座位,为可能的离席创造便利。如果预感到某天上课期间可能会有要事发生,可以提前与教授打个招呼,简单说明情况,征得谅解。
起身时,动作要轻,尽量减少对他人的干扰。走出教室后,迅速找到一个安静无人的角落,例如走廊尽头或休息室。电话沟通时,遵循“5分钟原则”——力求在5分钟内完成核心指令的下达。你的目标是稳定局势,而非彻底解决。例如,如果是技术故障,你的任务是确认技术负责人已在处理,并授权他调动一切必要资源,同时要求他在半小时后给出初步进展报告。完成这些关键指令后,立即挂断电话,调整情绪,准备返回课堂。
身处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EMBA课堂,你拥有的不仅仅是书本知识,更是一个由各行各业精英组成的、充满智慧的“场域”。在处理公司紧急事务时,这个“场域”有时能为你提供意想不到的帮助,甚至能将危机转化为机遇。
你的同学,可能是某个领域的权威专家、经验丰富的企业家或投资人。当你遇到棘手的专业问题时,他们就是你身边最宝贵、最即时的“智囊团”。例如,你的公司突然遭遇了来自海外的专利诉讼,而你邻座的同学恰好是一家知名律所的合伙人,主攻知识产权领域。
在课间休息的短短十分钟里,你可以简要地向他描述情况。他或许无法立刻给你完整的解决方案,但凭借其专业经验,可能会迅速指出问题的关键、潜在的风险点,甚至推荐一个靠谱的专业团队。这种高浓度的信息交换,其价值有时远超你内部团队数小时的闭门会议。当然,求助时要把握分寸,尊重对方的时间,将问题凝练,并表达诚挚的感谢。
EMBA的教授们往往兼具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许多人本身就是知名企业的顾问。当你的公司危机恰好与课堂上讨论的某个商业模型或案例相关时,不妨大胆地将其作为一个“活案例”向教授请教。
当然,提问的时机和方式很重要。不建议在课堂上打断教学,占用所有人的时间。更合适的方式是,在课后、午餐或专门的答疑时间,向教授请教。你可以这样开场:“教授,您今天讲的‘危机公关黄金24小时’原则,我们公司现在正面临一个类似的情况……” 这种将理论与鲜活实践相结合的探讨,不仅可能让你获得高屋建瓴的指导,教授也可能因为这个真实的案例而深化他的教学内容,甚至在征得你同意后,将其作为未来课堂的讨论素材,实现教学相长。
在职攻读EMBA,本质上是一场高强度的“认知与精力重塑之旅”。处理好公司事务与课堂学习的冲突,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个人的心态调整和自我管理能力上。
很多追求卓越的管理者,都希望自己能在任何角色中都做到100%。但在EMBA期间,这种“完美主义”可能会成为巨大的心理负担。你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某段时间里,你无法同时做到100%的专注课堂和100%的掌控公司。接受这种“不完美”的在场,是实现动态平衡的第一步。
不要因为偶尔离席处理公务而感到过分愧疚,也不要因无法秒回工作信息而焦虑。你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心理契约:在上课时,主任务是学习,公司事务是次任务;在处理公务时,高效决策是主任务,尽快回归课堂是次任务。这种清晰的优先级划分,能帮你减轻内耗,更从容地应对挑战。
从紧张的公司事务电话会议,到回归宁静的学术理论课堂,这中间需要极强的专注力切换能力。这种能力并非天生,而是可以刻意训练的。当你处理完紧急事务,准备返回教室前,给自己一两分钟的“缓冲期”。
可以尝试做几次深呼吸,将注意力从刚才的商业问题上移开。在脑海里快速过一遍离席前教授讲到的要点,或者翻看一下课程讲义。这个小小的“仪式”,能帮助你的大脑完成“频道切换”,更快地重新沉浸到学习氛围中。长期坚持,你会发现自己在这两个角色间的转换会越来越自如、高效。
在职攻读EMBA期间处理公司紧急事务,无疑是每位高管学员都会面临的现实挑战。它并非一道简单的选择题,而是一套复杂的系统工程,考验的是我们的事前规划能力、事中决策效率、资源整合智慧以及强大的自我管理心力。从周密的授权与沟通部署,到临场的高效艺术性处理,再到巧妙运用课堂内外的顶级智力资源,最后回归到接受不完美、训练专注力的内心修炼,这一系列策略共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应对图景。
重返校园,尤其是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平台,其意义远不止于获取知识。它本身就是一场对领导力的全方位压力测试。如何在高压下保持优雅与从容,如何在多重任务间实现动态平衡,这本身就是EMBA教育最深刻、最生动的一课。成功驾驭这一挑战,你所收获的,将不仅仅是学位证书,更是一种在未来任何复杂环境下都能游刃有余的、真正属于顶尖领袖的核心素养。这或许是未来商业领袖所面临的常态,而你的EMBA旅程,正是掌握这门艺术的最佳演练场。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