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朋友们听说我花了近百万去读EMBA时,眼神里总是夹杂着三分敬佩、三分不解和四分好奇。饭局上,最常被问到的问题就是:“这钱花得值吗?到底给你带来了什么?”起初,我总是用“开阔了眼界”、“认识了些人”这样笼统的话来回答。但夜深人静时,我也会问自己:这笔几乎能在一线城市付个首付的巨款,如果拆解成一笔笔具体的花销,它们各自的真实回报率(ROI)究竟是多少?今天,我想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彻底复盘这笔百万级的自我投资,把账算清楚,也希望能给正在观望的你,提供一份最真实的参考。
首先,我们得把这100万的构成说清楚。它绝不仅仅是那一纸录取通知书上标明的学费。对我而言,这笔投资主要由三大块构成:核心学费、隐性开销和最大的沉默成本——机会成本。每一块都沉甸甸的,也对应着完全不同的回报逻辑。
我的学费大概在70万左右,这是整个投资中最明确、最刚性的一笔支出。这笔钱买到了什么?首先,是顶级商学院的“品牌背书”。当我说是长江商学院的EMBA时,无论是在商务谈判还是社交场合,对方的眼神里会不自觉地多一分信任。这是一种无形的资产,难以量化,但在关键时刻,它就是那个帮你跨过门槛的“敲门砖”。
更重要的是,这笔钱购买了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高度浓缩的商业知识体系。我们这些在商场里摸爬滚打多年的人,往往靠的是经验和直觉,我们知道“怎么做”,但很多时候不清楚“为什么这么做”。而EMBA课程,尤其是像财务管理、战略、组织行为学等课程,它给了我一套“渔具”和“地图”。比如,在上财务课之前,我看利润表只关心净利润;上完课后,我开始痴迷于现金流量表,开始理解资本结构对企业抗风险能力的决定性作用。这种从“术”到“道”的提升,让我在做企业决策时,视角从原来的地面执行层,瞬间拉升到了高空战略层。这笔学费,本质上是为我的大脑进行了一次底层操作系统的升级。
除了学费,还有一笔不小的“隐性开销”,我粗略估算在20万左右。这包括了每月的差旅住宿费、班级活动经费、同学间的聚餐、海外模块的额外花销等等。很多人对EMBA的诟病也集中于此,认为这就是一个“吃喝玩乐”的俱乐部。从表面看,确实如此,但深入其中,你会发现这是“第二课堂”,是人脉圈层真正融合的催化剂。
课堂上,大家是师生,是同学,关系相对正式。但在一同前往戈壁徒步的帐篷里,在海外模块结束后深夜的居酒屋里,在某个同学企业面临困境时七嘴八舌的“私董会”上,人与人之间的链接才真正变得深刻和牢固。我曾因一个供应链难题头疼不已,在一次班级组织的帆船活动上,无意中和一位从事国际物流的同学聊起,他几句话就点醒了我,并帮我对接了关键资源。这件事为我司节省的成本,可能就超过了这20万的隐性开销。这笔钱,买的是从“弱关系”到“强关系”的门票,是人情和信任的积累,其回报往往在不经意间,以指数级的形式爆发。
这是最大、也最容易被忽略的成本。两年时间,平均每月要占用我4-5个完整的工作日。对于一个处在快速发展期的公司创始人来说,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可能错过了几个重要的客户、几场关键的谈判、几次团队建设的黄金时期。如果把这些时间折算成直接的商业价值,可能远超学费本身。我粗略估算,这部分的机会成本至少在30万以上。
那么,这笔巨大的投入,换来了什么?它换来了一个“暂停”和“重启”的机会。在创业的快车道上,我们很容易陷入日常琐碎的运营中,成为一个“救火队长”,而忽略了对方向的思考。EMBA的学习强制性地把我从公司的日常中抽离出来,让我有时间、有空间,和一群同样优秀的“局外人”一起,重新审视我的事业、我的管理方式甚至我的人生。这种“抽离”带来的战略清晰度,避免了未来可能发生的、代价更高的“方向性错误”。从这个角度看,这笔机会成本,是对未来更大风险的一种“对冲”,是一种用“战术上的勤奋”换取“战略上的懒惰”的智慧。
复盘完投入,我们来聊聊最核心的问题:回报。我尝试用一个相对客观的视角,来评估每一笔花销的真实回报率,尽管很多回报是无法用金钱直接衡量的。
知识的回报是最直接,也是最基础的。EMBA的教授们不仅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更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讲授的不仅仅是MBA的经典案例,更多的是结合当下中国商业环境的活生生的例子,甚至很多案例的主人公就坐在你的身边。
对我个人而言,最大的知识回报体现在两个方面:
如果非要量化,我认为知识体系的回报率是稳健且持续增长的。它不像一笔生意那样有爆发性的短期利润,但它像复利,随着时间的推移,价值会越来越大。
这是EMBA最被津津乐道,也最容易被误解的部分。读EMBA绝不是简单地“加个微信,换张名片”。它的真正价值在于建立在共同学习经历和深度信任基础上的“价值网络”。
这个网络的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
人脉的回报率是阶梯式、爆发式的。可能在毕业后的一两年内,你感觉不到明显变化,但在某个关键节点,一个同学的帮助或一次合作,其带来的价值就可能完全覆盖掉你的全部学费。
这是我认为回报率最高,也最难言说的部分。如果说知识是“术”,人脉是“器”,那么认知就是“道”。EMBA的学习,尤其是和一群来自不同背景、但同样在思考未来的顶级大脑的碰撞,会彻底颠覆你原有的思维定式。
我最大的认知改变,是从一个“生意人”向一个“企业家”的转变。以前,我思考的是如何把产品卖出去,如何赚取更多利润。现在,我思考的是我的企业能为社会创造什么价值?我的商业模式是否可持续?我如何构建一个能自我进化、自我驱动的组织?这种格局和视野的提升,让你在面对不确定性时,内心更加笃定,也更能吸引到优秀的人才与你同行。
海外模块的学习更是将这种认知提升推向了极致。在以色列感受创新精神,在日本学习精益管理,在美国探讨科技前沿,你会发现,原来商业世界有如此多的可能性。这种“见过天地”之后的淡定和从容,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它会融入你的血液,成为你人格的一部分。这份回报,我认为是无限的。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我的复盘,我做了一个简化的表格来总结:
投入项 | 预估金额 (RMB) | 回报形式 | 回报率评估 |
核心学费 | ~700,000 | 知识体系升级、品牌背书、系统性思维框架 | 稳健复利型 (长期 > 500%) |
隐性开销 | ~200,000 | 强关系人脉网络、信任建立、即时资源响应 | 阶梯爆发型 (可能一次性回报 > 1000%) |
机会成本 | ~300,000+ | 战略抽离、避免方向性错误、企业家精神塑造 | 风险对冲型 (避免的损失可能远超投入) |
综合认知提升 | 无法估价 | 格局、视野、世界观重塑、内心笃定 | 无限大 (Priceless) |
现在,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这100万,到底值不值?我的答案是:远超所值,但前提是,你必须清楚自己为什么而来,并愿意全身心地投入。
EMBA不是一个可以“躺着”就能获得回报的项目。它的价值,与你的“参与度”和“开放性”成正比。如果你只是想混个圈子、拿个文凭,那么这笔投资的性价比会非常低。但如果你抱着“空杯心态”,渴望升级自己的认知,愿意真诚地与同学交流、分享、碰撞,那么你所获得的,将远远超出这100万的金钱价值。
对于未来的申请者,我有几点建议:
这100万,对我而言,是一次“人生杠杆”式的投资。它撬动的不仅仅是商业上的成功,更是个人成长和生命维度的拓宽。它让我从一个埋头赶路的创业者,变成了一个偶尔能抬头看星星的思考者。而这份从容和智慧,或许才是这笔投资背后,最真实、也最珍贵的回报。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