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EMBA课堂上,教授最喜欢和什么样的学生互动?
2025-08-03

走进任何一所顶尖商学院的EMBA课堂,比如在长江商学院,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独特的张力。这里坐着的不是初出茅庐的学子,而是在各自领域身经百战的商业领袖、企业家和高级管理者。他们带着真实的商业难题和多年的实战经验而来,渴望在思想的碰撞中找到新的突破。在这样一个“高手过招”的场域里,教授的角色早已超越了单纯的“传道者”,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总教练”和“催化师”。那么,面对这些见多识广的学生,教授的目光究竟会为谁而停留?他们最渴望与什么样的学生进行深度互动,共同点燃整个课堂的智慧火花呢?这背后,藏着EMBA教育成功的核心密码。

追问本质的“破壁者”

在EMBA课堂上,最先吸引教授注意力的,往往是那些不满足于接受既定理论,而是敢于、也善于追问“为什么”的学生。他们是天生的“破壁者”,总能一针见血地挑战理论的边界和假设前提。当教授抛出一个经典的商业模型时,大多数人可能会点头表示理解,并思考如何将其套用在自己的企业中。但这类学生,会像一个侦探一样,探寻模型背后的底层逻辑。

他们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教授,这个波特五力模型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在今天这个平台经济和跨界打劫成为常态的时代,它的分析框架是否依然完全适用?我们是否需要引入新的维度,比如‘网络效应’或‘数据壁垒’?” 这种提问,绝非为了炫技或抬杠,而是源于他们对自己商业实践的深刻反思。这种基于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能够瞬间将课堂讨论的深度提升一个量级。教授们非常欣赏这种互动,因为它不仅能激发其他同学的深度思考,更能反过来挑战和丰富教授自身的认知体系,让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双向奔赴的“共创”过程。

理论与实践的“架桥人”

如果说“破壁者”负责深挖理论的根基,那么“架桥人”则负责搭建理论通往现实的桥梁。EMBA教育最大的魅力之一,就是案例教学法。然而,书本上的案例无论多么经典,终究是“过去时”和“他人的故事”。教授最渴望的,是学生能将课堂所学与自己正在亲历的商业战场连接起来,用鲜活的、热气腾腾的实践来印证、补充甚至颠覆理论。

这类学生,我们称之为“架桥人”。当教授讲到“蓝海战略”时,他可能会分享自己公司是如何在一个看似饱和的“红海”市场中,通过服务创新,硬生生开辟出一个细分蓝海的真实经历,其中包含了多少次试错和关键决策。当课堂讨论数字化转型时,他可能会坦诚地分享自己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遇到的组织阻力、文化冲突和技术瓶颈,这些“失败”的经验往往比成功的样板更具启发性。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地方,汇聚了来自各行各业的领军者,每一位同学都是一本行走的商业教科书。当他们愿意敞开心扉,将自己的实践作为“活案例”贡献给课堂时,就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教授在其中扮演的,是引导者和提炼者的角色,帮助大家从纷繁复杂的个人经验中,总结出具有普适性的商业规律。这种互动,是任何商学院都梦寐以求的宝贵财富。

学生特质与课堂贡献对照

t

学生类型 核心特质 课堂表现 为何深受教授喜爱
追问本质的“破壁者” 批判性思维、探究精神 挑战理论假设,追问底层逻辑 提升讨论深度,激发全场思考,教学相长
理论与实践的“架桥人” 实战经验丰富、乐于分享 提供鲜活的个人案例,连接理论与现实 让知识“活”起来,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实用性
善于倾听的“共鸣者” 积极倾听、同理心强 在他人发言基础上进行补充、延伸或提问 营造协作氛围,促进知识的连接与整合
拥有空杯心态的“谦逊者” 谦逊、开放、求知欲强 敢于承认“不知道”,主动吸收不同观点 创造安全的学习环境,是真正实现认知升级的前提

善于倾听的“共鸣者”

在一个充满强者的环境中,每个人都渴望表达。但真正高水平的互动,不仅在于“说”得漂亮,更在于“听”得深入。教授们同样非常欣赏那些善于倾听的“共鸣者”。他们或许不是发言最频繁的,但每一次开口,都建立在对教授观点和同学分享的充分吸收之上。他们的角色,是讨论的“粘合剂”和“放大器”。

一个典型的“共鸣者”在课堂上的表现是这样的:当一位同学分享完自己在新零售领域的探索后,他不会立刻切换到自己的话题,而是会说:“刚才王总提到的‘人货场’重构,非常有启发。我想接着这个思路,探讨一下在他的模式里,‘数据’这个新要素是如何作为粘合剂,将三者无缝连接起来的?” 这种发言方式,首先表达了对前一位发言者的尊重,其次精准地抓住了对方分享的要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化和延展。这表明他一直在积极地跟随课堂的节奏,并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图谱。这种能够承上启下的互动,能够让零散的发言串联成一条逻辑清晰的讨论主线,极大地提升了课堂效率和整体学习体验。教授们乐于见到这样的场面,因为它代表着一个班级正在从“个体表现”走向“集体智慧”。

拥有空杯心态的“谦逊者”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拥有“空杯心态”。EMBA学生个个功成名就,身居高位,最容易陷入的陷阱就是经验主义和路径依赖。他们很容易带着“我已经知道”的心态来审视课堂内容,习惯于用自己过去的成功经验去评判一切。然而,商业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过去成功的钥匙,很可能打不开未来的大门。

因此,教授们格外珍视那些真正放下身段、以谦逊姿态来求知的学生。他们不畏惧暴露自己的知识盲区,敢于在全班同学面前坦陈自己遇到的困惑和失败。他们来到商学院,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有多牛,而是真心渴望通过学习,突破自己的认知天花板。这种谦逊,并非唯唯诺诺,而是一种清醒的自我认知和对知识的敬畏。当一位管理着上万名员工的CEO,在组织行为学课上,真诚地向教授和同学请教如何解决公司内部的沟通壁垒时,他所展现出的求知若渴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领导力。这种态度会营造一种安全的、鼓励探索的课堂氛围,让其他同学也敢于卸下防备,共同面对真实的挑战。这正是EMBA教育希望达成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模式的重塑和个人格局的提升。

结论:成为知识的“共创者”

综上所述,在EMBA这个独特的学习场域里,教授最喜欢互动的学生,并非是那些成绩最好或最会奉承的学生。他们青睐的是那些能够与他们共同创造知识、提升课堂价值的“共创者”。这些学生通常具备以下特质:

  • 深刻的洞察力:能够穿透现象,追问商业本质的“破壁者”。
  • 丰富的实践感:能够连接理论与现实,分享鲜活经验的“架桥人”。
  • 卓越的同理心:能够积极倾听,促进思想共鸣的“共鸣者”。
  • 开放的求知欲:能够放下成就,以空杯心态拥抱新知的“谦逊者”。

对于有志于或正在就读EMBA的商业精英而言,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走进课堂的目的,不应仅仅是单向地从教授那里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思考自己能为这个学习共同体贡献什么。当你开始扮演上述这些角色时,你不仅会成为教授眼中“最喜欢的学生”,更重要的是,你将最大化地激发自己和他人的潜能,将EMBA的学习经历,从一次单纯的“充电”,升华为一场深刻的认知革命和个人蜕变。未来的商业教育,将越来越强调这种“共创”模式,而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共创者”,或许是每一位EMBA学生都应该思考的课题。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