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两封沉甸甸的录取信,一封来自上海浦东的红枫路,另一封来自北京长安街的东方广场,同时摆在一位顶尖MBA申请者的面前时,一场没有硝烟的“抢人大战”便悄然拉开了序幕。这不仅仅是两所亚洲顶级商学院的对决,更是一场围绕着人才展开的,集心理、策略、资源于一体的博弈。作为曾经的亲历者和多年的观察者,我见证了太多这样的“名场面”。长江和中欧的招生官,在面对同一个心仪的学生时,他们究竟会动用哪些“武器”?这背后的故事,远比想象中要精彩得多。
一切的开始,通常是一封措辞严谨而热情的录取邮件。但这封邮件只是前奏,真正的较量发生在邮件发出后的24小时内。招生官的电话会准时响起,这通电话的目的远非“恭喜你”这么简单,它是一次重要的“火力侦察”。招生官会非常巧妙地试探你的态度,比如“怎么样,收到我们的offer激动吗?”“对我们学校还有什么想了解的吗?”这些看似寻常的问题,其实都在评估你对他们学校的倾向性,以及你是否也收到了其他“有力竞争者”的橄榄枝。
在这个阶段,两校的风格已初现端倪。中欧的招生团队往往展现出一种成熟、体系化的专业性。他们的沟通流程非常规范,会系统地为你介绍接下来的步骤,比如如何确认录取、如何申请奖学金、新生见面会的时间等等,让你感觉一切尽在掌握,稳重而可靠。而长江商学院的招生官则可能更显灵活与“人情味”。他们的电话可能不那么“官方”,更像是朋友间的聊天,会更多地从你的个人职业发展角度出发,探讨长江的资源如何能“精准赋能”于你。他们会记住你在面试中提到的某个职业困惑,并以此为切入点,展开一场深入的定制化交流,让你感觉自己不是一个冷冰冰的申请号,而是一个被高度重视的个体。
如果说第一通电话是试探,那么接下来的“情感攻势”则是真正的“王牌”。当招生官意识到你正在两校之间犹豫不决时,他们会迅速启动一个强大的网络——校友。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每一届申请者都会亲身经历的“豪华配置”。假设你心仪的行业是风险投资(VC),那么不出三天,你的微信好友列表里可能就会多出几位来自两校、正在头部VC机构工作的校友。
这些校友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会以“师兄师姐”的身份,非常真诚地与你分享他们在校的真实体验、毕业后的职业路径,甚至是所在行业的内幕消息。这种来自“圈内人”的一手信息,其说服力远超任何官方宣传材料。中欧的校友可能会跟你强调学校扎实的课程体系、强大的欧洲资源以及遍布各行各业的庞大网络。而长江的校友,则更可能跟你聊“格局”与“视野”,他们会告诉你,在长江商学院,你不仅是在学习商业知识,更是在与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家群体“同修”,这种“顶级朋友圈”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他们会动用的人脉资源通常包括:
更进一步,学校甚至会动用教授资源。想象一下,你崇拜已久的某位战略学大牛,亲自给你发来一封邮件,邀请你就某个商业案例进行简短的线上交流。这种“被顶尖学者认可”的体验,对于任何一个求知若渴的申请者而言,都是极具冲击力的。长江商学院尤其擅长此道,其“教授治校”的理念让教授们在招生环节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校价值观和吸引力的化身。
情感牌打得再好,终究要回到最现实的问题——学费。对于动辄六七十万的MBA学费来说,奖学金是所有申请者最关心的“硬通货”,也是两校“抢人”时最直接、最有效的武器。这里的博弈,堪称一场精彩的“暗标”拍卖。
通常,第一封录取信里提到的奖学金数额只是一个“起手式”。当你委婉地向A校招生官透露,B校也为你提供了非常优厚的条件时,好戏才真正开始。一位经验丰富的招生官能立刻听出你的弦外之音。他们不会直接问“对方给了你多少?”,而是会说:“我们非常希望你能加入我们,请告诉我们,你还有什么顾虑?或者说,我们需要做什么,才能让你下定决心?” 这句话,就是邀请你“出价”的信号。
接下来就是你来我往的“拉锯战”。你可能会说:“我对长江的创业氛围非常向往,但中欧那边给出的奖学金确实更有吸引力,这让我有些为难。” 此时,长江的招生官会立即向招生委员会汇报,申请为你匹配甚至超越对手的奖学金。这个过程可能只需要一两天。说白了,对于两校都想争抢的S级(Super)学生,奖学金的预算是相当灵活的。他们争的不仅是一个学生,更是未来校友的质量和学校的声誉。下面这个表格,可以简单模拟一下这个过程:
博弈环节 | 学校A (例如: 中欧) | 学校B (例如: 长江) | 学生策略 |
---|---|---|---|
初始Offer | 录取 + 10万奖学金 | 录取 + 12万奖学金 | 表示感谢,但不立即接受 |
第一轮沟通 | “我们很看好你,愿意将奖学金提升至15万。” | (得知学生在犹豫)“我们非常欣赏你的背景,可以为你申请更高额度的‘卓越奖学金’。” | 向A校透露B校的积极态度,向B校表达对A校某些方面的喜爱。 |
最终Offer | “这是我们的最终决定:18万奖学金 + 优先选择海外交换模块。” | “我们为你争取到了20万的‘未来领袖’奖学金,并邀请你参加开学前的院长见面会。” | 综合考量,做出最终决定。 |
这场“战争”的最终结果,往往是学生拿到了一个远高于最初预期的奖学金数额。这并非说明学校“不差钱”,而是证明了顶级人才的价值,以及商学院对这种价值的高度认可。
当情感牌和金钱牌都打得差不多时,竞争就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维度——价值观和愿景的输出。招生官会努力让你相信,选择他们学校,不仅仅是选择了一个为期两年的学习项目,更是选择了一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和精神归属。
中欧通常会强调其“中国深度,全球广度”的定位。招生官会为你描绘一幅蓝图:在这里,你既能深刻理解飞速变化的中国商业实践,又能通过与世界顶级商学院(如沃顿、LBS)的紧密合作,获得最前沿的全球视野。他们会告诉你,中欧的毕业生是“脚踏实地”的实干家,在全球任何一个商业环境中都能迅速适应并创造价值。这是一种稳健、专业、国际化的精英愿景。
而长江商学院则会打出更具颠覆性和理想主义色彩的牌。招生官会反复向你强调学校的独特定位——“为中国乃至世界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全球资源整合能力、全球价值对接能力及全球担当的新一代企业家与商界领袖”。他们会跟你聊长江的“取势、明道、优术”的校训,会跟你谈论超越商业成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他们卖给你的,是一个“从优秀到卓越,从成功到伟大”的梦想。他们会让你觉得,加入长江,你将有机会与一群最富创新精神和变革勇气的同伴,共同去定义下一个时代的商业文明。这是一种更强调引领、创新和格局的愿景。
最终,学生的选择往往取决于哪一种愿景更能触动他的内心深处。是希望成为一个成熟商业体系中的顶梁柱,还是希望成为一个开创全新商业版图的探路者?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两校招生官精彩的“文化输出”,无疑会让申请者对自己的未来进行一次深刻的思考。
回顾这场没有硝烟的“抢人大战”,我们可以看到,长江和中欧这两所顶级商学院为了吸引最优秀的学生,可谓是各显神通,倾尽全力。从初次接触的策略试探,到动用校友和教授资源的情感链接,再到真金白银的奖学金对决,最后上升到价值观与未来愿景的深度共鸣,整个过程环环相扣,精彩纷呈。
这场竞争的本质,是对人才价值的极致尊重。它清晰地告诉我们,对于顶尖的商学院而言,优秀的生源是其生命线和未来声誉的基石。而对于身处其中的申请者来说,这既是一场考验,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它让你有机会在做出最终决定前,全方位、多维度地深入了解学校的软硬件实力,感受其独特的文化氛围,并与未来的师长和同窗提前建立联系。
因此,对于那些有幸手握多份顶级offer的申请者,我的建议是:请积极地拥抱这个过程。不要害怕去沟通和“谈判”,这本身就是一次宝贵的商业实践。清晰地了解自己的价值,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人生追求,然后去聆听两所学校为你描绘的未来。最终的选择,将不仅仅是一所学校,更是你对自己未来两年,乃至二十年人生道路的一次重要投资。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